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烽火燃高青——从高青抗战历史中汲取奋进力量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3 10:11 2

摘要:80年后,这片红色热土成为发展热土,当年的枪炮声已化作田野间的麦浪翻滚,那些镌刻在土地里的英雄故事、熔铸在血脉中的抗战精神,依然在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激励着我们不断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80年前,这片被黄河乳汁滋养的高青平原,曾是烽火连天的抗日战场,书写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英勇抗战故事。

80年后,这片红色热土成为发展热土,当年的枪炮声已化作田野间的麦浪翻滚,那些镌刻在土地里的英雄故事、熔铸在血脉中的抗战精神,依然在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激励着我们不断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还记得20年前的9月3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国家领导人为10位抗战老战士、爱国人士和抗日将领代表颁发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谁也想不到的是,这10位杰出代表中,李振恒、赵忠来两位老人均是高青人,他们在高青参加抗日队伍,进而走向全国战场,为抗战胜利建立了赫赫战功。

硝烟虽已远去,胜利的号角仍在回响,回溯高青抗战的峥嵘岁月,不仅是为了缅怀先烈,更是从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中,汲取走向未来的奋进力量。

星火燎原:在坚定信仰中点燃革命火种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的枪声划破华夏长空,战火像疯长的野草般迅速蔓延至山东大地。彼时的高青地区(时为高苑、青城两县),还没从军阀混战的疮痍中缓过劲,又要直面日寇铁蹄的践踏。

就在这片恐慌中,一个身影背着行囊踏回了家乡——清华大学学生、共产党员张承先。他本可以留在北平继续学业,可报纸上“华北危急”的头条,让他攥紧了拳头:“国要亡了,书还怎么读?”按党的指示,他随平、津流亡学生离校回家乡高苑县开展抗日活动。在家乡,他揣着传单奔走于各乡各村,把旅外学生刘冠甲、郑子修等一个个联络起来。很快,“旅外大中学生抗日联合会”(简称 “抗联”)的旗帜,插在了高苑县城的土墙上。第一次集会时,张承先站在临时搭的土台上,嗓子喊得沙哑:“日寇要拆我们的房、抢我们的粮、杀我们的人!咱们要是再不站起来,子子孙孙都要当亡国奴!”台下百姓攥着锄头、镰刀,眼里冒着火,呐喊声震得田埂上的土都簌簌往下掉。

抗日救亡的火种,就这么在高青大地上点着了。

同年10月,刚刚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山东省立济南高中学生孙健萍揣着山东省委的密信,悄悄回到了家乡高苑县。这位外表文弱的青年书生,心里却装满硬气。他找到“抗联”,拉着战友的手说:“光有热情不够,必须得有组织,才能跟鬼子长久斗!”他以高苑县三区元河镇小学为联络点,以小学教师和学生为对象,大力发展 “抗联” 成员,后又以夜校为名,办起 “抗日游击训练班”,为建立高苑抗日队伍培养了一批骨干。在此基础上,第一个党小组得以建立。

1939年2月,寒风卷着雪粒子刮过光秃秃的田野,孙健萍与共产党员孙明光裹紧棉袄,踩着没脚踝的雪,去拜访回乡探亲的高苑籍人士、时任国民党威海卫特区专员的孙鸣岗。争取孙鸣岗留在家乡抗日,并借助他的身份,出面组建抗日武装。

在孙鸣岗的帮衬下,高苑县第一支抗日武装——第二梯队正式成立。那一天,队员们凑在孙鸣岗家的院子里,穿着打补丁的棉袄,手里的武器五花八门:有祖传的大刀、有铁匠铺打的土枪、甚至还有把锄头缠上铁丝当长矛的。可没人觉得寒酸,每个人都把胸脯挺得笔直,孙健萍举着鲜红的党旗:“从今天起,咱们就是党的人!哪怕只剩一口气,也要把鬼子赶出高苑!”

