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播则是将种子或幼苗播入土壤的关键步骤,它直接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主要涵盖水稻、玉米、春小麦等粮食作物,以及马铃薯、花生、大豆、棉花等作物;
春回大地,农田苏醒
春季耕种如火如荼
粮食生产,离不开“天时”的配合
气温、降水、土壤墒情等气象条件
直接影响着播种进度和作物生长
而各类气象灾害和病虫害风险
同样不容忽视
精准的气象服务和科学防控措施
成为农业生产的有力保障
让象象带您一同了解
春耕春播的基本情况
关键气象条件及其影响
解析病虫害的防控措施
助力科学安排农时
提升农业生产的抗风险能力
专家顾问:
国家气象中心生态和农业气象室正研级高级工程师 王纯枝 钱永兰
国家气象中心生态和农业气象室高级工程师 张艳红
“春耕大忙,忙什么?”
春耕、春播、春管是春季农业生产的三大环节。春耕指在播种前翻松、平整土地并施肥,为作物生长打好基础;
春播则是将种子或幼苗播入土壤的关键步骤,它直接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主要涵盖水稻、玉米、春小麦等粮食作物,以及马铃薯、花生、大豆、棉花等作物;
春管贯穿整个春季,涵盖作物出苗后的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中耕除草等田间综合管理。
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气候差异较大,春耕春播地域性强,总体上是从南到北、随着适宜的温度依次开 展——一般于2月下旬陆续开始,由南至北持续至5月上中旬。
阳春三月,万象更新。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田野间处处春意盎然,覆膜播种的马铃薯地块和返青的麦苗在田间交织,农民们忙碌其间,开展春耕春管等农事活动,构成生机勃勃的画卷。图/李宗宪 文/李长培
不同作物生长对于天气有着独特的偏好。水稻适宜在温暖、湿润且日照充足的环境中生长,尤其是播种育秧阶段,适宜的温度能够加快种子发芽,促进幼苗成长。在幼苗期,温度不宜过低,否则易引发烂秧。
玉米则偏爱温暖且阳光充足的天气,生长期间,充足的光照和适宜的降水有助于玉米植株生长健壮,为后期的授粉和灌浆打下良好基础。春小麦适宜在凉爽的气候下生长,在播种至出苗阶段,适量的降水能保证麦苗顺利出土。
国家气象中心生态和农业气象室高级工程师张艳红介绍,2025年春耕春播期间气象条件总体较为理想,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到偏高,中东部地区降水“北多南少”,春季气象条件总体利于夏收粮油作物产量形成和春耕春播。
从不同区域来看,今年春耕春播期间,西北、华北春播区大部气温偏高,降水较为充沛,土壤化冻速度加快,为春播提供了良好基础。
3月28日至29日春耕春播农用天气预报 来源:国家气象中心
新疆、西北地区西部以及内蒙古大部,需要警惕阶段性的低温霜冻天气,其可能会对棉花、春玉米的幼苗生长产生不利影响,还要防范大风、沙尘天气。东北春播区气温偏高,对土壤化冻、备耕整地以及适时春播都比较有利;而中南部地区可能出现阶段性低温雨雪天气,需防范农田低温湿涝灾害。
江南、华南春播区气温接近常年水平,部分地区偏高,降水相较于常年同期有所减少。好在早稻播种育秧阶段,出现低温阴雨天气的风险较低,非常有利于培育出健壮的秧苗。
3月30日至4月1日春耕春播农用天气预报 来源:国家气象中心
西南春播区大部分地方气温正常到偏高,降水基本正常,整体气象条件对春播的推进较为有利。但云南南部气温偏低,降水偏多,可能会出现阶段性的低温阴雨天气,不利于一季稻、春玉米等作物的播种育苗。
张艳红特别提醒:南方地区应抓紧时间加快春播工作推进速度,已完成播种的地区需加强田间管理;西北春播区要抓住土壤墒情好的有利时机,及时播种春小麦等作物;已播地区要及时掌握苗情,发现缺苗及时补种,确保苗全苗齐。
抢抓农时——
因时施技 智控增效
掌握不同春耕作物的适宜播种期,并科学防范春季农业气象灾害,对保障农业生产至关重要。
仲春时节,随着气温回暖,浙江省乐清市各地农民抢抓农时,将“育秧工厂”温室催芽的秧苗,搬运到秧田集中育秧。眼下,乐清市气象局开展早稻育秧直通式气象服务,科学指导“育秧工厂”机械化、科技化集中育秧,精细化发送春耕春播专题天气预报。图/蔡宽元 文/周岳建
春季往往气温起伏较大,在天气回暖时会有冷空气突然侵入,导致气温骤降,形成“倒春寒”。严重的倒春寒不仅会导致已播早稻、棉花、花生等作物烂种、烂秧、烂芽或死苗,还会导致北方小麦叶茎受冻、影响幼穗分化,南方油菜开花授粉受阻、角果发育不良等。
