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胜利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3 09:10 3

摘要: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投降书,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这场始于1931年的抗战,是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首次取得彻底胜利的反侵略战争。中国以东方主战场的地位,深刻影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

编者导言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投降书,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这场始于1931年的抗战,是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首次取得彻底胜利的反侵略战争。中国以东方主战场的地位,深刻影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于这场关乎民族存亡的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无数中华儿女则共同彰显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与“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理当拨开历史尘雾,重读以血火铸就的峥嵘岁月,既为昭示“历史不容篡改”之真谛,更为传承伟大的抗战精神。

当二十九军大刀队老兵张可宗最后一次来到卢沟桥的时候,耳畔仿佛还在回荡着那首壮怀激烈的歌谣:“卢沟桥,卢沟桥,男儿坟墓在此桥,最后关头已临到,牺牲到底不屈挠。”

北京南郊,宛平城头的弹孔清晰可辨,如同一双双睁开的眼睛,凝视着那个改变历史走向的夏日之夜——

这是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1937年7月7日深夜,日军诡称一名士兵“失踪”,蛮横要求进宛平城搜查,遭中国守军拒绝后,悍然炮轰卢沟桥,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这是中华民族彻底觉醒的时刻:二十九军奋起反击,卢沟桥畔的枪声,激起中国人民奋勇反抗的怒火,吹响了全民族抗战总动员的号角。

“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

7月8日,中国共产党通电疾呼: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毛泽东、朱德向红军下达“10日内准备完毕,待命抗日”的命令。彭德怀等红军将领通电表示:我全体红军,愿即改名为国民革命军,并请受命为抗日前锋,与日寇决一死战。

1937年8月,红军主力宣布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在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召开的红军改编动员大会上,红军将士士气高昂,高举旗帜和标语,决心“为保卫国土流尽最后一滴血”

7月17日,蒋介石发表《最后关头》演说:“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二十九军不负国,一战战死两将军!”张可宗和他的二十九军大刀队的兄弟们,没能阻挡住日寇的铁蹄。激战南苑,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第一三二师师长赵登禹同一天殉国。

黄河觉醒

战局,一泻千里。7月29日,北平沦陷。7月30日,天津陷落。沿着平汉、平绥、津浦三条铁路,日军呈扇形,向南、向西进犯。

侵华日军大本营最初的企图是:在华北,两周之内攻占大同,一个月内侵占山西全省;在华东,3周之内攻陷上海、南京,一个月内逼近武汉。然后在华南登陆,以“闪电式胜利”,迫使中国投降。国际舆论也对中国抗战持悲观态度,预测“中国海军在一星期之内就会失去战斗力,空军只能支持一个多月,而陆军最多可以维持6个月”。一位西方历史学家甚至认为:贫困、凌辱和夭亡,是中国人仅有的前途。

毕竟,这是一场极不对称的战争。1937年,日本钢产量580万吨,中国仅为4万吨;日本生产飞机1580架、坦克330辆,中国为“0”。

铁蹄踏过,国土沦丧。日军叫嚣:3个月内灭亡中国!

令整个世界都没有想到的是,在骄横的日军面前,这时的中国没有像以往一样屈辱苟安,而是义无反顾地拼死相抗。淞沪会战,正面战场上惨烈的一战。日军投入9个师团近22万余兵力和包括4艘航母在内的30艘战舰、500余架作战飞机以及300多台坦克。这是血肉之躯与钢铁巨兽之间的较量。中国军队整营、整团地倒在日本陆海空军的炮火与炸弹之下,战斗最激烈的时候,黄浦江畔的上海海关大楼钟声每响过一次,就有超过1000名中国军人血洒淞沪战场。

1937年8月,国民党军在淞沪会战中抗击日军

就在淞沪战场酣战之际,距离上海1300多公里的山西忻口,另一场大会战也到了白热化阶段。日本早就盯上了三晋大地的战略资源——太原北部屏障忻口,中国军队舍命抗击汹涌而来的日军主力。

卫立煌,第二战区前敌总指挥;朱德,八路军总指挥。忻口会战,两位曾经的对手,站在了同一条战壕中。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关头,国共两党抛弃恩怨再次走到一起,标志着中国革命史上一个新纪元的开辟。

