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和使命的耕耘者——记三河市离休老干部李子良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3-27 14:28 1

摘要:他是新中国革命事业与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耕耘者,他以青春和热血践行初心和使命,书写了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展现了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和精神传承,他就是三河市离休老干部——今年98岁的李子良。

他是新中国革命事业与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耕耘者,他以青春和热血践行初心和使命,书写了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展现了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和精神传承,他就是三河市离休老干部——今年98岁的李子良。

三河市离休老干部李子良

早年岁月:北京学徒磨砺

李子良1927年12月生于河北省三河县五区马家庙村(现大厂回族自治县陈府镇马家庙村),家境贫寒,上有一个哥哥,家里有几亩薄田,不足以家庭谋生,租种大户土地为生。其父深知不识文断字难以齐家,遂狠下心来节衣缩食供其幼子李子良去读了两年私塾,达到高小文化程度。可是家里的日子实在难以维持,这样其父只得忍痛托亲靠友把只有15虚岁的李子良送去北京琉璃厂李宝臣毛笔庄当学徒,那一年是1941年。其父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勤快、多干活、有眼力见,学好本领养家糊口。

从此,李子良在琉璃厂李宝臣毛笔庄师从老艺人学习毛笔制作技艺。当时琉璃厂是北京的一个著名文化区,汇聚了诸多文化方面的手工业作坊,毛笔制作作坊就有很多家。在这里要想学到真本事是需要下苦功夫的,学徒需要在这里历经三年打杂、三年学徒、三年帮师才能出徒成为技师,其中学艺之苦可想而知,就有很多学不到头的。遇到苛刻、严厉的老师,达不到要求,不仅时常叱骂,甚至还有责罚。好在李子良自幼就是一个不服输的孩子,又有文化基础,各方面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少说多做,得到老师认可。他每天凌晨四点起床,打扫店面卫生,为师傅准备吃食早点,不辞辛苦。在制笔技艺学习上,他割制笔管、修剪笔毫、练习笔杆雕刻、研磨颜料,手指常被刀片划伤,但却练就了辨识笔杆优劣、毫毛质地、调试笔锋弹性的绝活。经过6年勤学苦练,李子良制笔技艺大长,他制作的狼毫小楷笔因笔尖集拢不散、书写流畅,受到老师、师兄弟和同行们的赞扬。

李子良制笔技艺日增,出师之路好像就在眼前。可天有不测风云。动荡年代就有动荡的人生。此时的1948年正是解放战争时期辽沈大战之际,国民党日渐衰败,兵员不足就到处抓丁。1948年6月的一天,李子良在大街上行走,突然碰到一队国民党兵拦住他,把他抓丁当了兵,他孤独无助,无力反抗,只得任人摆布,夜里被装进焖罐子兵车。两个多月后,在一个驻地瞧着看管士兵不注意,李子良逃了出来。逃回北京却因逃兵身份不敢公开露面,只得藏身破庙,靠乞讨度日。

好在光明马上降临,1949年1月北京迎来和平解放。李子良在北京学徒这些年,他目睹了日本侵略、国民党统治的不得人心,有文化的他认识到:只有一切为了人民的军队和党,才是人民幸福生活的保证。所以,李子良在1949年1月毅然主动报名参加了人民解放军。

抗美援朝:接受战火淬炼

1949年1月,李子良参军在41军通讯营任通讯员,于1949年3月调到汽车三团三连当副驾驶员。当时,北京刚刚解放,全城垃圾遍地,为迎接开国大典,军民共同进行全城大扫除。李子良所在部队参加了天安门金水河道的清淤工程,他和战友们挥汗如雨,把沉积了一百多年的淤泥挖上来,然后装车送往城外,他从中感悟到了人民军队为人民的真正意义所在。

新中国的成立,帝国主义不甘心失败,1950年6月挑起朝鲜战争。唇亡齿寒,中国人民奋起保家卫国,进行抗美援朝。此时,李子良所在汽车团被编入华北运输部汽车76团,他随队入朝,参加空军地勤保障车队,负责维修与驾驶苏制嘎斯卡车运送粮食、食品、弹药、药品等物资。

