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人习惯把饮料瓶洗一洗,就拿来装水、装油,甚至装醋、装酱油。有人觉得矿泉水瓶子干净、轻便、省事——可是在医院门诊里,我们见得最多的,就是这种“省事”带来的麻烦。
有人习惯把饮料瓶洗一洗,就拿来装水、装油,甚至装醋、装酱油。有人觉得矿泉水瓶子干净、轻便、省事——可是在医院门诊里,我们见得最多的,就是这种“省事”带来的麻烦。
不是危言耸听,真有病人一边输液一边问我:“医生,我是不是因为用饮料瓶装水,才查出来胃癌?”我看着他手里那个变形的绿茶瓶,沉默了几秒。
某些塑料瓶,真的不该再用了。不是说你用了就一定得癌,而是它在日复一日地,把你推向风险的边缘。这不是迷信,也不是伪科学,是我们医生反复讲、你们反复忽视的事。
先说结论:生活中有三种常见瓶子,绝不能二次用来长期盛装食物或液体,尤其是热的、酸的、油的。
第一种,饮料瓶。特别是那种透明、软塑料、轻轻一捏就瘪的瓶子。你以为它只是装水,其实它的本性,是一次性用品。这种瓶子多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制成,简称PET。它怕热、怕酸、怕油,最怕你拿它当“保温杯”。
研究显示,PET材质在40℃以上的环境下,有可能释放出乙醛和微量重金属锑。乙醛是一种潜在的致癌物,而锑对神经系统和生殖系统都有毒性。你以为的“环保再利用”,可能是在慢慢“熬毒汤”。
第二种,不透明的深色塑料油壶。很多家庭主妇喜欢把大桶色拉油或酱油用剩的空壶洗干净,再装自己榨的辣椒油、花椒水,甚至重复用来存放食用油。但你知道吗?这类瓶子多为HDPE材质,也就是高密度聚乙烯。
这类材质耐寒不耐热,一旦接触高温或强刺激性调料,容易释放出邻苯二甲酸酯。这是一类“塑化剂”,说白了就是让塑料变软、变韧的添加剂。问题就在于,邻苯二甲酸酯是一种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列为二类致癌物质的成分。
它不但可能干扰人体的内分泌系统,还可能影响男性精子质量、影响胎儿发育,甚至在动物实验中表现出肝毒性与致癌性。你以为的“节约”,其实是用全家的健康做交换。
第三种,看起来“高级”的透明密封塑料罐,尤其是标着“7号”或没有任何标识的。很多人买坚果时附送的塑料罐子,会留下来存茶叶、泡药酒,甚至放进微波炉加热。请停下。
7号塑料是PC材质,也就是聚碳酸酯。这个名字你也许陌生,但它的“毒性代表作”你一定听过:双酚A。这是一种“环境雌激素”,可以模拟女性荷尔蒙。研究指出,长期接触双酚A,可能增加乳腺癌、前列腺癌、卵巢病变等风险,对青少年发育尤其不利。
2023年《中华职业与环境医学杂志》刊登的一项研究指出,在高温状态下(如阳光暴晒、热水冲洗、微波加热),PC塑料中的双酚A释放量成倍上涨,远超安全限值。
问题不仅在塑料材质本身,更在你用它的方式。有些人喜欢拿饮料瓶装滚烫的开水,瓶子一变形,味道一变怪,觉得“没事,凉了就好了”。
可你不知道,温度一旦超过50℃,某些塑料中的有害物质就可能开始析出。而这些物质,不是你看得见、闻得出的。
还有人习惯把塑料瓶反复洗了又洗,刷得干干净净,想当然地以为“干净就安全”。但你忽略了一个事实:塑料瓶在反复洗刷和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微小裂纹和磨损,造成微塑料的释放。
微塑料不是塑料碎片,而是肉眼看不见的纳米级颗粒。研究显示,它可以进入血液、穿透胎盘、沉积肺部。2022年《中华肿瘤防治杂志》发表的一项系统综述中提到,微塑料通过氧化应激反应和炎症途径,可能与肠癌、肝癌的发生存在相关性。
你喝水是为了健康,不是为了喝进“塑料粉”。你可能会问,那是不是所有塑料都不能用?倒也不是。我们医生不是叫你“谈塑色变”,只是劝你别用错了地方,别用错了方式。
真正适合长期盛装食品的塑料容器,必须符合食品接触材料的国家标准。你可以在瓶身上找一下“QS”或“食品安全标志”,有明确标识的食品级塑料,比如PP(聚丙烯,标号5号),相对安全一些。
PP塑料耐热性好,可微波,可装热水,是目前较为推荐的塑料材质。但也别高枕无忧,任何塑料容器都不建议用于高温长时间加热,也不适合盛放强酸、强油的物质。
再说白一点:喝水用玻璃杯、保温杯,装油用不锈钢壶,泡酒泡醋用陶瓷或高硼硅玻璃。别再贪图方便,把一次性的当成永久的,把省下的几块钱,变成几十万都治不好的病。
你或许见过那种喝水一口“塑料味”的老人,或许也认识总是把饮料瓶装开水的朋友。你劝过他们吗?他们可能还回你一句:“人家不都这么用?”是的,很多人都这么用。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在肿瘤病房里,见到的不是一个人、两个人,是一群人。
我们不是要吓唬你,也不是要从你手里抢走瓶子。只是作为医生,我们知道那种“晚一步”的痛,是不能重来的。
真正的健康,不是你吃了多少保健品,也不是你年年体检都正常,而是你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里,做出了对自己负责的选择。扔掉那些不该再用的塑料瓶吧。不是心疼一块钱,而是值不值得用未来去赌这一块钱。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吴晓峰.食品接触材料中双酚A的健康风险及监管对策[J].中华职业与环境医学杂志,2023,40(4):205-209.
[2]李志刚.微塑料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及机制研究进展[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22,29(10):765-770.
[3]王慧.常见塑料类型与食品安全关系的研究综述[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21,33(5):555-560.
来源:王医生健康Ta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