1937年8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洛川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也是在这一天,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正式发布红军更名为第八路军的命令。朱德、彭德怀向全国发表就任八路军总指挥、副总指挥通电:“日寇进攻,民族危急,敝军请缨杀敌,义无反顾。兹幸国共两党重趋团结,坚决抗战,众志成城。”

陕西三原,八路军第一二九师抗日誓师大会,刘伯承戴上缀着青天白日徽的黄帽子说:“为了救国,让我们暂时和红五星告别吧……”大雨之中,全师9000官兵含泪摘下心爱的红五星。

1937年9月24日,当又一场秋雨来临,林彪、聂荣臻率领的第一一五师已经东渡黄河,进入山西灵丘与繁峙两县交界处的平型关伏击阵地。一场激烈的伏击战从25日7时持续到13时——长长的山谷间,留下了日军1000多具死尸。

《八路军东渡黄河》油画(王铁牛、王君瑞 作)(现藏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馆)

平型关大捷,全面抗战后第一个大胜仗,缺枪少弹的八路军一次缴获1000多支步枪、20挺机枪、一门火炮和大批军用物资。吹响战斗进军号的八路军老战士强勇回忆:“第一战就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缴获的军大衣足够全师每人一件。”

1937年9月,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主力开赴平型关前线

20天后,贺龙指挥第一二〇师伏击日军运输队,200多辆汽车在冲天大火中化为灰烬。日军要在3个月内灭亡中国的妄想,如同雁门关下升腾的浓烟一样随风消散。

八路军第一二〇师官兵炮击敌碉堡

又过一天,一二九师再传捷报:第七六九团夜袭阳明堡,击毁敌机24架……屯居山西的日寇一时失去空中突击力量。

《夜袭阳明堡》油画 (周武发 作)

不到一个月,3支长征大军改编的八路军3个主力师,以战斗姿态亮相抗击日寇第一线,让不可一世的日军从此记住了这样一群浑身战伤的军人。

从卢沟桥奋起反击,到淞沪、忻口浴血抵抗,在生存与死亡的选择题面前,曾经一盘散沙的中华民族毅然选择殊死搏斗,实现凤凰涅槃式的再生,开始了走向独立与复兴的悲壮起步。

日本侵略者也意识到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与团结。1937年12月13日,占领南京的日军开始惨绝人寰的大屠杀,30万人惨遭戕害,大半个城市被烧光,几乎每一条主要街道都变成了血河。疯狂的杀戮,没有摧毁中华民族的意志。国恨家仇怒烧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头,迎接侵略者的,是更加顽强的反击。

山东枣庄台儿庄,重修后的火车站钟楼上,时间定格在12时20分。这是日军轰炸这座津浦线小站的时间,也是台儿庄保卫战打响的时间:1938年3月23日。南京陷落,武汉成为战时中国的中心。日军预谋南北夹击打通津浦线,进而合兵进攻武汉。战略要地徐州首当其冲,日军第五、第十两个精锐师团兵分两路扑来,准备在台儿庄会师后南下。台儿庄,瞬间成为风暴中心。总司令朱德电令八路军3个主力师积极作战,策应第五战区。从济南一路向南狂飙的日军,是装备了70余台坦克、100多门重炮的第十师团,师团长矶谷廉介曾担任过驻华武官。这个所谓的“中国通”不曾想到,在运河边上的这座小城,他的“铁军”遭遇了“滑铁卢”。

武汉保卫战中,国民党军对敌发射迫击炮

战幕,首先在台儿庄以北80公里的滕县(今山东滕州)拉开。滕县,同样是运河边上的小城。30多架飞机呼啸着掩护,日军第十师团濑谷支队步兵、骑兵7000余人向滕县发起进攻。滕县城内,鲜血浸透。最后时刻,第一二二师师长王铭章率领残缺不全的警卫连队发起冲锋,一个排的战士瞬间全部阵亡。就在即将被日军包围的时候,腹部受重伤的王铭章,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喊着“城存与存,城亡与亡”壮烈殉国。城内的300名伤员集体引爆手榴弹……

