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中年教师的“本、根、魂”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3 08:41 1

摘要:中年时期是教师职业生涯的关键期。原因有三:一是中年时期处于教师职业的中间阶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二是从教师职业来说,除去刚入职后的短暂适应期与退休前的暮年期,教师职业生涯的主体阶段均可归为中年时期,战线最长;三是若将中年时期浓缩成一个点的话,这个点可能是教师

中年时期是教师职业生涯的关键期。原因有三:一是中年时期处于教师职业的中间阶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二是从教师职业来说,除去刚入职后的短暂适应期与退休前的暮年期,教师职业生涯的主体阶段均可归为中年时期,战线最长;三是若将中年时期浓缩成一个点的话,这个点可能是教师成长曲线中的拐点。

总而言之,中年时期是教师成长的关键转折时期,如果能够找到中年教师该有的本、根和魂,就能迎来专业发展的二次成长。

守“本”:筑牢为人为事为学的根基

首先是本分。人到中年很容易有惰性。惰性源自人的认知局限,来自人过往的可行性经验。对教师而言,其表现在:对教师践行教育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够,对教师影响学生甚至决定学生未来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教与学关系的深刻性认识不够,等等。经验是好东西,但也会给人带来惰性。有了经验,有的人就缺少了进一步的实践探究,缺少了改革创新,用过往的经验滋生当下的惰性,从而缺失了教师勤奋、锐意进取的本分。

那是否意味着过往经验会成为教师成长的绊脚石?当然不是,经验丰富和经验主义是硬币的两面,教师不要犯经验主义错误,要有归零心态,反观自己的经验,将经验条理化、结构化、科学化,进而理论化,再结合实际指导行动并进一步反哺完善认知。当中年教师真正拥有了一切归零的心态,有了任教初期谦逊求知的起点状态,就会继续进步。教师的本分还体现在做本分的人,做扎实的事,努力做传道授业解惑的大先生。

其次是本事。作为教师,必须有自己的一身本事,而这需要用一生去练就。曾经拥有的成就并不足以造就自己的一生,尤其是处于人工智能时代的今天,教师必须做一位终身学习者、终身实践者、终身乐教者,否则就是不称职的教师,会被时代所淘汰。

最后是本能。作为中年教师,肯定已经养成一些习惯:本能地关爱学生、守护学生,本能地解题、研题、命题,本能地备课、上课、答疑、批改作业,等等。教师的本能是一种习惯,一种令人敬佩的习惯。教师本身已是教育的一部分,从某种角度而言,教师即教育。

中年教师大多已积累一定业绩,这些业绩是教师成长的重要基石,但同时也难免留下教育遗憾,而找准遗憾中的问题所在,才能再次迎来成长。教师不能总是停留在过去的功劳簿上,反复回忆细数自己的辉煌业绩,这样不仅会停滞不前,还是本事递减的前兆和思想僵化倒退、走向低谷的开始。

总之,教师的本是为人为事为学的本,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立“根”:锚定教书育人的核心使命

中年教师的根是教书育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了根,才能生发出繁茂的枝叶,才能丰盈育人之树。中年教师在育人中有其独特优势:对教育价值的理解更深刻,对教育意义的践行更科学,对教育思想的生成更自然。

此外,中年教师无论做不做班主任,在班级管理、生涯指导、学业影响等方面都更有信服力。中年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中流砥柱”,因而中年教师的根也是学校发展的根。中年教师不仅要做好自己的工作,还要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尤其是对新入职教师在价值认同、师德师风、教师素养、教学技能、兴趣爱好等方面作好示范引领与帮助指导。中年兴则校兴,中年的根脉在,学校就能兴盛。

中年教师的根更体现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上。作为中年教师,相信大家会时常给学生画像,经过自己的教育,我们将培养出什么样的人?一是国家需要的人:拔尖创新人才及各行各业的合格劳动者。二是社会认可的人:心理健康、积极向上,踏实、合作、敬业、奉献,能吃苦耐劳、有韧性,一身正气、传播正能量。三是家长满意的人:懂事、有礼貌,理解、孝敬父母,考上心仪的学校。四是个人认同的人:认同国家、认同社会、认同学校、认同自己。综上,培养出血性足、体魄强、有灵魂的人,多乐观、勇向上、立远志的人,讲团结、乐奉献、敢创新的人。唯有如此,才能说真正做到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铸“魂”:秉持追求卓越的精神内核

知信行思、止于至善、追求卓越是中年教师的魂。要知行合一,不仅能够实现从解题到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还要能够从解决问题回到真正会解题、善解题、解好题,要从大到小、从理到实、理实相容。作为中年教师,知多行也不少,知行合一也融通得很好,那还缺少什么吗?还需要知、信、行、思合一。知了之后要真的信,行了之后还要思。反思自己过去的不足,反思自己当下的改变,思考自己未来的样态。要学会复盘,在复盘中认清自己,科学评价自己,在教育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不足和发力点,从而实现真正的教育——育人育己。

而止于至善、追求卓越就是要接续用力,持续发展,不断超越,永无止境。

在知信行思、止于至善中,我们要善于用理论指导实践,同时通过实践创新理论。在实践中,中年教师要具有解题、破题的能力,能够把实践中的问题提炼成有价值的课题,把课题做在教育发生的过程中,把研究做在师生的困惑里,把成果做在师生的发展上。同时,通过实践的研究,再推动理论的发展,形成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螺旋上升闭环,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共生共进。有理论的实践是高质量的实践,是推动理论发展的实践;从实践中生发的理论是有根脉的理论,是推动实践发展的理论。

理实共生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最佳效果,也是中年教师追求卓越的有力途径。因此,中年教师的魂不仅体现在工作实践中,更体现在工作状态中,以及追求卓越的精神中。

职业倦怠是中年教师成长路上的拦路虎,而永远年轻是中年教师实现二次成长的心态所在。心不老,精神在,中年教师的成长永无止境。过去已逝,当下在即,未来已来。守住中年教师的本、根、魂,正是守住教育人的初心。

(作者系正高级教师,教育部新时代“双名计划”名师培养对象,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学党委书记)

《中国教师报》2025年09月03日第7版

作者:李德安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