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曾经挤在同一间设计院绘图室里的我们,如今散落在天南海北:游戏公司写代码、品牌甲方做设计、体制内管工程、家里蹲画插画…… 聊起现在的日子,每个人的故事,都像给 “设计院生活” 上了堂鲜活的 “反 PUA” 课。
上周,一群从建筑设计院 “逃出来” 的老同学凑了个局。包厢门刚关上,不知谁先冒了句:“讲真的,跳出去才发现 ——没有哪个公司能比设计院更不把人当人。”
这话像根引线,瞬间点燃满场共鸣。有人拍桌大笑,眼角却泛着红;有人握着杯子沉默,仿佛被拽回那些凌晨三点改图的深夜。
曾经挤在同一间设计院绘图室里的我们,如今散落在天南海北:游戏公司写代码、品牌甲方做设计、体制内管工程、家里蹲画插画…… 聊起现在的日子,每个人的故事,都像给 “设计院生活” 上了堂鲜活的 “反 PUA” 课。
有同学现在在游戏公司做美术,说起变化直摆手:“以前在设计院,底薪 2690,方案改八版最后用第一版是常态,半夜 12 点被喊回公司改图跟吃饭似的。现在朝十晚九(偶尔),起薪是以前的 2 倍多,周末基本能保住,最多加半天班。”
他掏出手机翻团建照片:“你看,上周去露营拍的。以前在设计院,假期全用来补觉,哪敢想这些。”
转去品牌公司做门店设计的同学更 “扎心”:“以前当乙方,看甲方脸色;现在当甲方,发现我手里的乙方设计师,大多能到点下班。反倒是以前在设计院,明明不着急的活,也得拖到半夜,好像‘加班光荣’刻进了 DNA。”
她现在下午 6 点准时关电脑,晚上去学油画:“这在设计院,想都不敢想。”
考上家乡编制、负责市政工程的同学也感慨:“体制内也有糟心事,但工资是稳步涨的,比设计院时多不少。最关键的是,领导默认‘双休是底线’,很少逼你节假日加班。”
他笑着说:“以前在设计院,请假都觉得‘羞耻’,现在带薪年假用不完,还能休探亲假。”
做自由插画师的同学,收入和福利和设计院差不多,状态却天差地别:“以前请假要提前一周报备,看领导脸色;现在想休息就休息,不用跟谁解释。赶稿时会忙,但至少是‘为自己忙’,不是给无意义的修改耗着。”
她的日程本上,画着 “本周要看的展览”“下周要去的短途旅行”:“这才是生活该有的样子。”
为什么设计院会成大家口中的 “中华区缅北”?聊到深处,我们扒出几个扎心真相:
设计院总拿 “985/211 学历”“海外名校背景” 当敲门砖,仿佛门槛越高,“工具人” 越 “耐用”。可真进了门才发现,干的是 “改八版最终用第一版” 的无效劳动,是 “CAD 调完重做整套文本” 的重复消耗。高学历成了 “被压榨的理由”,而非 “创造价值的底气”。
“节假日不加班?你好意思?”“年轻人就该多吃苦”“全年无休才光荣”…… 这些话术像紧箍咒,把 “加班” 和 “敬业” 强行绑定。可多数加班,是领导为 “证明自己很拼” 转嫁的压力,是用员工时间填管理低效的窟窿。
在设计院,“画图” 是流水线式重复,“创意” 和 “个人价值” 常被无视。有人调侃:“设计院缺的是‘能拉项目的销售’,不是‘会画图的人’。画图仔?不过是可替换的工具罢了。” 专业能力再好,也敌不过 “谁能熬到最后” 的内卷。
聚会尾声,有人突然说:“在设计院呆久了,真会忘了‘正常职场’该什么样。”
是啊,正常的职场,不是 “2690 底薪 + 无限加班” 的剥削;正常的生活,不是 “请假羞耻 + 全年无休” 的绑架。那些我们在设计院习以为常的 “残忍”,放到外面,其实是 “反常”。
当然,不是说 “转行” 是唯一解药 —— 有人留在行业,也找了 “小而美” 的工作室,或专注有价值的项目,摆脱了 “黑奴式消耗”。但核心是:你要知道,“不把人当人” 的环境,从不是职场常态。
来源:带你了解设计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