台儿庄以东,临沂阻击战战场,中国军队给了日本第五师团沉重一击。张自忠指挥第五十九军夜渡沂水,直插敌阵,毙伤日军2000余人,死死拖住了这支号称“钢军”的日军。此时的台儿庄古城,已然人间修罗场。日军凭借空中优势和炮火优势攻入城内。第三十一师师长池峰城下令:炸毁运河浮桥,切断退路,背水一战。阵地一次次被夺回,又一次次失去。每一条街巷都堆满了如山的尸体。当池峰城又一次组织敢死队,许诺赏每人30块大洋时,浑身是血的敢死队队员高呼:“我们命都不要了,还要大洋干什么?胜利以后在我们坟前立个碑就行了。”

台儿庄大战,歼敌1.1万余人,俘敌719人,缴获大炮70余门、坦克40余台、装甲车70余辆。抗战老兵许德厚曾经回忆,战后的台儿庄,街上的手榴弹木柄碎片3寸多厚,日军的钢盔在运河河道中堆积成丘……

一支中国军队快步前行,增援据守台儿庄抵抗日军的部队

1938年10月21日,广州失陷。3天后,蒋介石下令放弃武汉。至此,中国沿海、沿江全部被日军封锁,国际援华物资几乎只能依靠缅甸至昆明一条通道。20万云南民工自带锄、镐、橇、锤,风餐露宿9个月,在崇山峻岭间筑起一条1146公里的高原公路。青壮年大多已经开赴前线,1233万立方米的土石方,几乎是靠着老弱妇孺一筐一筐挑出来的,道路每延伸一公里,就有3个倒下的躯体化作生命路标。美国总统罗斯福专门指派驻华大使纳尔逊·詹森实地考察滇缅公路。詹森回执说:“修路时物质条件异常缺乏,缺机器纯系人力开辟,全靠沿途人民的吃苦耐劳精神。这种精神为全世界任何民族所不能企及。”

中华民族,没有比这4个字更让炎黄子孙热血沸腾的了,没有哪一次战争像抗日战争这样牵动着华夏儿女的心了。仅仅在1939年,海外华侨捐款就达13亿元法币,而当年全国战争经费也不过18亿元法币。1939年3月7日,一部名为《四万万人民》的纪录片,在美国上映。这部由荷兰导演尤里斯·伊文思拍摄于中国抗日战争的纪录片,让正在陷入黑暗的世界看到了东方的曙光。

中流砥柱

1938年10月27日,武汉会战结束,“九省通衢”的华中重镇陷落。当天夜里,东京10万人“提灯夜游”。占领武汉这座通往中国腹地的战略枢纽,让日本的战争狂人陷入狂欢之中。日军大本营宣称:中国战场已近尾声。

几乎同一时间,黄土高原上,一场决定战争走向的会议已悄然落幕——9月29日至11月6日,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在延安桥儿沟召开,为夺取抗战胜利勾画出了路线图:坚持长期作战的全面抗战路线;坚持游击战争的战略方针;坚持独立自主的基本策略。也就是在这次会议上,中共中央作出“巩固华北,发展华中”战略部署。

还在两年前——1936年7月16日,毛泽东接受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采访时,就鲜明判断:“继后产生的是一个持久斗争的局面,在这个局面中,红军游击队将起主要的作用。”

窑洞里的预言,像悬在民族命运夜空的北斗。

1937年10月,八路军第一一五师骑兵营向晋察冀边界山区挺进

1937年11月8日,太原失陷。而11月7日中国共产党开辟的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诞生。紧接着,一一五师以吕梁山为依托,一二〇师以管涔山脉为依托,一二九师以太行山脉为依托,相继创建晋西南、晋西北和晋冀豫抗日根据地。毛泽东指出:“华北正规战争阶段基本结束,游击战争阶段开始,将以八路军为主体。”由此,他作出了被历史证明最为英明的决定:到敌人后方去!

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创建根据地形势图

1937年12月,美国总统特使埃文思·卡尔逊几经周折,从上海来到晋察冀,与八路军一同行动两个月,亲身体验了敌后战场的游击战。在后来向美军高层的报告中,他写道:“我相信,八路军是世界上最严于律己和自制的一支军队。即便中国其他部队放下武器,这支力量也会一直继续抵抗日本人。”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卡尔逊被罗斯福总统破格晋升为少将,受命组建一支像八路军那样的队伍。卡尔逊以5:1的比例严格挑选了1000名士兵。这支“美军中的八路军”,不仅取得了美军对日作战的第一场胜利,而且改变了美军只重视大规模作战的传统。他们的故事被拍成了电影《工合》。卡尔逊也被评为美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3位海军陆战队将领之一。

