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寒风中,一座摇摇欲坠的土坯房里,20多位村民挤在一起。屋内昏暗,仅靠铁砧旁的煤炉勉强照明。大家满怀摆脱贫困的渴望,抡起铁锤,奋力敲击。随着清脆有力的一声,第一把锄头有了雏形。这敲击声,奏响了薛庄农具厂诞生的序曲,为这片土地带来新希望。
1962年,豫西南的薛庄村(今平顶山新城区滍阳镇)极度贫瘠。春耕时,农具短缺成了大难题。
寒风中,一座摇摇欲坠的土坯房里,20多位村民挤在一起。屋内昏暗,仅靠铁砧旁的煤炉勉强照明。大家满怀摆脱贫困的渴望,抡起铁锤,奋力敲击。随着清脆有力的一声,第一把锄头有了雏形。这敲击声,奏响了薛庄农具厂诞生的序曲,为这片土地带来新希望。
这家简陋的小厂,初始资金仅有5000元,厂房面积不足百平方米,空间逼仄,甚至连专业技工都难以凑齐,堪称 “一穷二白”。但村民们没有丝毫退缩,乡亲们纷纷送来废铁料,公社也特批了珍贵的焦炭指标,工人们凭借着一双双布满老茧、粗糙有力的大手,在首年便成功造出3000把锄头、2000把镰刀。这些带着手工毛刺的农具,虽不精致,却如及时雨般,让周围十几个村子的春耕效率瞬间翻番,成为村民们对抗土地贫瘠的有力武器 。
八载光阴,在铁花飞溅中悄然流逝,这个作坊式小厂也在默默蜕变。1970年春天,新扩建的车间里迎来五台蒸汽锤,它们威风凛凛地入驻,一举取代了以往人力抡大锤的繁重作业方式。工人们满心好奇与兴奋,围着新到的车床反复琢磨,整整三天三夜未曾合眼,终于车出第一根标准犁铧轴。随着产能逐步提升,农具种类从最初简单的“老三样”,迅速扩展至十多个品类,产品声名远扬,就连百里外县城的供销社都慕名而来,排起长队订货。最令老公社书记任土旺(1960年8月-1965年5月)引以为傲的是,在为邻乡抗旱水车加工齿轮时,工人们意外摸索出一套淬火工艺,让零件寿命延长了三倍之多,为生产技术革新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正是这些日积月累的技术沉淀,促成了1975年那个意义非凡的决定:农具厂门口挂上了“薛庄机械厂”的崭新牌匾。转型后的厂子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镰刀锄头生产,而是大胆向脱粒机、扬场风扇等新型农机具领域进军。有社员回忆,第一台播种机下地试验时,场面热闹非凡,半个村的人都簇拥着机器奔跑,满心好奇地看着它如何将种子均匀、扎实地埋进土里,那场景满是对新技术、新希望的热切期待。到了1980年代,厂里业务进一步拓展,已能承接国营大厂的阀门铸件订单,车间后院堆放的,不再仅仅是农具模具,还有油田抽油机的配件图纸,彰显着厂子不断迈向新高度的蓬勃发展态势。
这家小厂掀起的发展浪潮,远超众人预期。周边乡镇受其带动,如雨后春笋般陆续冒出翻砂作坊、配件加工点,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渐渐连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原先只会“面朝黄土背朝天”种地的农民,农闲时纷纷涌入厂里学习车床技术,掌握一技之长后,回到家中便能自行修理农机,实现从单纯务农到具备工业技能的华丽转身。镇上的信用社主任曾统计,机械厂带动的家庭作坊,在十年间让全镇人均收入暴涨四倍,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当年敲出第一把锄头的老师傅或许未曾料到,他们在修补农具过程中练就的精湛手艺,竟如星星火种,为后来乡镇企业的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时代发展的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印记。
如今,漫步穿过滍阳镇的工业区,依旧能听见锻锤发出的咚咚声响,那声声锤音,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带着1962年那个春天的蓬勃朝气与奋斗回响,持续奏响着发展的激昂乐章 。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滍阳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