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血染战壕到山河焕新:岳阳“东方马奇诺防线”书写时代答卷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3 09:36 2

摘要:历史的回响,总能在时代坐标中激荡起最深沉的力量。在岳阳这片承载着厚重记忆的土地上,有“东方马奇诺防线”之称的新墙河,不仅是镌刻着烽火岁月的历史遗迹,更是无数先烈用热血与生命铸就的精神丰碑——他们曾在战壕中浴血奋战,以钢铁意志守护家国,将赤诚丹心融入山河大地。

历史的回响,总能在时代坐标中激荡起最深沉的力量。在岳阳这片承载着厚重记忆的土地上,有“东方马奇诺防线”之称的新墙河,不仅是镌刻着烽火岁月的历史遗迹,更是无数先烈用热血与生命铸就的精神丰碑——他们曾在战壕中浴血奋战,以钢铁意志守护家国,将赤诚丹心融入山河大地。

如今,硝烟早已散尽,昔日的战地已化作稻浪翻滚的田畴,先烈们用生命守护的“国泰民安”,正以“五谷丰登”的崭新图景在人间铺展。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岳阳日报特别推出专题报道,既是为了回望那段山河破碎时的抗争史,缅怀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献出生命的英雄先烈,更是为了从历史的坐标中汲取前行力量——让我们在铭记中传承初心,在接续奋斗中告慰先烈,以今日之奋斗实绩,书写新时代属于岳阳、属于中国的发展答卷,让英雄精神永远照亮民族复兴的征程。

1945-2025

筻口镇:稻浪千重映青山

立秋虽过,暑气未消。记者沿着岳阳县筻口镇熊市村的盘山小路前行,笔架山上樟柏苍翠,林间落叶沙沙作响。这片寂静的山岭下,长眠着1939年湘北会战中壮烈殉国的五百抗日将士。远处,新墙河畔的稻田翻涌着金色浪涛;近处,夏虫在草丛间低吟,仿佛在轻声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

烽火忠魂:五百壮士守青山

“这里就是史恩华营长率领将士们死守的阵地。”站在笔架山抗战遗址前,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职工张明指着郁郁葱葱的山岭说道。阳光透过树叶洒落在他的脸上,也照亮了那段尘封的历史。

笔架山抗战遗址。刘睿 摄

“当年为了修筑工事,山上的树木都被砍来加固战壕。”张明的讲述将我们带回到1939年9月18日。那天,第一次湘北会战打响,国民革命军第52军195师1131团第3营在史恩华营长指挥下,与装备精良的日寇展开殊死搏斗。日寇在炮火和战车掩护下发起轮番进攻,中国将士们用步枪、手榴弹,用一切可用的武器顽强抵抗。9月23日,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全营500名官兵战斗到最后一刻,全部壮烈殉国。

今年90岁的张炳芳老人是当地少数在世的亲历者之一,他的家就在笔架山下的熊市村郭家村片区。“史营长他们穿着草鞋训练,冬天还穿着单裤,经常在我家堂屋烤火取暖。”老人回忆道,“他们生活太苦了,缺衣少食,但面对强敌,没有后退一步!”史恩华营长结婚才三天就奔赴战场,没有留下子嗣。后来,当地村民协助国军将史恩华和士兵们的遗体埋葬,史恩华的墓碑上刻着“中华魂史营长之墓”。

稻浪新篇:科技助农兴乡村

站在昔日战场极目远眺,山下已是连绵的金色稻浪。丰收景象背后,有筻口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组建的专业服务队在默默耕耘。多年来,他们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到田”,为农户提供全周期技术指导。

筻口镇的金色稻浪。(岳阳日报资料图片)

“从选种、育秧到田间管理,农技人员一周一巡查。”正在田间查看稻穗的农技员介绍道,通过把控肥水、病虫害防治,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全镇高产示范片已实现农药减量15%、化肥利用率提升10%;服务中心已开展23场培训,发放资料5000余份,低损收割技术的推广更减少了粮食损失。

在筻口镇丰瑞农机合作社,一辆辆货车满载着已经烘干的早稻,正准备运往加工企业。

“今年的早稻收成是近几年间最好的,优质稻价格也不错。”丰瑞农机合作社理事长董敏芳高兴地告诉记者,落实丰产技术,加上“天公作美”,1000多亩早稻平均亩产600公斤,每百公斤优质稻以302元的价格售出。“听老人讲,抗战时期的战士们经常饿着肚子打仗。现在我们不仅不愁温饱,还能把粮食种出个好价钱!”

