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三代的珐琅彩瓷珍是极其著名的,对于清三代的很多珐琅彩款识,很多藏家会好奇,到底乾隆时期有没有这样的落款,六字款还是四字款,楷书还是篆书,康熙时期的又是什么款识?
清三代的珐琅彩瓷珍是极其著名的,对于清三代的很多珐琅彩款识,很多藏家会好奇,到底乾隆时期有没有这样的落款,六字款还是四字款,楷书还是篆书,康熙时期的又是什么款识?
今日就来参考一下故宫博物院的珐琅彩瓷珍款识。(即下文参考藏品自故宫博物院资料,仅供各位藏友参考)
珐琅彩是十八世纪清宫与西洋文化交流而产生的艺术珍品,它是清代宫廷对运用西洋彩料或绘画技法描绘的彩瓷。
在《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档》、《清宫陈设档》等文献中多称作“磁胎画珐琅”、“磁胎洋彩”、“洋彩”,为宫廷中最为高级的彩瓷。
自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清宫造办处成立珐琅作坊开始,发展到雍正六年(1728年)已研发出新旧西洋珐琅料工二十一色,烧制出无与伦比的瓷器彩绘技巧与艺术作品。
先来看看康熙时期的珐琅彩瓷珍款识,传世品多为色地画珐琅瓷器,均署“康熙御制”四字款。
红地开光珐琅彩牡丹图杯,清康熙,高4.2厘米,口径6.3厘米,足径2.3厘米
外底署胭脂彩楷体“康熙御制”四字双行外围胭脂彩双方栏款。
黄地开光珐琅彩花卉图碗,清康熙,高6厘米,口径10.8厘米,足径4.4厘米。
红料彩楷体“康熙御制”四字双行款外围红料彩双方栏款。
红料蓝料书写的底款,甚至还有胭脂彩署款。
黄地珐琅彩缠枝牡丹纹碗,清康熙,高7.8厘米,口径15厘米,足径6厘米。
除了印章款,还有阴刻的楷书款识,单方框款,同样少见但值得关注。
紫红地珐琅彩折枝莲纹瓶,高13.2厘米,口径4.4厘米,足径5.4厘米。
底部刻阴文楷体 “康熙御制”四字双行外围单方框款。
雍正时期的珐琅彩瓷常见款识就是四字楷书款“雍正年制”,双框分粗细。
黄地珐琅彩梅花纹碗,高6.2厘米,口径12厘米,足径4.6厘米。
珐琅彩梅花牡丹纹碗,清雍正,高6.9厘米,口径14.6厘米,足径6厘米。
外底署蓝料彩楷书“雍正年制”双行四字款,外围蓝料彩双方栏。
据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案记载,珐琅彩瓷器的画匠多出自供奉于内廷的如意馆画师,雍正朝有戴恒、邹文玉、唐岱、贺金昆、宋三吉、焦国俞等。正是画工的精湛技艺和非凡的艺术修养,方使珐琅彩瓷器取得如此高超的艺术成就。
当然,藏家比较少看到的“雍正御制”四字楷书款与寿桃款也是有典例的
外底绘一硕桃,桃实内以胭脂红彩楷书“雍正年制”双行四字款。
至乾隆时期,珐琅彩烧制技术已高度成熟,无论用彩,还是装饰内容已臻于化境,堪称清代珐琅彩瓷之冠。
“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款与楷书“乾隆年制”四字款。是常见的款识
珐琅彩双环瓶,清乾隆,高14.1厘米,口径5.5厘米,足径6.4厘米。
这与乾隆皇帝对珐琅彩瓷器的烧制重视有着密切关系,据《清宫瓷器档案》记载,乾隆六年(1741年)曾谕江西造瓷处调瓷器匠进京,补充绘画人员,又令太监将珐琅料送造办处储存。此外,又命督陶官唐英在景德镇亲自烧制珐琅彩瓷器,造型、花纹、款式均依旨而行。
珐琅彩花卉纹瓶,高20.4厘米,口径4.8厘米,足径4.3厘米。
外底蓝料彩双方栏内“乾隆年制”双行四字款。
珐琅彩婴戏纹双连瓶,清乾隆,通高21.4厘米,口径9—5.2厘米,足径10—6厘米。
外底署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横款。
当然也有楷书“乾隆年制”四字款。
珐琅彩缠枝花卉蒜头瓶,清乾隆,高18厘米,口径2.6厘米,足径5.5厘米。
外底双方框内署蓝料彩篆书“乾隆年制”印章款
分享就到这里,欢迎各位藏友批评指正,有更多知识随时分享。
相关分享就到这里!(滴滴滴滴请允许编者插播一下)
老规矩唠几句,东西有好有更好,出手也要看渠道的性价比,适合自己是最好。能出入手的都是经受市场考验的,藏友们有一颗强大心脏,乐观理智看待收藏市场的波动。
来源:阿古说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