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饭碗,端得更“保险”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3 07:03 2

摘要:初秋的鄱湖小镇联圩镇,金色的阳光洒满广袤田野。双抢过后的田垄因“水旱轮作”而焕发出勃勃生机:水稻新苗在微风中舒展着嫩绿的叶片,大豆新芽顶着晶莹的晨露探出半指高的嫩苗,为秋收积蓄着“米袋子”与“油瓶子”协同增效的能量。

初秋的鄱湖小镇联圩镇,金色的阳光洒满广袤田野。双抢过后的田垄因“水旱轮作”而焕发出勃勃生机:水稻新苗在微风中舒展着嫩绿的叶片,大豆新芽顶着晶莹的晨露探出半指高的嫩苗,为秋收积蓄着“米袋子”与“油瓶子”协同增效的能量。

“你看这一抹绿,秋末肯定是大丰收。”家庭农场主熊正国蹲在自家500亩水稻田埂上,粗糙的手指轻抚嫩绿的晚稻秧苗,眼里的笑意藏不住。谁能想到,三个月前他还在为田里的早稻灾情彻夜难眠。如今,靠着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赔付,他及时翻耕补播,把苗期损失降到了最低。

“靠天吃饭”,是人们对农业生产的普遍印象。农业保险作为分散农业生产经营风险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全市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覆盖面持续扩大,保障水平明显提升,一场由财政、保险、农业经营主体共同参与的农保实践,正改变着千年农耕“靠天吃饭”的传统逻辑。

□洪观新闻记者 邬靓 文/图

从“灾后叹气”到“受损有补”

农业生产过程免不了受风吹雨打、干旱水涝、热害冰冻、虫害病害等因素影响。

今年3月的“倒春寒”,让熊正国500亩农田早稻的出苗率骤降。“秧苗好坏,直接关系到后续禾苗长势及其产量。”熊正国回忆起今年春天的灾害,仍有些后怕。

转机出现在他年初投保的“水稻完全成本保险”。

灾害发生后,保险公司迅速启动理赔程序,工作人员带着专业设备深入田间,分片区测量受损面积,采集样本进行检测评估。短短一周内,每亩300至580元的理赔款就打到了熊正国账户上。“拿到钱我当天就雇了农机,把受损的地块重新翻了一遍,赶紧补播了种子,挽回了损失。”熊正国说。

熊正国并不是个例。近两年来,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新建支公司,为新建区19593户农户提供农业保险风险保障,累计支付农险赔款7257.31万元。

一张保单,如何帮农民抵御农业风险?

“每亩地的保额是1100元,这保额可不是‘一刀切’,而是按苗期、生长期、孕穗期、成熟期分成了四个阶段。苗期受损,就按苗期的比例赔付,要是灌浆期遇灾,赔付标准又不一样。”人保新建支公司副经理闵永强翻开理赔手册解释,这种设计能让农户在作物生长的每个关键节点都有保障,“比如水稻孕穗期,正是决定产量的关键时候,这时候的赔付比例会更高,就是为了确保农户能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水稻、油菜、奶牛、家禽……聚焦农业生产各种风险点,南昌政策性农业保险如何发力?

政府“真金白银”的灌溉,是让农户真正用得起、用得好保险的重要推手。2024年,南昌市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规模累计约3.77亿元,其中各级财政补贴金额累计约2.94亿元,为农业生产筑起坚实的风险“防护网”。

闵永强给记者算了笔农险账:以新建区水稻为例,每季保费为55元/亩,农户只承担20%,即11元/亩。这种“花小钱保大险”的政策,让更多农户愿意且能够运用保险工具管理生产风险。

保险能为农户提供哪些保障?

“资金重点保障关系国计民生和粮食安全的大宗农产品,比如水稻、油菜,同时也支持油茶、蔬菜、家禽等省级地方特色农业产品。2024年,我市已开展业务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品种达16个。”市财政局金融科干部陈倍正说。

从“理赔扯皮”到“精准高效”

“360121104205-ba1095”,这串编号是南昌县幽兰镇幽兰村第1095个农用地块“数字身份证”号码,详细记录地块位置、类型、面积、保费及地块主人等信息。幽兰村2442个地块获得“数字身份证”,全村628户村民可持“证”买农险。

买农险为何要持证?过去,传统农险服务市场因承保数据来源不一致容易引发理赔纠纷。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平安财险江西分公司整合各地农业农村用地“一张图”等数据资源,分批建立村级数字地图及地块“数字身份证”,确保农用地种类清、权属清、底数清“三清”管理,从而实现“双精准”目标。

