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岁的苏轼途经河南时顿悟,想要拒绝精神内耗,其实真的非常简单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3 07:54 1

摘要:北宋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冬,二十四岁的苏轼在制科夺魁之后赴任陕西凤翔。途经河南渑池县,他写下了那一首著名的《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苏轼。

北宋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冬,二十四岁的苏轼在制科夺魁之后赴任陕西凤翔。途经河南渑池县,他写下了那一首著名的《和子由渑池怀旧》。

诗中“雪泥鸿爪”的意象自此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经典的比喻之一。“雪泥鸿爪”的典故当中,蕴含着苏轼对人生无常的深刻领悟与超然态度。

后来,这四个字成为了一则成语,其对国人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当代网友说:《和子由渑池怀旧》是一首教人拒绝精神内耗的诗。

那么,这种说法到底对不对呢?下面我们就聊一下这个话题。不过在此之前,我们还是要先一起来读一下苏轼的原作。

《和子由渑池怀旧》——北宋·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苏轼在诗中问自己的弟弟苏辙:人生漂泊无定,此时到这里,彼刻又到那里,你觉得这个过程像什么呢?

我觉得像是一只鸿雁偶然落在雪地上,留下了自己的爪痕。鸿雁在雪泥上留下爪痕是无意的,等到它再度飞起时,又不知道它的下一站将会是哪里了。

渑池寺里那个老和尚已经辞世了,他的骨殖被送进了佛塔。当初我们兄弟二人题诗的墙壁也坏掉了。即使题诗完好如初,我们也根本没有时间去旧地重游。

你还记得当初你、我,还有我们的父亲,三人骑马去汴梁的往事吗?因路途遥远,人困马乏,最后马匹摔进了山涧,我们只有骑着跛脚的驴子进京。

这首诗创作的起因是苏轼赴凤翔任时,弟弟苏辙前去送行,后来回到家中给他写了一首诗《怀渑池寄子瞻兄》,内容如下: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渡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言骓马但鸣嘶。

苏辙在这首诗中与兄长话别,第一联特别提到了“共道长途怕雪泥”。而在第二句诗中苏辙说的“雪泥”,既是指现实中的雪泥,也是隐晦地指仕途中的坎坷。

事件的起因是苏轼、苏辙参加科举当上进士后,又在嘉祐六年(1061)参加了制科考试。放榜时苏轼夺魁,苏辙却因为考卷“极言进谏,言语切直”在考官中产生了很大的争议,差一点被黜落。

后来虽然经司马光说情,宋仁宗同意“降等录取”苏辙,但是在朝廷安排官职的时候,王安石又跳出来作梗,导致苏辙滞留在京城不能外出当官。

王安石为什么要作梗呢?其实当时二苏还没有资格在朝堂上和他对阵,所以王安石并不是因为政治斗争才看不惯苏辙,不给他官做。

其实,王安石主要是不喜欢苏家兄弟二人的策论文风。王安石当时看了苏轼的考卷,曾对别人数落苏轼的文章有“策士之气”。

意思是说,苏轼写文章的口吻有一点像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王安石自己是一个法家学派的人,他看不惯纵横家耍嘴皮子。所以他对吕公著说:“如果我是考官,就不取他。”

可是宋仁宗觉得苏轼是一人才,别的考官也认同这一点。王安石没法给苏轼穿小鞋,但是苏辙当官需要他来签发人事任命文件,他就故意不给苏辙签发。

正是因为出现了这件事,苏辙发现自己的仕途后面还会有很多“雪泥”般的阻碍,所以内心是十分忧虑的。

苏辙和哥哥通信,提到二人当初同游渑池寺,在墙上题诗的往事,并说了一句:“我曾经短暂地担任过渑池主簿,恐怕当地的人都还不知道呢。”

总之,苏辙这首诗写得比较“丧”。苏轼看到之后就想安慰他,于是写了《和子由渑池怀旧》。通过生动的比喻告诉弟弟,人生如逆旅。天地那么大,你我不过都是匆匆的过客。

不要说你当过主簿这种小事,就算是我们父子三人当初上京时,因为人困马乏遭遇到的惊险,你可能也都忘掉了吧。

有人说,我们活这一世,只要勤勤恳恳地,走过的每一步都是算数的。但是其实这些都不过是“飞鸿雪泥”。生命中的大事太多了,一些小小的挫折和困难,根本没必要放在心上。

鸿雁并不会在意自己在雪地上留下的爪痕,因为它知道,这些痕迹终将消失;人也应当学会不执着于过往,无论是荣耀还是挫折,都让它在适当的时候消逝吧。

关于这个问题,有一个比方:假设你去参加同学聚会,于衣香鬓影、觥筹交错之间失手打碎了一排玻璃酒具,弄得满身酒渍。

又或者是你当场摔了一跤,更难堪的是你起身之时不小心放了一个屁,逗得大家哄堂大笑。尴尬吗?很尴尬!回到家里后,你会继续尴尬,并连着几天不好意思出门见人。

你觉得这件事情是一件大事,然而旁人根本不以为意。就像现代某个心理学家说的那样:其实别人并没有你想的那样关注你。

苏辙写策论因为“语甚切直”,被考官批评了,认为他写得不好,不应该通过制科考试。王安石故意不给他签发人事任命文件,导致他不能当官,但是这些都不过是他们兄弟两人生中的小插曲。

三年之后,苏轼任满回京述职,苏辙就得到一个机会出去当官。后来他仕途还算不错,最好的时候也做到了宰相。

其实就算苏辙后来一直当不成官,也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如果单以结果论,孔子他老人家的仕途也不行。但是他在《论语》第一卷开头就说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我不当官怎么了,我就在家里治学,做出成绩,全国各地的人都来拜我为师,这难道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吗?

人生的变数是很多的。有人早慧,有人大器晚成;有人十二拜相,也有人八十遇文王。别看你现在的路途坎坷,但是你还很年轻。

就算你不年轻了,也不必担心什么。只要你还活着,后面就会有一大把的机会。等到哪一天“守得云开见月明”,你还会记得今日的不堪吗?你不会。

你只会像唐朝诗人孟郊一样跨得头大马,在大街上晃荡,口里念着什么“昔日龌龊不足夸”、“春风得意马蹄疾”。

结语

人说苏轼这首诗的精华全在前四句,因为他运用生动传神的比喻,讲出了人生哲学的至理:人生中发生的偶然事件太多了。它们来得快,消失得也快。对于那些不好的偶然事件,我们实在没必要一直耿耿于怀。

但是,这首诗最后的典故也颇有意思。因为它揭示了一个道理,就是在生活中,每当我们遇到挫折和麻烦的时候,总是觉得天都要塌了。可是一旦“翻过了这个坎”,我们又会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一样,甚至把这件事完全忘记。

庄子说:“生者寄也,死者归也。”人生除死无大事,别的事,统统都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所以我们一定不要精神内耗。

金庸说:“但尽人事,各凭天命。”做什么事情,我们只需要尽力去做,享受过程就好啦。至于结果是好是坏,就交给上天去安排吧!因为无论荣辱得失,千年之后,都有可能被人忘记啊。

最后,愿大家读了苏轼的这一首诗后,都能以豁达之心,笑对人生风雨,无畏前行。

来源:暮城烟雨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