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坐拥天下,后宫佳丽三千,每天晚上翻谁的牌子侍寝,都是个让人津津乐道的话题。
要说古代皇帝,那可是真·人生赢家。
坐拥天下,后宫佳丽三千,每天晚上翻谁的牌子侍寝,都是个让人津津乐道的话题。
可别以为这只是简单的“睡觉”问题,这背后啊,藏着不少门道,甚至能影响到江山社稷。
最早的侍寝制度,可以追溯到周朝的“月相轮幸制”。
简单来说,就是根据月亮的阴晴圆缺来决定侍寝的顺序。
月初月亮越来越圆,天子就从低等级的嫔妃开始宠幸;月中之后月亮慢慢变缺,就轮到高等级的嫔妃了。
到了十五月圆之夜,必须是王后侍寝,这叫“阴阳调和”,讲究个天人合一。
听着挺有文化,其实也挺累人,想想看,那么多嫔妃,皇帝不得累趴下?
到了西晋,晋武帝司马炎发明了一种更“刺激”的玩法——“羊车望幸”。
他每天坐着羊拉的小车在后宫溜达,羊停在哪儿,就在哪儿过夜。
这下好了,后宫的嫔妃们为了争宠,可谓是费尽心思。
有的在门口插竹枝、洒盐水,有的种上鲜嫩的青草,就盼着能吸引羊的注意。
据说,有个姓胡的嫔妃,就靠这招成功“上位”了。
这故事告诉我们,要想抓住机会,还得懂点“营销”。
到了唐朝,那可是个开放的时代。
唐玄宗李隆基的侍寝方式也更“新潮”。
他喜欢玩“掷骰子”和“放蝴蝶”。
嫔妃们掷骰子,点数大的侍寝;或者放飞一群蝴蝶,蝴蝶落在谁身上,谁就侍寝。
这玩法,听着是不是有点像抽奖?
看来,在唐朝,想得到皇帝的宠幸,还得看运气。
明朝的侍寝制度就比较正式了,叫“红灯记选”。
每天晚上,嫔妃们在宫门口挂上红灯笼,皇帝派太监去摘灯笼,摘到谁的,谁就侍寝。
这有点像现在的“点名”,只不过,点到的是“幸运儿”,点不到的,就只能洗洗睡了。
到了清朝,侍寝制度就更规范了,用的是“绿头牌”。
太监把写有嫔妃名字的绿头牌放在盘子里,皇帝翻到哪个牌子,就由哪个嫔妃侍寝。
这跟咱们现在抽签差不多,只不过,抽中的是“侍寝权”。
从月亮到羊车,从掷骰子到翻牌子,古代皇帝的侍寝制度,真是五花八门。
其实,这背后反映的,不仅仅是皇帝的个人喜好,更是不同时代的文化和社会风貌。
说到底,皇帝也是人,也得讲究个“仪式感”。
只不过,他们的“仪式感”,比咱们普通人要隆重得多,也复杂得多。
权力,欲望,还有无奈,都交织在这深宫之中。或许,这就是历史的魅力所在吧。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