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81年的握手!这份约定,深圳记得!| 盟约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3 09:32 3

摘要:2025年8月,70岁的美国人戴维·克尔,第39次踏上中国的土地。

2025年8月,70岁的美国人戴维·克尔,第39次踏上中国的土地。

他手握一封泛黄的信笺——

那是81年前,东江纵队司令员曾生写给他父亲、美国飞虎队飞行员唐纳德·克尔的亲笔信。

曾生致美军第十四航空队克尔中尉的亲笔信,尘封81载在中国首次公开 图源:光明日报


8月28日,在深圳东江纵队纪念馆,戴维穿上陪伴了父亲走过烽火岁月的旧军装。站在一旁的曾生之子曾德平、曾凯平见状,忍不住走上去,轻轻握住戴维的手——

图源:深圳特区报

时光仿佛在这一刻重叠,两代人的手紧紧相握。

一段跨越山海与历史的约定,再次被轻轻翻开……

01

生死之约

1944年2月11日,唐纳德•克尔驾机轰炸日军占领的香港启德机场。

飞机不幸中弹,克尔被迫带伤跳伞求生,降落观音山。

蝗虫般密集的日本兵,正快速扑来。

一个穿军装、受了伤的美国人,如何在日占区逃脱?

一位小男孩向他伸出援手——

“突然感到有人强拉着我的衣袖……随后他就指着那条从主路分开来、绕过一片灌木林的小路。”

小男孩名叫李石,年仅14岁,是港九大队一名年轻的地下交通员。

没有犹豫,不问来历。靠一路比划,他搀着克尔向安全地带转移。

那一刻,克尔接下的是一个盟约的履行,也是一支队伍的承诺。

之后的20多天里,不甘心克尔在眼皮底下逃脱的日军,出动1000多人,在观音山一带展开地毯式搜捕。

期间,不同的游击队员和村民,接连来到克尔藏身地,送食物、送被子、送衣服,为他包扎伤口,助他转移隐藏。

语言不通,但善意相通;身份未明,但信任已筑。

马来西亚归侨李兆华,用英语告诉他:“朋友……你在这里是安全的。”

“我带你回家!”东江纵队队员邓斌手绘的逃亡路线图下方,这句英文让克尔百感交集。

原来,“家”可以跨越太平洋,可以在战火中生根。

实际上,游击队的力量并不庞大,却让日军不得不重兵搜剿。

一如中国战场上,星罗棋布的敌后武装力量——

他们,牢牢拖住了侵略者的脚步。

他们,默默守护着每一个并肩作战的友军。

1944年3月29日,在东江纵队的护送下,克尔中尉安全抵达桂林美军基地。

02

正义之约

克尔的获救,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更大盟约的开始。

回到桂林基地后,他坚持向东江纵队致谢,更向上级建议:

共产党在香港有坚强的力量,美军应与其合作。

1944年10月,美军派欧戴义少校携带克尔中尉的感谢信,来到东江纵队司令部,正式提出与东江纵队合作,建立联络站和电台,收集日军情报和气象资料等。

自此,拉开了情报战线的序幕。

200多名情报员如“暗钉”扎进敌占区,电报声昼夜不绝。

据南方+报道,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为了配合国际反法西斯斗争,东江纵队的情报英雄们给盟军提供了大量精确的情报,包括:

日军在广州天河、香港启德、深圳西乡南头机场的图例和说明,日军太古船坞建造计划图,日军华南舰队密码,日军神风攻击队K2飞机图纸,广九沿线日军工事图、香港日军海防图等。

其中,关于“波雷部队”的情报,改变了盟军作战方案。

时任美军第14航空队司令陈纳德在电报中称:“若无东江纵队的全力协助,这场战争的结局恐难以实现。”

美方盛赞东江纵队的联络处是“美军在东南中国最重要的情报站”

一位不是党员、不是军人的母亲,只因女儿抗日便自愿传递情报,最终牺牲于日本宪兵部的刑讯。

《前进报》第六十二期(1944年6月11日)刊营救克尔中尉脱险的消息和克尔致东纵谢函、自绘漫画等

戴维·克尔说:“如果没有众人的协作,根本不可能救出我的父亲;如果没有国际合作,不可能赢得那场战争。”

03

未来之约

战争会结束,生命会老去,但有一种约定,永不褪色。

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活跃在深圳的东江纵队,共营救8名美军飞行员、103名英军及其他盟军人员。

克尔留下的5幅漫画、50页日记、一封感谢信,和东江纵队赠他的那面“空中英雄”锦旗,早已超越物品,成为精神图腾。

战后,回到美国的唐纳德·克尔很少提及战争,却一直牵挂着营救过他的东江纵队,并叮嘱两个儿子有机会要来中国。

2008年,戴维·克尔来到深圳,找到了东江纵队纪念馆,寻访到了父亲念念不忘的救命恩人,与他们及其后代延续上了战火中的情谊。

图源:新华社

在这17年间,他来了39次。

他一遍遍重走父亲当年的逃生之路,拜访一个个帮助过他父亲的东纵战士及其后代。

他说,来中国见这些“家人”,远远比因为工作来中国,更让自己感到快乐。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近日,他再次来到了中国。从美国带来父亲军装,捐赠给深圳坪山东江纵队纪念馆;到访沙鱼涌,追忆父亲当年被援救的惊险历程;到香港参观展览,写下对战争与和平岁月的思考……

8月29日,戴维·克尔在党史专家、当年营救其父亲亲历者后代的陪同下重走救援路 图源:深圳史志

图源:大湾区之声

8月25日,“铭记历史 珍爱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型巡回展览”,戴维·克尔的留言

这份跨越山海的情谊,不曾依靠血缘维系,却显得格外坚韧绵长。

正如克尔1944年3月8日写给东江纵队的感谢信中写道:

“无论在和平中或者在战争中,我们都将和你们同志一般地站在一起!”

一次次穿越风雨的并肩,承载着一代代人对和平与正义的坚守,所创造的力量将照亮时代和未来。

1.《香港,不曾忘却的抗战记忆|勠力同心》,新华社,2025年8月24日。

2.《焦点访谈丨“我带你回家”81年前他们接力营救飞虎队员》,央广网,2025年4月8日。

3.《飞虎队后代踏上跨越太平洋的“寻恩之旅”》,环球时报,2025年8月27日。

4.《东江纵队送出的这份情报,曾改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进程》,南方网,2025年8月27日。

5.《获救81年后,“飞虎队”中尉的儿子从美国来到香港》,光明网,2025年8月27日。

6.《日记书信证同盟,勠力同心卫和平|烽火南粤铸丰碑⑨》,羊城晚报,2025年8月30日。

来源:幸福福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