尝到甜头的幽兰村种粮大户何幼军表示:“村里每个农用地块都有专属‘证’,地在哪、谁种的地、种的啥、作物长啥样以及保费多少、政府和农户各承担多少等信息标注得一清二楚,让我们投保理赔明明白白,没有后顾之忧。”

江西谷茂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罗新谷对此深有体会。“我们公司水稻复种指数面积共有35000亩,每年公司仅需要交保费约35万元,剩余100多万元保费均由政府补贴。”他说,“保险公司安排专人从投保到理赔全程跟进。去年夏天有块地受了涝,报案、理赔、款到账只用了一周时间,这在以前根本做不到。”

机制变革的另一大亮点是保险类型的升级。“以前是物化成本保险,只保种子、化肥、农药这些‘硬投入’,保额每亩600元。现在的完全成本保险,把地租、人工、机械等‘软成本’都算进去了,保额提到1100元。” 罗新谷给记者算了笔细账,“我们租地每亩每年每季要300多元,雇人插秧、收割每亩要200多元,这些以前都不在保障范围内,现在已纳入农保范畴,农民心里就更踏实了。”

他以公司今年的收成举例:“今年风调雨顺,早稻平均亩产1255.17斤,再生稻头季平均亩产1507斤,但不是每年都有这么好的农情墑情,万一遇灾减产,甚至绝收,投入的成本就收不回来。有了完全成本保险,至少能保本。”

不过,罗新谷也有新的期待:“完全成本保险保的是成本,要是能再保收益就更好了。农民种粮不光想收回成本,还想有点赚头。要是收益能有保障,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肯定会更高。”

按照当前的种植效益,一个家庭农场种300到400亩田不等,每亩收益200元左右,种植双季稻一年下来收入约13万元。“要是有1300元的保险托底,就算遇到大灾,农民也能维持基本生活。”罗新谷说,这不仅能稳定种粮队伍,还能吸引更多年轻人回乡扎根土地。

从“眼看手摸”到“智能定损”

在联圩镇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一架无人机低空掠过稻田,螺旋桨搅动着初秋的空气。

“以前靠脚底板丈量,一天最多看300亩,现在无人机一飞,几万亩地俩小时就查完了。不光能查苗情,更重要的是能精准评估灾害损失,为保险理赔提供科学依据。”闵永强介绍,新建区高标准农田建管综合保险正在联圩镇试点,政府依托信息化基础,联合承保机构打造高标准农田“智慧管护”平台。目前已覆盖2.07万亩农田,计划推广到全镇9.3万亩。

农业是国家发展的基石,高标准农田建设则是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支撑。该保险从项目初期介入,发挥“事前评估+事中预防+事后赔偿”三位一体功能,以“工程质量+管护服务”双重保障,实现“建管合一”。

去年6月底,南昌遭遇暴雨,联圩镇不少农田被淹。“以前定损全靠人工,水没退下去根本进不了田,等能进去了,作物都烂得差不多了,损失很难算准。” 闵永强回忆,那次灾害后,他们引进了无人机定损技术,“无人机能在暴雨后第一时间升空,通过影像识别受淹区域和积水深度,很快就能出定损报告。”

更重要的是,无人机还能参与灾后修复验收。“以前有些农户拿到理赔款,没把钱用在修复上,导致来年再受灾。现在无人机定期巡航,修复得怎么样,一看影像就知道。”闵永强说,这形成了“监测—修复—验收”的闭环,确保理赔资金真正用在刀刃上。

新模式下的高标准农田管护,解决了以往困扰农户的一个大问题:农田谁来修?

“过去农田管护是村集体的事,大家都管等于没人管,田埂塌了、水渠堵了,常常没人修。” 新建区联圩镇干部解释,现在管护责任转移给了经营主体,“他们自己投保,自己管护,保险公司用无人机监督,形成了‘经营主体负责、保险公司监督、财政支持’的新模式。”

从“物化保险”到“完全成本保险”,从“理赔扯皮”到“双精准”服务……每一份保单背后,都是金融“活水”对红土地的深情滋养。

站在联圩的田埂上,远眺万亩良田,嫩绿的禾苗在风中起伏。如今,农户们不再把“赌天气”当常态,而是把“看保单”变成了新习惯,在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守护下,安心耕耘,静待丰收。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