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刘攽三首巅峰诗作,风趣幽默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3-27 11:00 2

摘要:本文刘攽的三首诗作:《新晴·其一》捕捉雨后午后的闲《新晴·其一》捕捉雨后午后的闲静光景,将南风写成“旧相识”,它“偷开门户又翻书”的顽皮举动为幽居生活增添了无限生趣。

刘攽(bān)(1023年~1089年),字贡父(一作贡夫、赣父),号公非,北宋著名史学家,临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

本文刘攽的三首诗作:《新晴·其一》捕捉雨后午后的闲《新晴·其一》捕捉雨后午后的闲静光景,将南风写成“旧相识”,它“偷开门户又翻书”的顽皮举动为幽居生活增添了无限生趣。

《桂花》由月宫丹桂的传说生发联想,着眼于桂花“一番红过一番开”的独特开花方式,感悟其绵延不绝的生命意味。《雨后回文》最为特别之处在于其回文形式,“绿水池光冷”至“庭暗落花残”顺读倒读皆能成诵,巧妙描绘出一幅清寒、幽寂略带感伤的雨后庭院景象,展现了精湛的文字技巧。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这首小诗,描绘了雨后初晴一个极清静安闲的午后时光。开头一句“青苔满地初晴后”,画面感很强。想象一下,一场雨刚刚停歇,阳光重新洒落,地面上、石阶旁,到处覆盖着湿润而鲜亮的青苔。这青苔,是雨水的馈赠,也是时间与宁静的印记,它暗示着这里人迹罕至,环境清幽。一个“满”字,点出青苔的繁盛,也渲染了雨后空气的湿润与清新。

接着一句“绿树无人昼梦余”,将视线从地面引向四周。院子里或者窗外,绿树成荫,生机盎然。关键是“无人”两字,点明了环境的幽静,只有诗人独处。这份寂静中,诗人刚刚从午后的浅眠或者说白日梦中醒来,“昼梦余”三个字,传达出一种慵懒、闲适,还有一点点迷蒙的感觉。整个场景静谧得仿佛时间都慢了下来,只有绿意和诗人的思绪在悄悄流淌。这份安闲,让人不由想起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种物我两忘的境界,虽然刘攽没有明说,但那份远离尘嚣的自在心绪,是相似的。

如果仅仅是描绘静态的景物,诗可能就显得有些浅淡。妙处在后两句:“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寂静之中,并非全无动静。有谁来了呢?不是人,而是南风。这南风,诗人称之为“旧相识”,一下子让无形的风有了人情味,仿佛是一位常来常往的老朋友。

这位老朋友来了做什么?它“偷开门户”,轻轻推开了虚掩的门窗,动作带着几分调皮和亲昵。“偷”字用得极妙,写出了风的轻柔,也带入了作者的主观感受,觉得这风仿佛是有意探访。它不仅推开了门,还“又翻书”。这更是一个充满情趣的细节。可以想见,诗人或许在窗边或案头放着书卷,南风吹入,将书页随意翻动。一个“又”字,说明这不是第一次了,风儿时常这样来“打扰”,更显出彼此的熟稔。

这阵风,打破了绝对的沉寂,带来了动态的美感,也带来了生气。它不像狂风那样惊扰,而是如同一个顽皮而亲切的友人,悄悄来访,留下一点小小的“恶作剧”。这种将自然现象人格化的写法,是古典诗歌常用的手法,比如杜甫写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也是赋予雨水人的灵性。但刘攽这里的风,更像是一个具体的、可感的“伙伴”,在无人陪伴的午后,带来了一丝慰藉和趣味。这风吹开的不仅是门户,翻动的不仅是书页,或许也吹动了诗人心中一丝微妙的情愫,是对这闲适生活的满足,或是与自然相伴的愉悦。

整首诗语言非常浅显,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刻意渲染深奥的哲理。它就是捕捉了生活中的一个寻常片段,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一幅清新、幽静而又富有趣味的画面。诗人独处而不孤单,因为有绿树相伴,有南风这位“旧相识”时常来访。这种于浅淡中见真趣,于细微处体会生活美好的笔触,展现了宋代文人雅致的生活情调和细腻的观察力。读来让人感到心头一片宁静,仿佛也置身于那个雨后初晴、南风拂书的午后了。

月中丹桂昔谁栽,经岁光华十二回。

正似此花多意思,一番红过一番开。

桂花,自古以来就深受人们喜爱,不仅因其芬芳馥郁,也因为它常与月宫传说相联系。刘攽这首诗,起笔便不凡。“月中丹桂昔谁栽”,诗人直接将目光投向了广寒宫里的那棵传说中的桂树。“丹桂”点明颜色,也可能暗指其非凡的出身。这一问“昔谁栽”,带着一丝好奇与遐想,仿佛在叩问远古的神话。我们自然会联想到吴刚伐桂的故事,那棵砍伐不倒的神树,象征着某种永恒或循环。诗人开篇就将眼前的桂花与月宫仙桂联系起来,为这小小的花朵蒙上了一层神秘而高远的色彩。

接着一句“经岁光华十二回”,描述就有些奇特了。桂花通常在秋季盛开,一年开十二次似乎不合常理。这里的“十二回”应该如何理解呢?一种可能是诗人着眼于月亮的圆缺变化。桂花既然与月宫有关,那么月亮一年十二次圆满(或曰主要的月相周期),它的“光华”——月光下的清辉,或是桂树本身在月光映照下的风采——也就随之呈现了十二个周期。这样解释,就将地上的桂花与天上的月轮、时间的流转紧密结合起来,意境阔大。

