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童汉璋,1897 年出生,安徽省合肥东乡童小郢村人,地主家庭出身。其父童冠夫曾中秀才,后以教书为业。童汉璋十六七岁时,因父、兄相继去世,家道衰落,他不得不承担起支撑家门的重任。为了摆脱困境,他离家谋求出路。
童汉璋与妹妹合影留念
童汉璋,1897 年出生,安徽省合肥东乡童小郢村人,地主家庭出身。其父童冠夫曾中秀才,后以教书为业。童汉璋十六七岁时,因父、兄相继去世,家道衰落,他不得不承担起支撑家门的重任。为了摆脱困境,他离家谋求出路。
1918年,童汉璋考入设在安庆的安徽法政专门学堂,这是当时安徽的最高学府。童汉璋在校期间,中国和世界的历史正经历着重大的变革,尤其五四运动的爆发,更加促使中国先进分子的觉醒。童汉璋在时代潮流的推动下,走上了反对封建主义的统治、反对列强侵略的道路。
1919年冬,童汉璋与同学周骏(周新民)等发起反封建礼教的驱张(张是法政专门学堂的学监)运动,要求教育当局改派教育界进步人士光明甫先生掌管校政。张某恼羞成怒,竟雇用流氓对付学生。后在各界人士的正义声讨下,张某终于被逐出校门。
安徽军阀当局又派丁进明接任校长。此人把办教育当作做官,引起法专学生的愤怒,他们举行了为期40 余天的罢课斗争,直到军阀政府全部接受师生要求为止。在这些斗争中,童汉璋始终站在前列,不久被选为安徽省学生联合会副会长。
1921年6月2日,安庆学生请求增加教育经费,遭到军阀倪道烺、马联甲的镇压,学生姜高琦遇害,周肇基重伤死去,酿成六二惨案。次日,安庆各校师生愤而罢课,并在各校门前挂上大幅白色横标,上书“议员军阀残杀学生,全体学生誓与偕亡”16 个大字。
接着,安庆各界纷起声援,并组成“安庆十公团‘六二’惨案后援会”,通电省内外,声讨倪、马罪行。在这次历时一年多的反军阀斗争中,童汉璋不畏强暴,旗帜鲜明地站在被害学生一边。
在追悼姜高琦烈士大会上,他以悲愤的笔触写下一幅挽联:“碧海竟沉冤,此去应知难瞑目;黄泉晤旧侣,为言后死不忘仇。”表达了誓与封建势力斗争到底的决心。
童汉璋作为组织者之一,领导了“六二”学潮,从而成为安徽早期青年运动的著名人物。
1922年,童汉璋从法专毕业。1924年与友人东渡日本,寄住在东京小石川翰云寄庐。他一面认真钻研马克思的经济学说,一面积极参加政治活动。
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分为左右两派。右派以后来的C.C.分子陈访先、方治为代表,左派则以王步文、翟宗文和童汉璋等为代表,双方经常进行激烈的斗争。在斗争中,童汉璋立场坚定,旗帜鲜明。
1926年7 月,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童汉璋闻讯,立即动身回国,在芜湖稍作停留,即赴武汉参加革命。这时,武汉尚未光复,暂设在武汉的国民党安徽省临时党部还不能公开活动。这个临时省党部由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人士组成。
同年10 月,童汉璋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以共产党员的身份加入国民党,担任国民党安徽省临时党部总干事。
1927年初,蒋介石由武汉沿长江东下安庆,网罗各种反动势力,企图把他们塞进经过改组的国民党安徽省党部,与左派争夺领导权。对于右派的反革命行径,左派早有察觉。
2 月,根据临时省党部指示,童汉璋与黄梦飞一起,带领部分人员先期秘密回省筹建组织,迎接北伐军到来。不久,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三军进入安徽,临时省党部也随之迁到安庆,并准备召开国民党安徽省第一次代表大会。
童汉璋从合肥赶赴安庆后,在与国民党右派的斗争中做了大量工作。3 月23 日,蒋介石到安庆参加安徽省临时省党部举行的第一次全省代表大会开幕式,童汉璋冲上主席台,当面递给蒋介石一份传单,反对特务头子杨虎为省政府委员,使得蒋介石坐立不安而中途退场。
事件发生后,党代会无法在安庆召开,临时省党部遂决定将大会移至武汉继续举行,留下舒传贤、葛文宗、周新民和童汉璋等人负责善后。
不久,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公开背叛革命,安庆已完全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童汉璋的住宅受到反动分子的抄检,他本人也和光明甫、沈子修、朱蕴山等受到反动政府的通缉,被迫撤至武汉。
5 月中旬,在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的推动下,国民党安徽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武汉召开。童汉璋被选为省执行委员会委员。
