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翔:抢回2000个被中风击碎的人生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3-27 14:45 1

摘要:1990年,19岁的曾翔背着帆布包走进岳阳卫校电大班。三年后,当他以临床医疗专业毕业生的身份推开平江县第一人民医院大门时,未曾想到自己将见证平江卒中发展的沧桑巨变。

真正的英雄往往藏在县级医院的白色走廊里。

通讯员|平江县第一人民医院

1990年,19岁的曾翔背着帆布包走进岳阳卫校电大班。三年后,当他以临床医疗专业毕业生的身份推开平江县第一人民医院大门时,未曾想到自己将见证平江卒中发展的沧桑巨变。

平江县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二病室(卒中病室)兼血液科主任 曾翔

01

起始

2017年,国家全面推进脑卒中患者救治。当时大多数县级医院的中风患者从入院到溶栓还没有专门的绿色通道,也没有多学科联动,而黄金抢救时间仅有4.5小时。另一个残酷的现实是,卒中具有的“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的特点,使很多家庭因此瞬间支离破碎。

在这样的现实下,平江县第一人民医医院开始筹划建设卒中病室,并向湖南省相关部门提交申请报告,要求加入全省卒中联盟。非常幸运的是,2017年5月,在湖南省卒中联盟的指导下,平江县第一人民医院卒中病室成立。曾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内科进修过的曾翔接下了病室主任的重任。那一年,他已经46岁,不再是一个青涩的年龄。

曾翔(左)和同事探讨患者病情

“时间就是大脑”这句话刻在卒中病室的墙上,更刻在曾翔的骨髓里。

“跟时间要疗效”,在病室启动会上,曾翔向同事们喊出了这句有力的话。

在医院的帮助下,曾翔拿出了一连串动作:建立完善的卒中救治绿色通道,确保患者入院到治疗的时间最短化;建立包括急诊影像、神内、神外、康复、放射、检验、B超等多学科团队的协作体系;加强院内院外宣教,让患者了解卒中救治时间的重要性,尽可能在最短时间到达医院。

很快,他带领团队打造了堪称典范的“快速反应部队”:24小时待命的神经血管介入团队、多学科联动的“作战指挥部”、全程无阻的绿色通道。

2017年的一个凌晨,张大爷成为卒中病室成立以来的首位受益者。由于其家属通过病室的宣教了解了卒中的时间窗,2小时内就被送到医院,通过绿色通道进行了静脉溶栓。用药十分钟后,张大爷肢体恢复活动。当时他侄女含泪说出:“再穷不欠救命钱!”

这是曾翔永远难忘的一个画面,医生的荣耀感和成就感在他心里萦绕至今。在曾翔看来,这更是一种激励和鞭策。于是,接下来他和他的团队不断优化流程、提升服务。

2017年,在岳阳地区率先开展阿替普酶静脉溶栓;2019年,率先开展介入取栓,目前每年取栓近50例……截止到目前,有近2000例卒中患者获益。2024年,平江县第一人民医院被授牌为“湖南省三级医院卒中中心”,并荣获2023年度卒中适宜技术推广先锋奖。

02

温度

2002年的一天,一个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突然摔倒在平江县第一人民医院的一处卫生间,患者当时已经神志不清。曾翔第一时间赶到,毫不犹豫地俯身为患者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这一幕恰好被患者家属亲眼看到。虽然最终患者因病情太重没能抢救成功,但患者家属在离院前,拉着曾翔的手,眼眶湿润:“谢谢您让他走得不孤单!”这让曾翔第一次触摸到医学的温度,“原来救不回的命,也能留下医者的余温。”

曾翔在病房查房

“曾老师不仅仅教会我们用专业治病,更要用温度救人。”护士长陈丹丹说,曾翔曾经给他们打过一个比方:如果把卒中病室比作一艘船,那么患者就是需要我们护送的乘客,而我们医护人员则是这艘船的舵手和船员。我们的使命就是确保每一位乘客都能安全到达目的地。

03

进取

卒中病室的技术能力达到一定的水平之后,曾翔将目光投向了更深远的前方:如何让卒中防治的关口前移,真正实现“治未病”的医者理想。

面对基层群众卒中认知率不足的现状,他带领团队打造出来“移动卒中讲团”,每月组织专家深入24个乡镇巡回诊疗。通过“现场教学查房+病例讨论+操作示教”的立体化培训,累计为562名基层医师植入规范化诊疗的“标准芯片”。同时,建立起了县乡村三级联动机制,确保偏远地区患者能在黄金时间窗内获得救治。

曾翔在乡镇医院开展健康科普公益讲座

在科普阵地上,曾翔将专业医学知识转化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方言。“预防卒中,你我同行”公益讲座以各种鲜活形式,将晦涩的医学概念变成田间地头的生动话题。

三年来,这支“卒中轻骑兵”完成40余场社区巡讲,门诊科普教育超30次,惠及群众5000余人次。曾翔和团队编写出的“卒中120”顺口溜,让即便偏远山村的老人都牢牢记住了 “1张脸、2只胳膊、0(聆)听语言”的识别口诀。

如今,平江县6小时再灌注率从42%提升至85%,DNT(从入院到开始静脉溶栓的时间)中位数缩短至43分钟,这些数字背后,是曾翔团队将“防患未然”理念转化为现实图景的生动实践。正如他常说的:“我们不仅要追赶时间,更要播撒时间的种子,让每个百姓都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守门人。”

真正的英雄往往藏在县级医院的白色走廊里。在曾翔32年的职业生涯里,并没有惊心动魄的剧情。但这位已经55岁医者眼中的火焰,却比1990年那个背着帆布包的少年更加炽热。

内容审核一审:赵鑫娜二审:张园园三审:梁 蕾

本公众号注明原创的内容权利属于本公众号所有,未经公众号授权,任何人不得擅自使用(包括但不限于截图、复制、传播、展示、转载、摘编等)。如需授权请在本微信文章下方留言,已经获得公众号授权使用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否则,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来源:县域卫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