抗美援朝战争,志愿军只有陆军,无空军,后勤供应靠铁路和汽车运输,而以美为首侵略者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空军,他们对志愿军运输线进行疯狂的“空中绞杀”“全面控制”“重点破坏”。第一次战役中,当时志愿军的1300辆卡车就损失了600多辆,志愿军粮食供应仅有需求量的四分之一,弹药只能重点补给,可见抗美援朝战争的残酷性。到1953年停战,志愿军使用汽车21728辆,其中损失7729辆,上交修理8436辆,所剩不足一半。抗美援朝战场上的汽车兵是最危险的兵种,牺牲率高达60%以上。就是这样,李子良与汽车兵战友们没有退缩,为了祖国人民、为了和平,他们义无反顾,目标只有一个——把食品、弹药、药品送到最需要的前线。

为突破封锁,李子良和战友们采取夜间运输等非常规策略。但由于缺乏制空权,面临地形复杂、敌机轰炸等风险,他和战友们就在黑暗中不打开车灯,依靠记忆和微弱的月光行军,避开美空军的“饱和式轰炸”“篦头发式扫射”的袭击。汽车夜间不开车灯行驶,敌机常在空中盘旋,不时投弹轰炸。就在一天,李子良的汽车在运输途中被一颗炸弹的巨大气浪掀下山谷,当时鼻梁就成了平的,左腿严重负伤,自己忍痛把同车牺牲的战友拖到后车厢,看看汽车还能开,可此时他觉得头炸裂般疼痛、意识混乱,但是他凭借自己大脑的意念奋力把持住汽车,慢慢沿山谷开了上来,等开到了兵站,汽车熄火同时他也昏迷瘫在了驾驶室。他头肿的像斗粗,昏迷了一个星期才苏醒过来,鼻梁经过手术用钢架支了起来。

李子良和战友们想尽一切办法对行车线路、车辆、物资进行隐蔽、疏散和伪装,设置假目标,迷惑和疲劳敌人。同时,利用朝鲜多山的地形,在山脚修筑隐蔽部,飞机一来就躲进去,建设了一条打不垮、炸不烂的运输线,确保了把弹药、食品、药品等物资送到前线。可以说,李子良和广大汽车兵们在抗美援朝的物资运输中付出了重大牺牲,他们为祖国为和平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青海兵站:征服雪域高山

1953年抗美援朝停战后,李子良所在汽车76团被编入总后勤部,1954年9月他被调到76团教导营。由于他在抗美援朝中的英勇表现,始终思想积极要求进步,工作扎实肯干,他在副连长成德玉、排长钟林安的介绍下,李子良于1954年9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也就是在这一年,汽车76团为了国防建设进军青海格尔木兵站,开始去征服雪域高山。

格尔木是雪域高原西北边缘,气候恶劣,是连接青海、新疆、西藏交通枢纽,地理位置重要,是国防建设重点。最初,李子良他们第一批进驻汽车兵,在这里搭帐篷居住,生活异常艰苦,他们筑路、建设、开荒,逐渐形成了兵站框架。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汽车76团这支老部队,是一支英雄部队,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为西藏人民和驻藏部队运送生产生活物资,为此他们必须要征服雪域高山。

风雪唐古拉,就是李子良所在汽车76团经历的一件刻骨铭心的故事。1957年初,76团几公里长的运输队走上唐古拉山北坡,路上积雪半尺多厚,坡陡路滑,汽车只能二挡慢行,就像无力的大鱼在山顶慢慢游动。唐古拉山是青藏公路最高点,山北是青海,山南是西藏。这支车队从山北出发,计划翻过唐古拉山,晚上到山南兵站宿营,之间只有152公里,这路程要在平原就是一踩油门、一个多小时的事,可那是世界屋脊的雪域高山,气候寒冷、高原反应,更有不测的气候变化。说来就来,车正走着,一片片雪花就落起来,可这雪竟赶上了百年不遇的暴风雪。大雪纷飞,狂风四起,几步就不见人影,风似乎要把人、车刮到天上摔个粉碎。严峻考验,摆在了李子良和战友们面前,他们的信念只有一个,完成党委决议,继续前进,征服雪域高山。大雪填平沟沟洼洼,分不清道路,李子良他们就忍着100%的高原反应和严寒,高原反应严重的留下看车,其余的组织挖雪开路,铁锹不够用,就用脸盆舀。就这样,李子良所在英雄76团,抗高原反应、抗严寒、抗暴风雪,艰难挥锨、盆舀把路上积雪向两边铲去。经过一个下午和第二天上午英勇奋战,一条雪胡同出现在唐古拉山上,汽车依次从雪胡同中穿过,这是一条生命之路,一条希望之路,一条胜利之路。