远处,几架植保无人机正在稻田上空作业,现代科技让这片曾经饱经战火的土地焕发出新的生机。

“这里过去是战场,现在是粮仓。”董敏芳站在田埂上感慨道,“先烈们用生命守护的土地,我们要用双手把它建设好。”

筻口镇2025年上半年完成早稻播种6万余亩,“小田改大田”项目让零散耕地连片成方,全程机械化作业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4个粮食监测点的种植任务均已圆满完成。全镇推广旱地育秧760亩,培训覆盖千余农户,带动早稻种植面积达6.8万亩,单产提升12%。培育的58家合作社与家庭农场,以全链条服务覆盖大部分农田,为小农户节省生产成本350万元。

“家人们看过来!这是我们筻口的野生紫苏,就长在草鞋岭下的山坡上,纯天然无污染……”在筻口镇电商直播基地,“岳阳筻有味”助农直播间热闹非凡。筻口镇电商基地负责人熊耀君正手持晒干的紫苏,向网友热情推介。

筻口镇电商基地负责人向网友热情推介产品。 刘睿 摄

目前,直播带货已成为筻口镇乡村振兴的新引擎。去年,镇政府与游港村党支部组织开展了近450场农货专场直播,让当地的特色农产品走上了全国人民的餐桌。

“去年我们的线上销售额突破800万元,带动1200多户农户增收。”说起销售数据,熊耀君脸上写满了自豪。

夕阳西下,笔架山上松涛阵阵。山脚下,无边的稻浪泛起金光;村落里,炊烟袅袅升起;直播间内,订单提示音此起彼伏。

八十年光阴荏苒,从烽火连天的战场到物阜民丰的鱼米之乡,筻口笔架山的变迁正是中国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这片土地既铭记着昨日的牺牲,也珍惜着今日的收获。历史与当下在此交汇,抗战精神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谱写出一曲波澜壮阔的时代乐章。

1945-2025

营田镇:白骨塔下稻花香

屈原管理区营田镇北面狮形山上的白骨塔前,风声低吟,松柏肃立,塔下长眠着在营田抗日战场上英勇牺牲的将士与无辜遇难的同胞。

80多年前,这里曾炮火连天,硝烟弥漫。

屈原管理区营田江防抗日遗址。 周洋 摄

营田血泪:白骨塔前祭忠魂

1941年秋,第二次湘北会战的炮火卷向营田。作为新墙河防线的重要节点,这里水陆相依、地势险要,是湘北平原进入洞庭湖腹地的必经要道,成为中日双方鏖战的咽喉之地。

彼时,日寇为南下长沙,夺取长江航道,集中重兵自岳阳、汨罗一线压来,飞机轮番轰炸,毒气弹与步兵冲锋交替上演。面对凶狠的进攻,中国军队第27集团军多个师团借助沙洲、堤坝等地形构筑火力点,迎敌血战,反复拉锯十昼夜。最终,日军重松支队几乎全军覆没。

这段历史,营田人至今铭记。

在湘阴城防坚守的曹克人营长誓死不退,带领官兵数次击退敌军冲锋,终因寡不敌众被俘,受尽酷刑后英勇就义;营田镇武穆乡屠夫易玉涛,目睹妻子惨遭杀害,提刀连斩两名日兵,但倒在敌人的机枪下;幸存者易中坚老人回忆:“日本鬼子一上岸就杀人,烧、抢、掳样样都有,我们一路躲藏,眼睁睁看着邻居被刺刀捅死。”鲜血与泪水汇入江水,化作永不褪色的殷红。

多年后,戏剧家田汉为创作抗战剧本来到湘北采访,听闻这段惨烈往事后,还特地为易玉涛夫妇合葬立碑并题诗,一句“一抔黄土稳,千秋白骨香”道尽了对抗日义士的钦佩。易玉涛后人易勇在讲述这段往事时仍充满感慨:“它让我们时刻铭记,和平是无数先烈用鲜血换来的。”