二梯队坚持把团结友军、抗击日伪、反击国民党顽军作为根本任务,孙健萍、孙玉甫、郑自修等人揣着这股劲,分头扎进三区、四区的乡野壮大队伍。郑自修走到哪儿都带着把小锤子,见了乡亲就敲着锤子说:“鬼子的枪能打死人,咱们的锤子也能砸鬼子!跟着咱干,保准能护住家!” 就这么一来二去,三区、四区区中队也拉起来了,至此高苑县已有150名党员、11个党支部。

高青大地的抗日力量,终于从“星星之火”,烧起了“燎原之势”。

血肉长城:平原上的“人山”奇迹与英雄壮歌

1938年春节前后,高苑、青城先后成为日寇的沦陷区。

高青一马平川的地形,是抗战最残酷的考验。一眼望不到头的黄河冲积平原,没有山岭沟壑可藏,日军的汽车、坦克能在公路上横冲直撞,“扫荡” 时就像饿狼闯进羊群,所到之处,房子被烧得只剩黑架子,田里的庄稼被碾得稀烂,乡亲们的哭声能传好几里地。

1943年1月,日寇发动规模空前的冬季“大扫荡”,纠集高苑、青城、博兴等县的日伪6000余人对高苑抗日根据地实行“铁壁合围”。暗夜里,地委书记张文韬、分区司令员许云轩、参谋长韩子恒各带部队分头转移。天刚蒙蒙亮,张文韬率一个连到高苑四区店子村附近,日伪军突然从四面包抄过来。枪声骤起,战士们边打边冲,拼力撕开包围圈,可24名战友倒在血泊中,20 多人带着伤冲出。

另一边,许云轩带着团部机关和一连(含七连一个班)往东北走,到洼里孙村时,吕家寨的敌人突然冒了出来。双方交火半小时,子弹在耳边呼啸,许云轩在突围时被子弹击中,带着部队硬闯了出去。

韩子恒率三营九连往正北田镇走,到田郭村时,北面火光烧红了天,敌人早布了重兵封死公路。他立刻改道往崔张撤离,拂晓时还是被敌人盯上。到店子村刚歇脚想啃口干粮,敌兵已围了村子。韩子恒喊着 “冲出去”,连长孙林泉带头往前扑,上午10点多,战士们甩出手榴弹炸出缺口,9人倒在突围路上。

九连刚冲出庙子村、往正东插,午后到大王家附近,日伪军从四面涌来,把他们困在没遮没挡的开阔地。战士们趴在地上,子弹贴着头皮飞,死死挡住敌人。韩子恒带着机枪班殿后,掩护战友突围,子弹打光了,战士们端起刺刀冲上去,刺刀弯了就用枪托砸,用牙咬;负重伤站不起来的,就摔烂枪支、拉响手榴弹,和敌人同归于尽。

韩子恒身上3处中弹,见敌人围上来,他毅然自尽。最后,连长孙林泉带着二排长张永兴、三排长程子玉和25名战士冲了出去,50名八路军战士永远留在了这片土地,180多个日伪军倒在阵地前。

这就是高青抗战的残酷:每一场胜利,都是先烈用血肉堆出来的;每一面旗帜,都染着英雄的鲜血。

可高青军民没被吓倒!没有山,咱们就造“人山”!党组织发出“挖沟抗日”的号召,乡亲们立马响应。白天,他们得在日军的监视下下地干活,眼睛盯着地里的庄稼,耳朵得听着鬼子的动静;到了夜里,月亮刚爬上来,大家就提着马灯、扛着锄头,悄悄摸到田埂上,开挖 “抗日沟”。铁锹挖不动硬土,就用镐头砸;手磨起了泡,就裹块布条接着干。两米多宽、近两米深的沟壑,在各个战略要塞上织成了一张密网,村与村相通,户与户相连。鬼子的汽车开不进来,坦克陷在沟里动弹不得,而八路军和百姓,能在沟里悄无声息地转移、伏击。

日军发现后,气得直跺脚,白天派士兵填沟,铁锹、洋镐齐上阵,把沟填得平平的。可到了夜里,乡亲们又扛着工具来了,边挖边说:“鬼子填一尺,俺们就挖一丈!只要俺们还有口气,这沟就挖不停!” 有一次,日军抓住了后池庄的李老汉,把刺刀架在他脖子上,逼他带头填沟。李老汉梗着脖子,突然扑向一个鬼子,大喊:“要填沟,先踏过俺的尸体!” 鬼子气急败坏,一刀刺进了李老汉的胸膛。乡亲们偷偷把他埋在“抗日沟”旁,第二年春天,那片土地上的麦子,长得比别处都要高、都要壮。那是英雄的鲜血,滋养出来的生命啊!

