摘要:莫迪此次访华,是他7年来首次踏上中国土地。回顾中印关系,2015年左右还处于蜜月期,2020年加勒万河谷边境冲突让两国关系降至冰点,如今又朝着“龙象合作”的方向发展,走出了一条从亲密到紧张再到缓和的曲线。
据极目新闻报道,8月30日傍晚,印度总理莫迪专机降落天津机场,中国罕见表态:中印是朋友非敌人,引发对两国关系走向的关注。
莫迪此次访华,是他7年来首次踏上中国土地。回顾中印关系,2015年左右还处于蜜月期,2020年加勒万河谷边境冲突让两国关系降至冰点,如今又朝着“龙象合作”的方向发展,走出了一条从亲密到紧张再到缓和的曲线。
2020年6月的加勒万河谷冲突,造成20名印军、4名中国士兵牺牲,中国团长祁发宝重伤,两国国内舆论沸腾,双边关系陷入僵局。转折出现在2024年10月,喀山会议期间印度释放极大善意,两国关系开始解冻。10月31日,中印军人在边境交换糖果共庆印度排灯节,媒体也增多了对印度的正面报道,边境剑拔弩张的氛围逐渐消散。
中印关系能迎来转机,经贸领域的紧密联系是重要推手。2021年至2024年,中印双边贸易额持续增长,2024年双边货物进口额达1384.78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7%。2023-2024财年,中国超越美国成为印度第一大贸易伙伴,过去10年里有7年中国都是印度最大贸易伙伴。印度制造业正处于上升期,大量需要从中国进口中间产品,依靠本土廉价劳动力加工后出口欧美获利。这种模式下,中印合作阻碍越多,印度经济受损越严重。有数据显示,仅因阻止中方技术人员入境,印度光电子产业就损失150亿美元,印度财政部在《2023—2024年经济调查》中直接呼吁引进中国投资、改善对华关系。
印度国内政治局势也影响着对华态度。2024年大选后,莫迪领导的印度人民党未获半数议席,只能联合其他党派组阁,他的独立决策权受限,要坐稳总理位置就得平衡各方利益,对华态度不得不软化。同时,国内贫富差距扩大、物价上涨、失业率高企等问题凸显,莫迪在竞选演讲中谈及这些问题时都显露出紧张,第三任期的执政压力不小。
外部压力同样不可忽视,特朗普政府对印度的关税施压让印度难以承受。从4月开始,特朗普以美印贸易中印度处于顺差为由,对印度加征25%“对等关税”。更让美国不满的是,印度持续从俄罗斯进口低价原油,加工后转卖给欧盟,间接为俄罗斯提供资金支持俄乌冲突,特朗普因此再增25%关税,叠加后关税高达50%,美印出口贸易几乎“脱钩”。专家认为,这将对印度出口产业和经济增长目标造成长期打击,就连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QUAD峰会,特朗普也决定不参加,印度借美国遏制中国的“印太战略”名存实亡。
在内外压力下,印度开始寻求修复中印关系。8月19日,中国外长访问印度并获莫迪接见,双方达成10项共识及边境问题10点重要成果。此次莫迪访华,两国更是一致强调应成为伙伴而非对手,印度外交部也表示两国是发展伙伴,分歧不应上升为争端。
可就在中印关系向好之际,印度国内却传出不和谐的“杂音”。印度前陆军少将、军事专家G.D.巴克希在接受采访时称,中印关系缓和是中国主动“求和”,是中国在美印关系恶化时主动释放信息,还通过出口农用化肥、大型盾构机和关键矿产材料等向印度示好,印度只是“相向而行”。他还表示,印度战略界认可改善双边关系,但未来应对中国要“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用“镜像”反制中国的战略部署和军事行动来确保关系稳定。在这些强硬派看来,印度在双边互动中占据主导和强势地位,认为中印关系改善是因为印度在有欧洲、俄罗斯、日本等多方选择时,高瞻远瞩地回应中国,而非印度自身面临经济停滞、工业化倒退、境外投资暴跌和美印贸易战升级等压力才主动缓和。
1. 印度对中印良性互动缺乏长远定位,莫迪当局和战略界将两国关系定义为“战略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复杂关系,始终把中国视为全球影响力竞争、南亚和印太地缘对抗及政治博弈中的最大对手与干扰因素,甚至是崛起路上的“最大外部阻力”。
2. 印度在美印关系未恶化前,对配合美国“印太战略”抱有幻想,希望借助美国及其盟友力量遏制中国在印度洋的“扩张”,还想通过“价值观结盟”在国际产业链和供应链中替代中国,实现自身工业化。
3. 美印关系跌入谷底后,莫迪当局主动对华示好,实则是想打“中国牌”应对美国,在印中俄、印中美三角关系中争取主动,这只是权宜之计,为自己留足“战略回旋空间”,所谓中国“求和”不过是其对内维持高姿态的借口。
面对国内“杂音”可能给中印关系带来的负面影响,莫迪迅速发声感谢中国,显然是察觉到局势不妙,希望稳定双边关系。毕竟从经济、政治等多方面来看,与中国保持良好合作,才符合印度当前的根本利益。未来中印关系能否持续向好,还需看印度能否摒弃错误认知,以务实态度推动两国合作。
来源:木曉普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