另一种理解,或许是诗人化用了某种说法,或者是一种诗意的夸张,强调桂花并非短暂一现,而是有着绵长不断的生命力,它的芬芳或风姿,在全年的时光流转中,总能以某种方式让人感知。不论哪种解释,都指向一种超越寻常花期的、带有恒久意味的特质。

诗歌的后半部分,诗人将观察引向了感悟。“正似此花多意思”,一个“正”字,语气肯定。诗人从桂花的独特“光华”节奏中,看出了深长的意味。“多意思”,是说这花儿仿佛饱含情意,或者引人深思。它不像桃花那样短暂绚烂,也不像寒梅那样孤傲,它有着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

最后一句“一番红过一番开”,具体描绘了桂花的这种“多意思”所在。这里的“红”,可指丹桂的颜色,也可泛指花开的盛景。关键在于“一番”又“一番”的节奏。它不是一次性开到荼蘼(tú mí),而是这一波盛放刚刚过去,下一波又悄然绽开。这是一种持续不断的、有层次的开放姿态。

李清照写桂花是“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赞其品格高洁;而刘攽这里,更着眼于桂花开放过程的连绵不绝。这种韧性,这种周而复始、不断焕新的生命力,正是诗人眼中桂花的“多意思”——它仿佛象征着一种绵延的情感,一种不绝的生机,或是一种历经时光而常新的美好事物。

整首诗由天上的传说起笔,落到眼前的花开,再由花的形态生发出感悟。语言朴素,却意蕴丰富。它没有过多描绘桂花的香气或具体形态,而是抓住其与月亮的关联以及独特的开花方式,赋予桂花一种与众不同的、富于哲思的美感。读完之后,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桂花的可爱,更有一种对生命持续性、美好事物不断重现的赞叹。

绿水池光冷,青苔砌色寒。

竹幽啼鸟乱,庭暗落花残。

这首诗最特别的地方在于它的题目点明了“回文”二字。回文诗是一种文字游戏,也是一种高超的诗歌技巧,意思是顺着读和倒着读都能成诗,或者意境相通,或者别有洞天。我们先按正常的顺序来读。

“绿水池光冷”,起句描绘雨后池塘的景象。雨水洗涤过后,池水显得格外碧绿,但因为刚下过雨,天气转凉,水面反射的光也带着一丝清冷的感觉。“冷”字奠定了全诗清凉、幽静的基调。

“青苔砌(qì)色寒”,视线从水面移到池边的石阶。雨水滋润,青苔愈发显得青翠欲滴,布满了台阶。“砌”指台阶。但这鲜亮的绿色,在雨后微凉的空气里,同样透出一股“寒”意。“寒”字与上一句的“冷”字呼应,共同营造了一个雨后清寒幽寂的庭院氛围。这两句纯写景,色彩(绿、青)与感觉(冷、寒)交织,画面感很足。

“竹幽啼鸟乱”,场景转向庭院深处或旁边的竹林。竹林因为雨水的洗刷,更显青翠幽深。“幽”字点出竹林的茂密与僻静。然而,在这份幽静中,却传来鸟儿杂乱的啼叫声。“乱”字写出了雨后鸟儿活动的情状,或许是雨打扰了它们,或许是雨后出巢的雀跃,它们的叫声打破了纯粹的寂静,为画面增添了一点生机,但这种“乱”啼,在幽深的环境里,也可能带有一丝不安或纷扰的意味。

“庭暗落花残”,最后一句将目光收回庭院。雨水打落了枝头的花朵,残花散落在地面。因为天色尚是雨后,也许云层未散,或者时近傍晚,庭院显得有些昏暗。“暗”与“残”两个字,带上了一点点伤感和落寞,是对美好事物逝去的惋惜。

整首诗顺读下来,是一幅雨后庭院图:清冷的池水,寒凉的石阶,幽深的竹林伴着鸟鸣,昏暗的庭院散落着残花。意境清幽,略带凉意和一丝伤感。

现在,我们来体验它“回文”的妙处,倒着读:“残花落暗庭,乱鸟啼幽竹。寒色砌苔青,冷光池水绿。” 意思完全通顺,描绘的景象也基本一致,只是语序和侧重点略有变化。倒读时,开篇是“残花落暗庭”,直接点出稍显伤感的景象,然后是“乱鸟啼幽竹”,接着是“寒色砌苔青”,最后以“冷光池水绿”收尾。顺读是由水、石阶这些相对静态、开阔的景物,逐渐深入到竹林、庭院这些更具体、动态或带有情绪色彩的细节。倒读则反过来,由具体的落花、鸟鸣,扩展到石阶、池水。

这种回文的写法,展示了诗人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他需要在有限的字数内,选择那些既能描绘景物,又能在不同语序下保持语法通顺和意境连贯的字词。这首诗做到了字字珠玑,无论顺读倒读,都构成一幅完整、和谐的画面。

它就像一个精致的玲珑球,从哪个方向看都有风景。苏轼的妻子王闰之据说也善作回文诗,可见这在宋代文人圈中是一种雅致的文字游戏。刘攽这首诗,不仅写景清丽,其形式上的巧妙,更增添了赏玩的趣味。它让我们体会到,汉字的组合方式可以如此灵活而富有表现力,简单的几个字,通过不同的排列,就能生发出无穷的韵味,描绘出雨后那份特有的清凉、幽静与淡淡的惆怅。

来源:混沌婴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