田镇丁家村民兵班长陈宝凤(又称大安子),把这片平原变成了鬼子的 “死亡陷阱”。当时,他才18岁,个子不高,脸上还带着稚气,可一说起埋地雷,眼睛就发亮。他没读过多少书,却凭着琢磨,发明出了“连环雷”“二起雷”。“连环雷” 用绳子连着,踩响一个,能炸一片;“二起雷” 藏在地下两层,鬼子排掉上面一层,下面一层还能炸。

1943年夏,日军要在魏家堡修炮楼,天天从高苑县城往这运物资。陈宝凤带着几个民兵,趁着夜里,在公路旁的草丛里埋地雷。他趴在地上,用手扒开土,把地雷轻轻放进去,再盖上草、撒上土,做得跟原来一模一样。天快亮时,远处传来鬼子汽车的 “突突” 声,陈宝凤赶紧带着民兵躲进沟里。眼瞅着日军的车队开进雷区,“轰隆!轰隆!” 几声巨响,4辆汽车被炸翻,火光冲天,十几名日伪军倒在地上,哭爹喊娘。

鬼子恼羞成怒,派了大批排雷工兵来。陈宝凤又想出了新招:他用马蹄、轮胎、布鞋的印膜,在埋雷处的干土上印上痕迹。工兵看到 “布鞋印”,以为是老百姓路过留下的,便放心地走过去,结果 “轰隆” 一声,地雷炸了,3个工兵当场就断了气。陈宝凤常说:“俺多埋一颗雷,乡亲们就少受一分罪。”

1944年2月,陈宝凤不幸牺牲。这一年,他才19岁。渤海军区召开人民武装代表大会,追认陈宝凤为“民兵英雄”“特等爆炸大王”,还在全区建了“大安子爆炸组”。如今,高青县革命烈士纪念馆里,还陈列着当年的遗物,一片片破损的弹壳,就像英雄没来得及愈合的伤口,默默诉说着当年的故事。

在高青,这样的英雄还有很多。唐坊沈家村的殷孝颜,1940年入党后,就把自家的土屋变成了 “八路军联络站”。干部们来住宿,她就把家里最好的土炕让出来,自己和家人挤在柴房里;伤员来了,她就用家里仅有的布料做绷带,用草药给伤员消炎,夜里还守在床边,一有空就给伤员擦身子、喂水;要是听说鬼子要来搜查,她就把情报藏进灶膛的灰烬里,把干部护进地窖的夹层中。

1943年7月,殷孝颜担任四区妇救会主任。她走村入户,发动妇女做军鞋、筹粮草,还组织了 “妇女担架队”。有一次,她带着担架队转移伤员,刚走到半路,就遇到了日军的巡逻队。尹孝颜当机立断,让队员们带着伤员躲进芦苇荡,自己则带着几个人,故意往相反方向跑,边跑边喊:“八路军在这里!” 鬼子果然追了过来,尹孝颜她们在前面跑,鬼子在后面追,直到伤员安全转移,她们才躲进一个破庙里,浑身被芦苇划得满是伤口,冻得直打哆嗦。

洼里孙村的孙作善,是高苑最早的农民党员。1938年6月入党后,他就像变了个人似的,天天跟着部队跑,送情报、抬担架,啥活都干。1939年,他加入抗日武装,成了一名战士,在战场上,他总是冲在最前面,很快就当了班长。同年6月,刘家井子战斗打响,孙作善带着战士们冲锋,一颗子弹击中了他的腿部,他咬着牙,拖着伤腿继续战斗,直到昏死过去。

回乡休养后,孙作善也没闲着。他知道前线需要人,就把两个儿子叫到跟前:“爹当年打仗,是为了你们能过上好日子。现在鬼子还没走,你们得去当兵,跟爹一样,把鬼子赶出去!”兄弟俩听了爹的话,背着行李就去了部队。两年后,两个儿子英勇作战,在与日军的战斗中光荣牺牲。 “一门双烈士” 的故事,传遍了高青大地,乡亲们都说:“老孙家的骨头,是最硬的!”

