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2025年“楚怡杯”湖南省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中,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飞行器数字化制造技术专业群5支参赛团队全员获奖,斩获一等奖4项、二等奖1项,持续稳居全省同类专业第一方阵。近三年,该专业群在职业院校技能竞赛获省级一等奖以上奖项就有20余项,人才培养质量得到行
在2025年“楚怡杯”湖南省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中,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飞行器数字化制造技术专业群5支参赛团队全员获奖,斩获一等奖4项、二等奖1项,持续稳居全省同类专业第一方阵。近三年,该专业群在职业院校技能竞赛获省级一等奖以上奖项就有20余项,人才培养质量得到行业高度认可。
优异成绩的背后,是学院近年来持续推进专业群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扎实举措。面对航空装备制造产业向数智化转型的时代浪潮,专业群以“课程体系重构、师资能力提升、实训平台迭代”等“三大工程”为抓手,构建起“产教融合、虚实结合、岗课融通”的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为中航工业、中国航发、中国商飞等头部企业输送大批“技艺技能精湛、职业素养良好”的优质高技能人才,有力支撑了湖南省“先进制造业高地”建设,为国家“制造强国”“交通强国”战略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产教深度融合,重构数字化课程体系
依托全国航空装备制造与维修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瞄准航空产业数字化发展新趋势,联合航空工业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头部企业,将飞机/发动机数字化装配技术、航空零部件智能制造技术等产业前沿技术融入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数字化设计-工艺-加工-装配-检测-维护维修”的航空数字化制造全生命周期课程体系。通过立项建设《飞机数字化装配与调试》等19门金课,并依托飞行器数字化制造技术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国家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湖南省楚怡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企业典型生产实践项目以及企业实践基地等平台建设,实现“理论+虚仿+实操”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有效破解传统教学与产业技术脱节难题。
双师双向赋能,打造数字化师资队伍
学院以“引智入校、送师入企”双路径提升教师数字化素养。一方面,每年寒暑假组织数字化工艺设计、激光焊接机器人技术应用等专项培训,邀请企业技术骨干入校授课;另一方面,坚持5年一轮所有专业教师赴中国航发南方工业有限公司等企业顶岗实践,参与航空发动机数字化装配、智能产线改造等技术服务项目,培养出一批“上讲台上的一堂好课、下车间干的一手好活”的“双师型”教师团队。近3年,该专业群立项1个“楚怡”教学创新团队、5个“楚怡”名师工作室/工坊/名匠工作室,1人获评全国优秀教师,1人获评湘直工匠。
实训平台迭代,对接产业数智化场景
投资逾千万元对实训基地进行数智化改造,引入机器视觉、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建成“航空零部件智能制造产线”等10条智能产线。通过模拟航空企业真实生产场景,学生可完成从数字化建模、工艺优化到智能装配的全流程实训。校企联合开发的“航空发动机虚拟拆装系统”等6项仿真教学资源,更使复杂制造过程可视化、可交互,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显著提升。
“专业建设与产业升级必须实现同频共振、双向赋能。”航空机械制造学院院长杨丰表示,未来将重点围绕国产大飞机配套企业技术升级与长株潭航空产业集群发展需求,构建“企业出题—学院解题—产业验题”的协同育人机制,打造航空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新高地,为国产大飞机产业链输送更多“精工艺、擅数智、零差错”的新时代航空工匠。
来源:湖南教育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