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都没有多待!来了中国却不观礼的莫迪,当面对中方作出4点承诺,印度到底什么意思?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3 09:25 5

摘要:8月31日,天津。印度总理莫迪的专机从滨海机场降落在这座中国北方的海港城市。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在这里拉开帷幕,莫迪作为印度代表出席了会谈。与以往不同,这一次的莫迪,表现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谨慎和务实。他没有像过往那样高调宣扬“印度崛起”,也没有在细节上

据环球网报道,8月31日,天津。印度总理莫迪的专机从滨海机场降落在这座中国北方的海港城市。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在这里拉开帷幕,莫迪作为印度代表出席了会谈。与以往不同,这一次的莫迪,表现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谨慎和务实。他没有像过往那样高调宣扬“印度崛起”,也没有在细节上与中国“针锋相对”,而是选择了“速战速决”的外交节奏——会议结束,转身就走,连“九三大阅兵”都没有出现在他的行程中。

这场峰会,是中印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印度多边外交“走钢丝”的真实写照。中印两国,既是邻国,又是对手,也是同为上合组织、金砖、G20等多边机制中的大国成员。2025年,正好是中印建交75周年。印方此前多次表态,希望以此为契机深化互信、加强合作、维护边境和平。可真正到了关键时刻,莫迪的每一个细节都耐人寻味。他在社交媒体发文,称这趟中国之行“富有成效”,感谢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周到安排,对峰会的规模、组织力给予高度肯定。别小看这几句外交辞令,这背后藏着印度对中国、对世界的双重算盘。

莫迪的这次天津之行,外界普遍关注的焦点有两个:一是他为什么只参加峰会,不参加阅兵;二是他对中方到底许下了什么承诺。先说第一个问题。九三大阅兵,是中国近年最重磅的军事外交场合,26国元首与政府首脑受邀出席,但印度没有出现在名单里。十年前,印度虽然没有元首出席,但至少派了防长辛格来观礼。这一次,莫迪来了,却连“观礼”都避而不谈。为什么?很简单,印度太清楚自己在国际棋盘上的位置。美国对印度加征50%高关税,特朗普对莫迪极力打压,印美关系跌至冰点。可即便如此,莫迪依然要在“对华友好”和“对美联日”之间找平衡。

印度是“四方安全对话”(QUAD)的一员,和美日澳深度捆绑,任何对华举动都要反复斟酌。莫迪这次访华前,先绕道日本,跟岸田敲定合作细节。访华行程卡得极紧,峰会一结束就飞回国,分分钟都不多停留。莫迪的算盘很清楚:美国已经翻脸,日本不能得罪,中国必须示好,三方都不能彻底得罪。这种“外交平衡术”,让人看到了印度的现实主义,也暴露了它的底气和软肋。

第二个焦点,就是莫迪到底对中方说了什么。根据中方披露和印方媒体跟进,莫迪在上合组织峰会上对中方作出4点承诺:第一,印度将与中国从长远视角出发,把中印关系定位为“合作伙伴”而非“竞争对手”,强调双方共识大于分歧。第二,印度承诺在边界问题上与中方加强沟通,推动边境和平,重启边贸,落实此前的“10项成果”与“10点共识”。第三,莫迪提出中印关系要建立在“公平、合理、双方都能接受”的基础上,强调相互尊重和互利共赢。第四,莫迪明确表态,中印关系不会受“第三方”影响,双方要独立自主推进多边合作。

这4点承诺,表面看很“光鲜”,实际上每一条都值得细细推敲。合作伙伴而非竞争对手,这话听起来动听,但印度在边境实控线上的动作、在中印贸易上的保护主义都没收敛。边界问题要沟通,但印方又在拉美军、修公路、推防务现代化。公平合理、双方都能接受,听起来像是要谈判,但在具体利益上,印度从来没打算让步。第四点“不受第三方影响”,更是标准的“口惠而实不至”,印度一边说着不受美日影响,一边还是在四方安全对话里“扮演小弟”。

莫迪为什么要这样?经济压力是重要原因。美国加征高关税,印度出口受阻,国内经济增长遇冷。日本虽然能提供部分技术和投资,但远不及中国市场的体量和需求。印方清楚,和中国搞好关系,对印度制造、基础设施、科技发展都有好处。中印边境冷静下来,印度少了军费压力,更多资源可以投入经济。美国这边,印度不愿做“战略附庸”,但又放不下安全和技术合作的“甜头”。特朗普这次干脆取消了原定到印度的QUAD峰会,让莫迪彻底看清,靠美国,靠不住。莫迪的“友华”姿态,是经济和地缘博弈下的务实选择,但绝不是“真心实意的投怀送抱”。

中国这边怎么看?中方高层对莫迪的表态和承诺,既欢迎,也警惕。中印关系的结构性矛盾,短期内不可能消除。印度有强烈的“机会主义”外交基因,什么时候觉得美国能松口气,立马就会“回头就走”。但这并不妨碍中国以“战略耐心”对待印度。在多边平台拉拢印度,争取更多合作空间,既能削弱美日对印的影响力,也能稳住南亚方向的安全风险。上合组织本身就是“包容性合作”的典范,印度愿意继续“坐上牌桌”,有利于区域稳定和经济互通。

再看舆论层面,莫迪这次的“富有成效”访华,国内外媒体的解读不一。印媒普遍认为莫迪是“危机中求生存”,既不愿彻底倒向中国,也不敢彻底激怒美国。中国舆论则更关注莫迪的“观望”属性——一边说着合作,一边防备中国。欧美媒体干脆冷嘲热讽,说莫迪是“墙头草”,哪里风大往哪倒。其实这种解读并不全面,印度外交的本质就是“多边平衡”,是全球利益最大化的现实主义产物。只要中印经济、贸易、科技、能源等核心利益没有根本冲突,印度就会在合作和竞争之间反复横跳。

当然,所有的承诺和表态,最终都要看行动。印度能否在边境问题上真正保持克制,能否在贸易、投资、科技上与中国展开更高水平的合作,还要继续观察。印度的“多边平衡术”玩得再溜,也改变不了它在全球产业链、区域安全中的实际依赖和弱点。中方要做的,就是“以不变应万变”,用合作拉动、用利益绑定、用实际成果来检验印度的“承诺含金量”。只要方向对头,合作空间就不会小。只要底线守住,印度哪怕“横跳”,也跳不出中国的战略框架。

世界已经变了。美国想靠制裁和拉拢掌控印度,印度想靠平衡术左右逢源,中国要靠实力和智慧稳住大局。莫迪不观礼,不等于“不合作”;一天不多待,不代表中印没有空间;承诺再多,也要行动兑现。中印这对“冤家兄弟”,该合作时合作,该较劲时较劲,这才是国际关系的真实逻辑。

来源:锐览天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