八路军主力部队与地方武装的配合,更是把 “军民同心” 这四个字,刻在了高青的土地上。1940年3月,清西部队基干一营要打南寺庄的日军据点。战士们趁着夜色,悄悄摸到据点附近,地方武装的队员们则带着乡亲们,在据点周围的公路上挖沟、砍树,断了鬼子的退路。战斗打响后,基干一营的战士们从正面进攻,地方武装从侧面偷袭,乡亲们则在远处呐喊助威,吓得鬼子以为来了千军万马。经过两小时的激战,日军被打得落花流水,狼狈逃窜,战士们缴获了大批武器弹药。

同年9月,八路军山东纵队三支队要打魏家堡的日军——这里是高青公路的咽喉,日军一个小队和伪军一个中队驻守在这里,还修了炮楼,天天在公路上巡逻,欺负过往的乡亲。三支队司令员杨国夫亲自来勘察地形,指着地图说:“咱们就利用鬼子‘白天修公路、晚上不敢动’的规律,打他个伏击!”

9月20日晚,各部队悄悄进入阵地:基干一营一、三连埋伏在公路南侧的墓地里,坟头成了最好的掩护;二、四连在十里铺一线打援,防止高苑县城的鬼子来救;特务连佯攻田镇,把那里的鬼子缠住;高苑县大队则带着乡亲们,在公路上挖沟、剪电线,故意让鬼子知道 “公路被破坏了”。

21日凌晨5点,天还没亮,远处传来鬼子汽车的 “突突” 声。日军果然来了,两辆汽车拉着士兵,停在被挖断的公路前。鬼子们骂骂咧咧地下车察看,有的还掏出烟来抽,完全没察觉墓地里藏着的 “死神”。

“打!” 随着一声令下,墓地里的机枪、步枪瞬间开火,手榴弹像雨点般砸向日军。鬼子们顿时慌了神,有的往汽车底下钻,有的抱着枪乱射。前面的汽车被手榴弹炸翻,司机当场丧命;后面的汽车想掉头逃跑,却被预先挖好的坑洼陷住,车轮空转着溅起泥浆。

可日军毕竟装备精良,很快就反应过来,架起机枪往墓地扫射,掷弹筒的炮弹 “嗖嗖” 地飞来,炸得坟土四溅。我军的机枪只打了一个点射就卡壳了,机枪手急得满头大汗,趴在地上徒手拆开机枪排故障;土造的手榴弹威力有限,有的扔过去只炸出个小坑,鬼子见状更加嚣张,端着刺刀朝墓地冲来。

“跟他们拼了!” 指导员刘竹溪大喊一声,拔出刺刀率先冲了上去。六班班长崔子久紧跟其后,迎着鬼子的刺刀就扎了过去,一连刺穿4个鬼子的胸膛,最后一把刺刀都弯得拔不出来。战士们见此情景,也都红了眼,纷纷跳出墓地,与鬼子展开白刃战。刀光剑影中,喊杀声、惨叫声、武器碰撞声交织在一起,鲜血染红了公路旁的土地。

就在这胶着时刻,埋伏在侧翼的三连突然从日军后方发起进攻,鬼子腹背受敌,顿时乱了阵脚。有的想往魏家堡村里逃,却被早已埋伏在村口的民兵拦住;有的想往高苑县城方向跑,又被打援的二、四连堵了回去。日军小队长见大势已去,举着军刀嘶吼着想突围,却被刘竹溪一枪击中肩膀,倒在地上哀嚎。