不怕慢,就怕站。李子良和战友们艰难向前,一起向雪山不停进攻,雪胡同一点点向山南延伸。路在解决,可车又有了问题,高寒车不熄火,总不行走,机油凝结齿轮抱住、油耗不足、耗水很大、烧水困难、食品取暖等困难不约而至,这些他们都在上级和友邻部队帮助下一一排除困难解决。正是靠着李子良和战友们英勇无私的战斗和奉献精神,他们征服了雪域高山,整个车队没有冻坏一台车,而他和战友们付出了重大牺牲,大部分战士受到不同程度的冻伤,李子良的双腿至今遇到阴雨天、大风天、寒冷天就隐隐作痛。但他们战胜了高原反应、缺粮缺水、冷风严寒,创造出了奇迹,闯过了唐古拉山。

李子良在青海格尔木兵站工作了十年,后来他和76团又多次穿越唐古拉山,雪域高山终被征服,确保了国防建设和国家安全。

转业地方:从事工业管理

1963年4月,李子良从青海格尔木办事处被批准转业,他被调到三河县(现三河市)交通局汽车修配厂任厂长。

当时中国汽车工业在苏联的帮助下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比较落后,因此那时根本提不上报废车辆一说,坏了修一修,零部件坏了修理零部件,修好继续开。面对这种艰难现状,李子良走马上任全县唯一一家汽车修配厂厂长一职,可见也是重担压肩。到任后,他召开工人座谈会,精心进行研究,面对汽车修配厂原来一团糟的情况,与厂班子成员一起凝聚共识,实行了四条改进方法和措施。

首先在生产管理上,明确各种责任制度,制定汽车维修与零部件生产计划,不能满足于采购,一些可以自己制造的进行仿制,维修车间、零部件加工车间、质量检验等进行协调联动攻坚,提高劳动生产率。其次在技术革新上,维修工作也要推动技术改造,不能光靠引进和买,要自己研发维修工具,实现维修设备升级,提升汽车维修质量和简单零部件制造精度,全面适应全县汽车修理需求。第三在资源调配上,面对物资短缺,科学合理使用原材料、燃料以及人力使用,降低生产成本和劳动成本。第四在员工培训上,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组织工人技术培训,提高工人维修技能水平和安全维修水平,培养青年技术能手和技术精英。这样,极大调动了工人生产积极性,仅三年功夫就实现了汽车修配厂大变样,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双丰收。

1968年,李子良又临危受命调任频临倒闭的三河县皇庄修造厂厂长。皇庄修造厂,原本是一家铁器和木器生产的厂子,民间简称其为铁木社。这是建国后在公私合营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工业企业,有过昌盛的年月,但进入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由于没有跟上时代脚步而发展,经营困难,债务缠身,快要关张。当时正是“农业学大寨”提高粮食产量的形势,李子良面对这样农业发展的大好形势,他积极开动脑筋,他想到要提高农业粮食产量关键是实现农业生产技术革新,而农业机械化首当其冲。为此,他决心把修造厂变成农业机械制造厂。说干就干,马上行动。技术不强,他找北京的老战友支援技术人员来培训工厂青年工人、技工,仿制研发同步进行,成功生产出小麦播种机、玉米播种机、小麦脱粒机、玉米脱粒机、拖拉机犁铧等农具。原材料紧缺,购进钢材、钢板困难,他求助于在京工作战友们。在生产中,他提出质量责任制,确保每一件产品经久耐用。这些农机具,正是当时农业急需的,产品一经上市,供不应求,就在当年底,皇庄修造厂扭亏为盈,债务还清,企业有了净利润,受到了县委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和表扬。

下乡蹲点:促进农村发展

下乡蹲点是指抽调具有一定政治水平和业务能力的优秀县直干部、企业干部作为工作组,下沉到乡村指导农村工作落实。这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普遍实行的一种促进基层工作提升效率的方法,其工作内容涉及政策宣传、理论学习、农业生产技术指导和推广、解决基层遇到的生产生活问题等。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李子良作为优秀干部被选中,他在1971年、1972年进行了两年的下乡蹲点工作。