这是1938年1月至2月敌后战场上的八路军战报—

1月8日,在娘子关击毙日军40多人,击毁汽车25辆。

1月10日,在平定县击毁日军汽车16辆。

1月22日,在晋东南歼敌200余人。

2月1日,在忻县歼敌200多人。

2月8日,占领定县县城,歼敌300多人。

2月10日,在正定歼敌100多人。

2月18日,破击太原,共歼敌500多人。

2月18日,在蒲县伏敌,击毙击伤敌600多人,俘虏60多人。

2月22日,在冀西长生口歼敌130多人。

2月22日,在石口歼敌200多人……

看似冰冷的数字,实则是滚烫的热血写下的火红诗行。从全面抗战到武汉失守,15个月时间,国民党军队由北向南后撤1800公里,从东往西后撤700公里,丧失东部13个省、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同样在这15个月之内,挺进敌后的八路军、新四军在华北、华中作战1.5万余次,歼敌5.1万,部队从5万余人壮大到18万人。至1938年底,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已基本完成战略展开,依托根据地进行的游击战捷报频传。中国战场上出现了一幕战争奇观:战略上处于内线作战的国民党军,在防御作战中节节失利;战略上处于外线作战的八路军、新四军,则在进攻作战中迅速推进,开辟出广阔的敌后战场。

这年岁末,东京又一次提灯游行,日本天皇照例骑着白马立于桥上,接受膜拜。只是,这时的天皇已经不再意气风发。中国战场的大规模用兵,严重动摇了日本的经济基础。仅1937年7月至1938年3月不到9个月时间内,日本连续4次追加临时军费,总计高达77亿日元。相当于日本发动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以及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3次对外战争军费总和的3倍。

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彻底破产,不得不如毛泽东所料进入持久作战。

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同是山河屏障,民心向背才是真正的天险。显然,采取片面抗战政策的蒋介石没有看到这一点,将人民群众视如水火的国民党军队也做不到这一点。

太行山北端的涞源,因涞水源头而得名,是晋察冀边区最早的“对敌斗争模范县”。1939年11月3日,日军进犯涞源,八路军一次歼敌将近600人,生俘日军13人。

消息传来,驻扎在张家口的阿部规秀亲率他的独立混成第二旅团1500多日军,分乘90辆大卡车,气势汹汹地向涞源扑来,却没料到八路军早已在黄土岭一线狭长的山沟里预设了“口袋”。几天之后,日方广播确认,被八路军炮击毙命的正是日军独立混成第二旅团旅团长阿部规秀。日本媒体报道称,“名将之花凋谢在太行山上”,“中将级指挥官的阵亡,是皇军成立以来未曾有过的”。

也是在1939年初冬,江南抗日义勇军奉命西撤江阴,36名伤病员留在阳澄湖畔一片叫作沙家浜的芦苇荡中养伤。败血症和洪水,夺去了11个人的生命。活下来的25人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发展成一支4600多人的抗日队伍。同一时间,国民党第三战区23万大军躲到皖浙赣山区消极避战,再也没有组织起对日军的有效进攻。

后来,记者好奇地问陈毅:“江南水乡没有山,新四军靠什么对付敌人?”陈毅回答:“靠人山,人民群众就是我们最大的靠山!”正是有了人民群众这座靠山,在山区,八路军、新四军如鸟投林;在平原,在水乡,八路军、新四军隐介藏形、如鱼得水。

百团大战,从1940年盛夏持续到当年严冬,战线延绵2800公里,毙伤日军20645人、伪军5155人,俘虏日伪军18688人,摧毁日军据点2993个,破坏放占区铁路474公里、公路1502公里、桥梁213座……苏联《红星报》评论:“百团大战是中国抗战中最辉煌的战绩。”百团大战的战果,鼓舞了全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震动了日本朝野。日军从此停止了对正面战场的大规模进攻,一面向国民党蒋介石政府伸出诱降之手,一面集中更大的兵力,对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实施“铁壁合围”。