经过4个多小时的激战,我军终于全歼了魏家堡的日军小队和伪军中队。清点战场时,战士们发现了日军士兵滨本正南和朝鲜翻译官李吉水,两人吓得躲在一辆炸毁的汽车底下,浑身发抖。这次战斗,共毙伤日伪军32人,缴获机枪2挺、掷弹筒2门、步枪30 余支。这是清河区抗战以来,第一次全歼日军小分队,消息传到高青各地,百姓们敲锣打鼓,提着鸡蛋、烙饼往部队送,连孩子们都举着小旗子,跟在队伍后面欢呼。

1942年到1944年,高青抗战进入了最艰难的“拉锯期”。1942 年1月,日寇发动大扫荡,清西部队新二营谢铁家被日军合围在一片麦田里。战士们饿着肚子与日军拼杀,有的战士子弹打光了,就用麦秸捆当武器;有的战士身负重伤,还拖着断腿往日军堆里冲,最终30余名战士永远倒在了麦田里,鲜血把金黄的麦子染成了暗红色。

1944年8月,清西部队和青滨大队要攻打王家庄据点。马晓云副司令员亲自带队,他骑着马走在队伍最前面,对战士们说:“拿下这个据点,就能打通清河区和冀鲁边区的联系,大家再加把劲!” 战斗打响后,马晓云带头冲锋,子弹擦着他的耳边飞过,他却丝毫不在意,还笑着鼓励战士们:“鬼子没什么可怕的,咱们多往前冲一步,胜利就离咱们近一步!” 可就在攻打炮楼时,一颗日军的子弹击中了他的胸膛,马晓云从马上摔下来,临终前还紧紧抓着缰绳,嘴里念叨着:“一定要拿下据点……” 战士们化悲痛为力量,扛起炸药包冲向炮楼,最终攻克了王家庄据点,击毙、俘虏日伪军120余人。

胜利曙光:烽火过后的革命新生与精神传承

1945年,抗战的曙光终于穿透了硝烟。

2月,清西部队、青滨大队、高苑县大队联合攻打青城北关。战士们冒着日军的炮火,搭着梯子爬上城墙,与日伪军展开肉搏战。区中队指导员赵绍九带头爬上城墙,挥舞着大刀砍向日军,却被一颗子弹击中腹部。他捂着伤口,还坚持指挥战斗,直到把日军赶出北关,才倒在战友的怀里,永远闭上了眼睛。这次战斗,共伤伪军近100名,俘伪军30余名,为青城的解放奠定了基础。

8月,清西部队、高苑独立营、南邹长独立营联合围攻高苑城据点。战士们把据点团团围住,白天用机枪、步枪向据点扫射,晚上就展开政治攻势,对着据点里的日伪军喊:“日本已经投降了,你们别再抵抗了,投降吧!” 据点里的日伪军军心涣散,有的偷偷往城外扔武器,有的甚至想趁夜逃跑。在我军强大的攻势下,日伪残余势力只好跟着博兴来援的日军一起逃跑,高苑城终于宣告解放。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消息传到高青,整个大地瞬间沸腾起来。百姓们纷纷走出家门,有的敲锣打鼓,有的燃放鞭炮,爆竹声声响彻云霄,绵延了整整一个晚上,大街上的鞭炮屑堆了厚厚一层,踩上去软绵绵的。曾经被日军占领的据点,如今插上了鲜艳的红旗;曾经被战火蹂躏的村庄,如今到处是欢声笑语。青城据点的日寇见大势已去,连夜偷偷遁逃,青城也随之解放,高青全境终于迎来了期盼已久的和平。

80年过去,高青早已换了人间。当年的 “抗日沟”,如今变成了滋养庄稼的田埂,春天长满绿油油的麦苗,秋天结满金黄的玉米;曾经的战场,如今建起了整齐的村落,白墙红瓦的房子错落有致,街道井然有序,孩子们在广场上追逐嬉戏;英雄们用生命守护的土地,如今麦浪翻滚、瓜果飘香,每年丰收时节,农民们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可那段历史从未被遗忘。走进高青县革命烈士纪念馆,展柜里陈列着英雄们的战斗遗物,讲解员声情并茂地讲述着魏家堡战斗、和店突围的故事,参观的人们听得热泪盈眶,有的悄悄抹眼泪,有的对着展品深深鞠躬。