乡土胜景:沃野兴业启新篇

而走出白骨塔,放眼今日营田,已是另一番图景——稻浪翻滚、虾肥鱼跃,现代农业让昔日战场变为沃野粮仓。

营田镇沃野千里。 周洋 摄

“你看这稻谷,籽粒饱满得很!”徐志是镇上的种粮大户,晒得黝黑的脸上写满了笑意。他弯腰抓起一把谷穗,手掌间稻香四溢。“自从采用省农科院专家指导的稻虾共养模式,水稻产量就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今年我家的纯收入预计能超过30万元。”徐志身后,联合收割机轰鸣,金色稻田与虾塘交相辉映,孩子们在田埂边追逐跳跃的小龙虾,欢笑声此起彼伏。

营田镇农业站站长田彪介绍:“目前,全镇粮食面积稳定在近5万亩,2025年早稻湿谷产量突破每亩700公斤,达到历史新高,绿色种养模式普及率逐年提高。农户们不仅端稳了‘绿色饭碗’,人均年收入也比十年前翻了一倍多。”

沿着乡间小路走去,成片整齐的菌棚映入眼帘,淡淡的菌香扑面而来,义南村的草菇基地正欣欣向荣——这是由“90后”返乡青年雷雨带头推动的项目。基地目前正向80余亩的规模扩展,并配套建设了菌种包生产线和加工车间,逐步形成“种植—加工—销售”的完整链条。雷雨笑着说:“2025年,基地预计产值可突破700万元,亩均纯利达到3万元。菌渣还田还能改良土壤,实现‘一田双收’。”

在基地务工的,多是附近村民。村民周阿姨乐呵呵地说:“我就在家门口上班,每个月能挣三四千块,还能照顾家里。”目前,基地已带动30余户农户实现年均增收6万元,50余名村民实现就近就业。昔日闲置土地,已成“致富宝地”。

而再过几个月,冬日的营田镇荷花村东古湖畔,数千只西伯利亚小天鹅、白鹤和豆雁将从北方飞来,在碧波间振翅翱翔。每年此时,观鸟走廊上总能看到孩子们兴奋地举着望远镜追逐鸟影,摄影爱好者们则守候在长枪短炮后,耐心捕捉天鹅起舞的瞬间。51岁的志愿者周师傅,算到今年,已是他参与湖区巡护工作的第五年。周师傅笑着说:“这些年来,镇里结合生态优势,打造了‘小天鹅’文创,仅观鸟季就能吸引近万名游客前来,带动餐饮、住宿和农产品销售。”如今的东古湖,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生态旅游打卡地。

东古湖观鸟胜景。 周洋 摄

产业发展欣欣向荣,文明新风同样润物无声。近年来,营田镇党委坚持党建引领,创新开展“营田之星”评选活动,发掘身边的好人好事,弘扬传统美德,倡树文明新风。走进全国文明村镇、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义南村,映入眼帘的是干净整齐的街道、错落有致的庭院经济,村民文化长廊里描绘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每到清明时节,乡亲们还会自发来到白骨塔下敬献鲜花,孩子们则在老师带领下齐声诵读英雄诗句。文明新风在乡村间浸润人心,也在红色记忆中赓续传承。

白骨塔下,英烈长眠;稻田里,农机轰鸣;湖畔边,候鸟翩跹。营田镇正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目标,将历史的伤痕化作奋进的力量,以昂扬的姿态书写新时代的华章。

1945-2025

新墙镇:烽烟尽处葡萄甜

站在岳阳县新墙镇的相公岭上,放眼远眺,对岸一片平静,新墙河缓缓向西。山坡上,长满杂木荒草,一条1米多深的战壕在丛林深处完好无损,清晰可辨。

“80多年前,地处新墙河下游南岸的新墙镇,是守卫长沙第一道防线中的重要节点之一,中日双方在此多次交战,并在相公岭发生了第三次湘北会战中影响较大的一次战斗。”研究新墙河抗战史多年的杨坚一边指着战壕,一边讲述着当年的烽火岁月。

相公岭战场遗址。 董科 摄

壮烈阻击:英雄血染相公岭

时光倒回到1941年12月,日寇的3个师团分别沿粤汉铁路两侧、长岳公路和长沙至岳阳古道3条交通要道齐头并进,步步向南进逼。中国守军依托新墙河南岸纵深防御阵地的工事据点拼死抵抗,并逐步向斜后东南侧山区转移。