冈村宁次,日本陆军“三羽乌”之一,侵华战争的急先锋,上任侵华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仅仅一个月,就开始了对晋察冀边区的疯狂“扫荡”。他别有用心地将这次大“扫荡”命名“百万大战”,为百团大战之败“雪耻”的意味十分明显。这时的侵华日军,仅在华北就部署了9个师团和14个旅团。

“清乡、蚕食、扫荡,烧光、杀光、抢光”,1941年至1942年,日军出动兵力83万,“扫荡”敌后抗日根据地,其中1000人以上170次、1万人至7万人30次。所到之处,烧毁房屋、抢走牲口,于水井中投毒,不问男女老幼,一律杀死。华北大地,变成了“出门跨壕沟,抬头见岗楼,无村不戴孝,处处是狼烟”的人间地狱。

从1941年起,国民党政府也背信弃义,不但停发了八路军、新四军的军饷,还以20万军队配合日军对延安实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

背信弃义的还远不止这些。这年1月,正在奔赴抗日前线的4万新四军在皖南茂林突遭国民党重兵袭击,7000抗日健儿的身躯没有倒在民族解放的疆场上,却倒在了中国人的枪口下。“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国民党顽固派的重重封锁,锁不住共产党人为民族解放而战的雄心壮志;日本侵略军的疯狂“扫荡”,荡不灭根据地的抗日烽火。

一边是日军的“铁壁合围”,一边是八路军的“翻边战术”。在山东敌后战场,针锋相对的一幕出现了。1941年第一场雪裹着刺刀的寒光降临,日军纠集3个师团、4个旅团的主力,对沂蒙山中心地带“铁壁合围”。这是抗战时期日军在山东敌后发动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扫荡”。就在日军“铁壁”即将“合围”之际,罗荣桓率部从大山间隙中巧妙穿插。跟随部队行动的德国记者汉斯·希伯,用一篇题为《无声的战斗》的通讯,记录了这次发生在日军眼皮底下的突围行动。不幸的是,这位著名的国际友人,牺牲在了后来的战斗中,年仅44岁。

美国著名记者哈里逊·福尔曼,这样描写过抗战时期的一个中国地区:“围困日本人的一个常用方法,便是在据点附近安放成百上千个地雷……地道由许多人工洞口连通起来,形成一串竖直或倒置的U字形,在里边自卫是容易的,只要有一根垒球棒就够了。”福尔曼记述的,是1944年秋季晋绥边区的抗战。晋绥军区司令员吕正操告诉福尔曼,刚刚过去的这个夏天,当地军民已用这种战术摧毁了128个日军据点。

地雷战的故乡山东海阳,爆破英雄于化虎、赵守福运用地雷战炸死炸伤日伪军303人。河北阜平,民兵英雄李勇带领的爆破组炸毁日军汽车25辆,炸死炸伤敌人364人。

从河北到山东、山西,无处不在的地雷,成了日军步步惊心的“噩梦”。日军独立第三旅团第六大队代理大队长菊池重雄在日记里写道:“地雷战使我将官精神上受威胁,使士兵成为残废。尤其是要搬运伤员,如果有5人受伤,那么就有60个士兵失去战斗力。”

在高高的山冈上,在密密的丛林中,在遍野的青纱帐、芦苇荡里,八路军、新四军锤炼出了一整套令日寇闻风丧胆的战法:麻雀战、破袭战、地道战、地雷战……这些神奇的战法,不仅是日本,也是世界上任何一本军事条令中所不曾有过的。虽然,敌后抗日军民没有铁甲战车,但整个大地都成了抗日军民的装甲和伪装。无从知晓抗日烽火到底燃起于万里长城的哪个垛口,然而,当中国老百姓的磨盘下、炕头上都变成了抗战烽火台,侵略者就陷入了汪洋大海。正如福尔曼在评价华北军民地雷战时所说的:“其重要性并不在于这些原始武器的效果优良,而是在于它清楚地反映出人民的作战精神。一个人有相当大的勇气,才能面对敌人可怕的现代化武器想出这些‘微不足道’的抵抗方法。”

14年浴血抗战,共产党所领导的抗日武装伤亡60余万人,其中八路军牺牲团以上干部728人、新四军牺牲的团副参谋长和政治处副主任以上干部323人;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牺牲团以上干部171人、东北抗联牺牲团以上干部249人。