每年清明,总有群众自发来到烈士墓前献花。老人带着孩子,指着墓碑上的名字,一遍遍讲述英雄的故事;学生们穿着校服,拿着鲜花,整齐地站在墓前,庄严地敬礼;党员们戴着党徽,在墓前重温入党誓词,誓言声响彻云霄。

在学校的课堂上,老师会给孩子们看 “抗日沟” 的老照片,播放抗战纪录片,告诉他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先烈们用生命换来的,你们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后为国家做贡献。” 社区的红色宣讲会上,老党员们穿着军装,戴着勋章,一遍遍回忆往昔的战斗岁月,哪怕声音沙哑,也要把那段历史传承下去,让年轻一代永远记住过去。

纪念抗战胜利 80 周年,不是为了沉浸在过去的苦难中,而是为了从高青抗战精神中汲取力量。高青抗战精神,是张承先、孙健萍等知识分子舍弃学业、投身救亡的家国情怀,是韩子衡、陈宝凤等战士冲锋陷阵、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是殷孝颜、孙作善等百姓拥军支前、同心抗敌的团结精神,更是高青军民在绝境中不放弃、在困难中勇奋斗的坚韧品格。

每一次纪念都是一场洗礼,新的征程,虽然不用再面对枪林弹雨,不用再挖 “抗日沟”、埋地雷,但高青抗战精神依然指引着我们前行。在乡村振兴的战场上,我们像当年挖 “抗日沟” 一样,脚踏实地、攻坚克难,让农村变得更美丽、农民变得更富裕;在科技攻关的道路上,我们像当年发明 “连环雷” 一样,勇于创新、敢闯敢试,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在守护家园的行动中,我们像当年军民同心抗敌一样,团结一心、互帮互助,共同应对各种挑战。

面对新征程,要把实力作为破局“金刚钻”。抗战时期,无论敌我实力对比多么悬殊,无论战争多么残酷,英勇的高青儿女从来都没动摇光复山河的决心,抱定了抗战到底的信念。今天,面对氟材料产业升级、黑牛精深加工等专业领域,干部队伍必须补上“本领恐慌”的短板。正如实践所证:“能干事的底气,来自于懂行的实力。“

面对新征程,要把实干作为攻坚“开山斧“。"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这一真理在高青的发展实践中愈发清晰,要把爱国之情、强国之志转化为报国之行,埋头实干,聚涓滴之力成就江海之盛,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没有过不去的坎。

面对新征程,要把实效作为检验"试金石"。抗战时期,缺衣少食,没有枪没有炮的情况下,仍然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一切成就都是真刀真枪拼出来、干出来的,当前必须要瞄准"实物工作量",一锤接着一锤敲,让 "纸上数据" 变成"地上项目",让 "会议部署"变成"机器轰鸣",美好蓝图就一定成为现实。

面对新征程,要把实绩作为用人"风向标"。发展不是"论资排辈"的舞台,而是"以绩定位"的考场。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场上,要完善 "奖优罚劣" 的激励体系,以"黄河明珠奖"获得者为标杆,积极争取"作风转变先锋岗",让 "事争一流、唯旗是夺" 成为干部的行动自觉。

面对新征程,要把实廉作为底线 "防火墙"。面对日寇,无数先辈不畏强敌,坚决捍卫民族独立和尊严,彰显了铮铮铁骨和浩然正气。今天,我们更要保持“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定力,“严管就是厚爱”,守牢廉洁底线,以作风转变促进高质量发展之变。

黄河依旧东流,高青大地长青。80年的时光,让烽火岁月成为历史,但高青抗战精神永远不会过时。它藏在每一粒饱满的麦子里,藏在每一声孩童的笑脸上,藏在每一个为美好生活奋斗的身影中。让我们永远铭记历史、追思先烈,把高青抗战精神融入血脉、铸入灵魂,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脚踏实地、奋勇前进,续写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华章,让高青抗战精神在岁月的长河中永远熠熠生辉!

作者:王克军

来源:高青县融媒体中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