王超奎所在的133师398团奉令担任新墙河的守备任务,在新墙河相公岭一带布防,执行阻击敌人、掩护战区主力部队在长沙附近集结的任务。战斗打响后,王超奎率部顽强抵抗,经过三天三夜激烈的战斗,伤亡惨重,阵地即将失守。为了不落入敌人手里,与阵地共存亡,王超奎带领剩余将士与日寇展开肉搏战。不幸的是,王超奎中弹壮烈牺牲,该营500名官兵全部殉国。日寇冲上阵地后,唯恐王超奎没死,又残忍地将他的脖子割断,身首分离……

多年后,第133师副师长向廷瑞少将在回忆录中称:“王超奎的遗体被抬至关王桥,当时,师长夏炯少将听了士兵哭诉其阵亡经过,曾解下衣盖住其遗体,抚尸恸哭,在场官兵无不落泪。”

相公岭战场遗址。 董科 摄

正因为王超奎营拼死阻滞日寇进攻,为第九战区长沙会战战略反攻赢得了关键时间。战后,周恩来、宋庆龄在国民政府颁发给王超奎遗属的《抚恤证书》上题词:“王超奎为国捐躯的爱国精神,永远值得敬佩和学习!”

80多年后的今天,战火的硝烟早已散尽,附近的村民曾在相公岭上挖出不计其数的弹壳,无声地诉说着青山有幸埋忠骨的悲壮。

今年8月15日,岳阳县博物馆新墙河抗战史实陈列展全面升级改造并正式对外开放。缅怀先烈的参观者手持鲜花,在王超奎等英烈墙前肃立默哀,向抗战英烈致以崇高敬意。“这次参观,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牢记抗战历史,发扬抗战精神,以自身行动践行使命与担当。”大学生朱梓维感慨道。

产业振兴:葡萄飘香绘丰年

赓续红色血脉,汲取奋进力量。站立在新时代的潮头,昔日抗战前线,如今焕发勃勃生机。

新墙葡萄丰收。岳阳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新墙镇副镇长万登科介绍:“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新墙镇修复抗战遗址,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与岳阳县博物馆新墙河抗战史实陈列展、大云山‘三战三捷’摩崖石刻等串联成红色旅游线路,吸引各方游客。”这不仅弘扬了抗战精神,更是对新墙镇乡村振兴动能的集聚与驱动。

初秋时节,新墙镇的葡萄迎来大丰收。走进葡萄园,只见一串串葡萄饱满晶莹,果香四溢,工人们穿梭在葡萄架间忙碌地采摘。

优质葡萄是新墙镇绿色生态支柱产业,“新墙河提子”闻名省内外。“新墙镇清水村共有葡萄园2800亩,辐射带动周边村居种植2000余亩,吸纳种植、销售、运输劳动力600余人,葡萄年总收入达到4200万元。”清水村党总支书记李大树满脸笑容,“葡萄产业不仅带动了草莓、火龙果、红心柚等水果种植,还促进了水稻、蔬菜等多种绿色产业齐头并进,有力推动了绿色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新墙镇的葡萄园吸引游客前来打卡。 董科 摄

如今,氤氲香甜的葡萄园,已成了网红打卡地。“七仙女”葡萄园园主陶伟兴奋地说:“游客来了都会拍照留念,住宿的游客数量也日益增多,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宽阔的街道、鳞次栉比的房屋、整齐排列的蔬菜大棚……近年来,新墙镇凭借交通区位优势,通过提质改造老旧小区、提质建设背街小巷等一系列民生举措,使得集镇面貌焕然一新,成为投资“洼地”和兴业“福地”。

集镇上,有着不少的外地人和老面孔,他们无不喜爱这片土地带给他们安居乐业的安稳。一名来自河北的经营户原来靠着一门手艺沿着107国道谋生,二十几年前来到新墙镇,他由衷地感慨道:“这里的政府和人都很和善,我在这里生活有满满的幸福感和收获感。”

山河焕新,盛世长歌。而今的新墙河畔,一幅“产业兴旺、景美人和”的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文字记者 | 赵芸 田卓灵 黄梅

来源:岳阳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