1945年4月23日,党的七大在延安开幕,这时的全国党员数量已经达到121万。而在全面抗战之前,这个数字还仅仅为4万。同一时期,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发展到120余万人,民兵发展到260万人,抗日民主根据地面积近100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亿。

也是那个春天,美国记者派西·福拉斯在《1945年的延安》一文中写道:“如果预言说,在本年年底以前,延安会成为中国军事和政治力量的中心,也不算太轻率。”

遍地英雄

1940年2月23日,元宵节第二天。杨靖宇倒在了林海深处,中弹的右手鲜血直流,左手紧紧握着手枪。身后,是一棵挺拔的樟子松。英雄倒下的地方,一片雪白、血红。那是他拼尽一切保卫的土地。那个地方叫蒙江,如今的吉林省靖宇县。那一天,是杨靖宇35岁生日过后的第10天。

一个叫作作谷隆一郎的日本军官命人用军刀剖开杨靖宇的腹部。他想弄明白,这个在茫茫雪地中被围困整整40天的抗联司令究竟是吃了什么,才会拥有这么顽强的战斗力?

草根、树皮、棉絮,就是日军从杨靖宇胃里找到的一切。岸谷隆一郎目瞪口呆,“虽为敌人,睹其壮烈亦为之感叹:中国拥有像杨靖宇这样的铁血军人,一定不会亡国。”

时间回溯至1936年,也是一个大雪纷飞的2月,东北党组织决定将东北人民革命军、抗日同盟军和反日联合军等抗日武装统一编为东北抗日联军,杨靖宇任第一军军长兼政委。同年7月,第一、第二军合编为第一路军,杨靖宇担任总司令兼政委。

那是活跃在南满地区规模最大的一支抗日武装。半路埋伏、长途奔袭、化装袭击……杨靖宇率部征战四方。在老百姓心中,杨靖宇的队伍是黑夜里的星火;在侵略军的眼中,杨靖宇的队伍却成了搅得他们不得安宁的“满洲治安之癌”。

七七事变后,东北成为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重要物资保障基地。日本关东军从九一八事变后的1万余人猛增到10万余人,对南满的“清剿”一次比一次规模更大。

敌众我寡,力量悬殊。有人曾经建议杨靖宇暂时撤离凶险的南满,杨靖宇斩钉截铁地说道:“如果我在南满坚持,在老百姓心目中就有一杆抗日大旗。因为我走了,这杆大旗也倒了,那老百姓对抗日也没希望了。”

那一年的东北,大雪一场紧接着一场。队伍被日伪军重兵包围,在茫茫林海与冰天雪地中熬过了长冬,又熬过了春节。1939年12月24日,杨靖宇身边尚有400余人;1940年2月15日早晨,当杨靖宇再一次被敌人发现时,身边只有7名战士。

杨靖宇牺牲前几个小时,上山砍柴的蒙江县保安村村民赵廷喜撞见一个步履蹒跚的身影,远远望去就像野人,走到近处一看,杨靖宇脸上、手上全是冻疮。杨靖宇已经5天5夜没有进食。赵廷喜劝道:“我看你还是投降吧,如今‘满洲国’不杀投降的人。”杨靖宇沉默片刻,说:“老乡,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赵廷喜哪里知道,如果杨靖宇投降,日军非但不杀,还许诺让他出任“满洲国”的“军政部部长”。

据伪《协和》杂志报道,枪杀杨靖宇后,一名日军高级军官不仅“一点也没有感到快乐”,反而“呜呜地哭起来”。后来,那个命人用刺刀挑开杨靖宇腹部的岸谷隆一郎夜夜噩梦,命人将杨靖宇安葬在保安村西岗上,还在墓碑背面刻上了自己的名字。日本投降前夕,岸谷隆一郎毒死妻女后剖腹自杀,他在遗书中写道:“天皇陛下发动这次侵华战争或许是不合适的。”英雄,是困境中的挺身而出,是绝地中的向死而生,是连敌人也不得不敬佩的人。

14年孤悬敌后,东北抗联牺牲的军级干部就达30余人。第二军政委魏拯民、第三军军长赵尚志、第四军军长李延平、第六军军长夏云杰、第七军军长陈荣久、第十军军长汪雅臣……每一个人的事迹,都是厚厚一本书。