李子良下乡蹲点的地方是埝头公社,在两年的时间里他曾被派驻到行仁庄村、大掠马村、胡南庄村等村庄指导工作。他每到一个村庄都认真传达中央和县委的农村工作精神,组织召开群众大会,推动农业学大寨活动的落实;组织村里党员干部和农民学习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集体主义政策,让党的政策深入人心。为有效提高农村粮食产量,他发挥农机在改进农业生产技术的重要作用,指导生产队对农田普遍进行深耕深翻,大量施足农家肥,施以一定数量化肥——碳酸氢铵,推广使用低毒农药,推广小麦、玉米选育优种,动员生产队搞好副业生产,增加生产队副业收入,添置拖拉机、手扶拖拉机代替传统牛拉马拽犁田的耕作模式。同时,农田实行间作套种,玉米拢间套种大豆或小豆,小麦实行大畦耕作,改变以往麦畦与田埂等同间距。这些方法的实施,充分发挥了土地资源的最大效用,使农业生产效率得到了应有的提高,产量增加了,交售公粮多了,农民分的口粮也多了,农民拍手称好。

不仅如此,李子良在工作中坚持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即在农户吃派饭支付粮票和菜金、住农家土炕或集体宿舍土炕、与农民一起参加田间劳动。在同吃同住同劳动下乡蹲点中,他与农民广交朋友,主动发现农村基层需要改进的工作就及时予以指导改正,推动了党在农村工作政策的正确实施。同时,他定期走访农户,发现农民群众遇到的生产生活困难,协调解决农民粮食短缺、医疗卫生、住房修缮等实际问题,帮助调解邻里纠纷、宅基地问题,维护社会稳定。

李子良蹲点埝头公社虽然只有两年,但他蹲过点的村庄,农村工作、农业生产工作、粮食产量、农民粮食分配、农村稳定等工作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和提高,受到当时县级领导、公社领导和驻村干部以及农民群众的一致好评,至今一些老人还记得有个皇庄铁木社的李同志在村里待过,说他:李同志在村里工作真认真、真为村里着想、真为农民干事。

重返工业:任职建材公司

1979年2月,李子良服从工作需要被调到三河县工业局经理部任副经理。这个经理部就是后来的三河县工业局建材工业公司,主要业务是工业原材料、机电设备、汽车配件等采购和销售批发,满足全县以及周边地区生产生活需要。

李子良到任后。充分发挥副职的参谋和助手作用,与领导班子一起凝心聚力,积极谋思路想办法,他联系在京工作的诸多老战友老朋友,解决紧缺的货物采购难题。在木材采购上,他联系抗美援朝后留在东北工作的战友帮助,从东北购进东北红松;在钢材采购上,他联系华北汽车团老战友,从北京钢厂进货;在化工原料、水泥、机电、配件等等方面,他都是各方联系朋友和战友予以解决。那年代是计划经济体制,物资是计划分配,往往不能满足基层生产生活需要,物资是紧俏的,有了物资就不愁销售。这样物资齐全,满足了全县工业、建筑业、工业生产、汽车修理业的市场需求渴望,由此经理部经营业务逐渐扩大,利润逐年提升,经理部不仅成了三河县工业局的先进单位,而且成为了全县首屈一指的先进经营单位。

后来,经理部经营业务扩大到金属材料、化工材料、建筑材料、机电设备等诸多范围,服务范围也扩大到京津广大地区,三河县工业局就把经理部改名为三河县工业局建材工业公司。这个公司在改革开放中促进了三河县工业产品的流通和经济发展,这其中李子良做出了积极贡献。

1983年8月,李子良光荣离休,但他依然坚守初心和使命,“不用扬鞭自奋蹄”,继续发挥老干部的光和热,参加老干部宣讲团,深入机关、厂矿、学校、农村讲述革命战争、国防建设、新中国建设、改革开放的事迹和故事,论述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教育和感染新一代牢记革命传统作风和时代使命,培养新一代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丰富的爱党爱国爱家乡情怀,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当好新时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李子良今年已经98岁,他的革命和工作历程是新中国建立后从抗美援朝战争走向建设、从计划经济迈向改革开放的缩影。但他不论是在战争中,还是在青海格尔木兵站工作中,或是在转业三河地方工作中,他从来都是服从命令听指挥,彰显了“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的奉献精神,他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作为耕耘者,李子良是砥砺新一代坚守初心、勇担使命的精神火炬。党和人民没有忘记他,1993年10月,李子良被廊坊市老干部领导小组评为离休干部文明家庭;2019年,李子良获得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2020年,李子良获得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2021年,李子良获得中共中央颁发的“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

编辑:郭振永

来源:组宣传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