国家气象中心生态和农业气象室正研级高级工程师钱永兰表示,针对不同作物可采取不同措施预防倒春寒,如早稻可以水调温,棉花等春播作物可采取覆膜保温,小麦、油菜等夏收作物可采取提前浇水、喷施叶面肥等措施降低低温危害。
春旱是春季降水偏少、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导致的土壤缺水现象。防御春旱,要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和维护,合理调配水资源,优先保障农作物关键生育期的用水需求;推广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农户可采用地膜覆盖、秸秆还田等保墒措施,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连阴雨有时也会影响南方春播,由于一般伴随低温天气,往往给春播生产带来诸多不利影响。江南、华南等早稻区和西南一季稻区应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在连阴雨天气结束前后,要抓住“冷尾暖头”适时播种水稻。
因此,即将进入水稻适播期的地区应提前就做好整地和浸种催芽工作;已播种地区要加强早稻秧田水肥管理,采取增施热性肥、加盖薄膜等措施提高秧苗抗寒能力。
虫口夺粮——
随着作物进入生长季节,各类病虫害悄然滋生,如同潜伏的“无形杀手”,威胁着粮食安全。
国家气象中心生态和农业气象室正研级高级工程师王纯枝指出:“今年我国多地冬季气温偏高、寒潮过程偏少,利于小麦安全越冬,整体苗情较好。然而部分地区的病虫越冬基数较大,随着春季气温回升、湿度增加,病虫害暴发的风险不容忽视。”
在华北、黄淮、江淮等麦区,当春季气温偏高,降水多、雾露天气频繁时,易致喜湿性病害发生,其中,赤霉病、白粉病和茎基腐病是影响小麦生长的主要威胁。赤霉病是一种典型的气象型病害,主要受春季阴雨天气及风影响,一旦小麦抽穗扬花期遇上连阴雨,病原菌孢子会迅速传播,引发大范围侵染,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白粉病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下更易发生,茎基腐病则与土壤湿度和种植密度密切相关。
在春季气温明显偏高的黄淮海等麦区,需高度关注小麦蚜虫的发生风险。预计3月下旬至4月上旬,四川南部、云南和贵州西部降水偏少,这种条件利于小麦蚜虫的繁殖。此外,河南大部、山东、河北、山西南部等地春季气温偏高,小麦抽穗至灌浆期可能遭遇阶段性高温少雨天气,需防范小麦穗期蚜虫、麦蜘蛛影响。
3月24日,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气象局组织开展冬小麦拔节期生长状况调查,农业气象人员深入了解不同地块冬小麦的密度、高度、叶片数等生长指标,并认真记录病虫害发生情况。图/文 王婉玉 杨玉萍
与此同时,害虫防控形势同样不容忽视。随着气温回暖,不仅小麦条锈病等扩散速度加快,草地贪夜蛾、黏虫等害虫也将进入活跃期。特别是草地贪夜蛾,受暖冬影响,虫源区范围扩大,预计今年在长江中下游及西南地区等地偏重发生的风险较高,对玉米等作物构成较大威胁。此外,夏季南方稻飞虱、稻瘟病等病虫害的发生风险也在上升。
王纯枝表示,面对复杂的病虫害防控形势,关键在于“及早预警、精准监测、精准施策”。
预防为先,科学施策——在病害防治方面,小麦赤霉病是春季重点防控对象。由于该病害潜伏期长、暴发迅速,防控必须前置。一旦进入抽穗扬花期,应提前喷施防治药剂,确保病害尚未出现时即进行有效预防。白粉病和茎基腐病的防治可通过合理密植、改善田间通风条件、选用抗病品种等措施来降低风险。
监测预警,科技助力——农业病虫害的精准监测是防治的基础。目前,气象部门与农业农村部门正在联合研发农作物重大迁飞性害虫天气雷达监测识别技术,依托中国气象局新一代天气雷达网实时探测数据,研制基于天气雷达网监测迁飞害虫的服务产品。通过气象雷达监测图形产品和监测反演技术,能更精准地掌握迁飞害虫的活动规律,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春意盎然,湖北省远安县洋坪镇3万余亩油菜花迎春怒放,金浪翻涌间流光溢彩。 图/文 高姝丽
春耕春播正值关键时期,防控病虫害刻不容缓。以科技为支撑,以监测为手段,以科学施策为保障,方能真正做到“虫口夺粮”,为全年粮食丰收筑牢绿色防线。
来源:中国气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