白山黑水间的枪声渐次寥落,中原战场的烽火陡然冲天。杨靖宇牺牲3个月后的同一天——1940年5月23日,张自忠灵柩由宜昌运往重庆。此时的日军重兵压境,宜昌城即将沦入敌手。敌机在上空盘旋吼叫,防空警报与悲壮的军乐声交织。然而,“十万自发送殡的百姓无一人躲避,无一人逃散,视敌机盘旋蔑如也”。

1940年5月16日下午5时,湖北宜城十里长山,身中7弹的张自忠,与500名将士一道,洒尽最后一滴血。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49岁。日军电台广播说:“张自忠总司令以临危不惊、泰然自若之态度与堂堂大将风度,从容而死,实在不愧为军民共仰之伟丈夫。”

这是枣宜会战的第16天。面对日军重重包围,张自忠脱下灰布军服,穿上了引人注目的黄呢军装,以集团军总司令的身份出现在肉搏战的最前线—显然,他根本未想生还!东渡襄河之前,张自忠留下绝笔书:“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的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绝不至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字字句句尽以杀敌报国相许,却无一言留与家小。

将军牺牲当晚,第三十八师和第一七九师组织敢死队,杀向日军阵营,拼死抢回了他的遗体。夫人李敏慧得知丈夫殉国的噩耗,平静地将家事一一安排好,把自己反锁屋内,绝食7日而亡。

张自忠,第三十三集团军上将总司令,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所有阵亡将士中军衔最高的将领。名将以身殉国家,愿拼热血为吾华。重庆、延安举行集会,痛悼一代战将张自忠。毛泽东亲笔题词:“尽忠报国。”

“遍地英雄下夕烟。”当每一个人都抱定必死之决心,当一个民族都把尽忠报国作为生死关头的选择,再深的黑夜也终将被燎原之势撕裂。

“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1942年5月25日,日军重兵将八路军总部包围于山西辽县(今左权县)麻田一带。负责断后的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坚持到最后一刻才突围,把37岁的生命永远留在了巍巍太行。

左权牺牲的第二天,1942年5月26日,在远离太行山几千公里之外的缅甸,中国远征军第二〇〇师师长戴安澜伤重不治。

太平洋战争爆发,应美、英盟军指挥部要求,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1942年3月,戴安澜带领第二〇〇师作为先头部队率先入缅,重创日军,解救出被围困的英国军队。5月的缅甸已是雨季,整天瓢泼大雨,戴安澜的伤口感染化脓,无药可换。带伤在丛林中行进了8天,在距离中缅边境40多公里的地方,戴安澜终于坚持不住了。随从问:“您有什么话?”已经说不出话来的戴安澜在地图上一指—就从这里过。然后,这位铁一样的汉子让人把他扶起来,朝着祖国的方向望了最后一眼。

38岁的戴安澜殉国的时候,4个孩子中,最大的刚满13岁,幼儿尚在襁褓之中。3个儿子取名复东、靖东、澄东,意思是要勇敢出征,打败日本鬼子;女儿名叫藩篱,意为守护好家园。每一个名字都与抗日有关。

毛泽东用一首40字的五律,高度概括这位铁血战将的一生:“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周恩来含泪为他的黄埔学生题词:“黄埔之英,民族之雄。”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955年春天,病榻上的林徽因,最后校对着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图样。缠绕碑座的花环纹样,是林徽因和着失去亲人的泪水写成的诗行。

1937年,湘西一场夜雨,让流亡途中的林徽因和丈夫梁思成,邂逅了8名航校学员。这群不到20岁的青年人,自此成了她的“弟弟”。第二年,林徽因三弟林恒放弃清华学业投身航校,这支队伍里有了她9个弟弟。航校毕业时,林徽因和梁思成还作为“名誉家长”,参加了他们的毕业典礼。此后4年,噩耗如雪片般传来:叶鹏飞、黄栋权、林恒、林耀……9个弟弟,9份阵亡书,每一次都让林徽因泪如雨下——

弟弟,我没有适合时代的语言/来哀悼你的死/它是时代向你的要求/简单的,你给了/这冷酷简单的壮烈是时代的诗/这沉默的光荣是你……你已做到你们所能做的……中国还要上前,黑夜在等天亮……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百年耻辱,一朝雪洗,笼罩在中华民族头上的阴霾一扫而光。毛泽东说,这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

来源:炎黄春秋杂志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