同年7月15日,汪精卫背叛革命,使大革命遭到彻底失败。从三二三事件到七一五政变的一系列事实,使童汉璋深刻地认识到,国民党内蒋汪反动分子,在帝国主义和国内买办资产阶级的收买和策动下,已完全滑到反革命营垒中,对他们不能存有任何幻想。因此,他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即迅速离开汉口,经中共安徽省临委王兴亚介绍,赴南昌参加八一起义,随军南征,并主持革命委员会宣传委员会一部分工作。
不久,起义军被打散,他和许多同志乘民船到达香港。9月,童汉璋由香港潜回上海,接到党组织的指示,回到故乡合肥,以教书为掩护,积极筹建合肥党组织,于9 月下旬建立了合肥城内第一个中共小组,并担任组长。之后成立中共合肥特别支部,担任书记。
为了传播马克思主义,他在省立六中创办了工人业余学校;同时,还将党在城内的斗争扩展到合肥西乡、南乡,发动农民开展抗烟苗捐和扒粮等斗争,威震合肥地区。
1928年,童汉璋的身份突然暴露,反动政府企图将他逮捕。这年暑假,他被迫仓促出走,经上海辗转到北京等地,开始了一段时间的流亡生活,与组织失去联系。
1932 年,童汉璋潜回安徽,发誓“宁可饿死,绝不做国民党的官”,隐姓埋名,先后在贵池、凤阳乡村师范教书数年。他始终保持共产党人应有的节操,常在讲课时,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解释“总理遗嘱”;也常在与学生的接触中,用自己的思想去教育和影响学生,引导他们走上革命道路。他的学生唐晓光等人,后来都成了共产党的优秀干部。
1937年七七事变后,蛰居学校的童汉璋愤然而起。他和沈子修一起,结束了教书生涯,投身到反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去。他将妻室儿女托付给亲友迁移后方,只身一人留在安徽,从事抗日救亡活动。
1938年初,他来到安徽战时首府金寨,在安徽省抗日动员委员会里担任总务部副部长,从事抗日救亡活动。他在党的领导下,一面与国民党特务方治等人制造的反共分裂活动开展斗争,揭露顽固派破坏抗战的面目和贪污腐化的丑行;一面帮助党组织动员和组织大批青年奔赴新四军抗日根据地,参加抗日战争。
1939年,桂系军阀李品仙出任国民党安徽省政府主席,加紧进行反共活动,迫害进步人士。1939年秋冬之交,童汉璋按照党组织安排,率部分人员,突破顽固派的重重堵截,奔赴皖东抗日根据地。他到达淮南军区津浦路西根据地不久,即根据党的指示,秘密进入敌占区肥东梁园一带,组建抗日民主政权。
1940年4 月,共产党领导的合肥县政府在肥东王子城成立,童汉璋受命担任县长。同年9 月,出任津浦路西各县联防办事处秘书长,兼任合肥东南各区联合办事处主任。
他废寝忘食地奔走于梁园、吴山庙、撮镇一带,深入各区乡,发动群众,领导反敌伪“扫荡”,从事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成绩卓著。
合肥县政府临时所在地王子城,是路西根据地通向皖东北的必经之地,对于加强路东、路西间的联系十分重要。而顽固派对共产党领导的肥东抗日力量十分嫉恨,必欲除之而后快。1940年九、十月间,桂顽李品仙所部一个团突然向肥东发动攻击。
在敌、伪、顽军三面攻击下,我军被迫撤离。童汉璋在做好撤离的后续工作后,亦于11 月率县政府工作人员撤回路西根据地。
由于长期在敌后坚持工作,童汉璋的身体日渐虚弱;回到路西不久,即不得不转赴路东半塔治病。他在那里休养一段时间后,再次回到路西,担任路西联防办事处主任。在此期间,他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参加根据地军民历次抗日、反顽斗争和根据地的各项建设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
童汉璋从1929 年起,因敌人通缉,被迫流亡外地,以致失掉组织关系;1941 年经魏今非介绍,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历时近12 年,终于又回到党的怀抱。
1943年初,童汉璋奉命赴延安学习,心情十分高兴。临行前,他在日记中写道:“吾受党命调往延安学习,增进能力,尽忠民族和无产阶级,虽背井离乡,别母遗妻,也无所顾念,吾以身许党矣。”
2月15 日,他开始整装启程。途中,因到延安的交通线被敌人封锁,无法通过,奉命返回新四军军部。他对这次到延安未能成行颇感遗憾,十分关心“今后不知能有机会去延安学习否”。
同年6 月,他再次接到赴延安学习的通知,遂迅即启程北上。
不料在通过敌封锁线时受阻,同行的人员迅速撤离。童汉璋因身体不好,且带有党的机密文件,惟恐泄露,遂钻入附近水塘中。事后虽经救起,并被送往大柳营根据地医院抢救,但终因溺水过久,且并发急性肠炎,医治无效,于翌日晨停止呼吸,年仅46 岁。
童汉璋牺牲以后,凡与他共过患难的同志,都感到十分悲痛。
根据地军民对于他生前的革命业绩深怀钦佩,为他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陈毅亲致哀辞,给予高度评价,谓其“一生毅然唯真理正义是从”,“可以楷模”,“可为不朽”。
来源:晚上没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