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4 年 1 至 5 月,中国进出口商品贸易总值达到 175,042 亿元,其中出口总值达 99,501.6 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 6.1% 。从科技巨头华为、OPPO,到新能源汽车新贵比亚迪,再到快时尚品牌 SHEIN,众多中国品牌已在
引言:中国品牌出海的浪潮与挑战
在全球化的大棋盘上,中国品牌正以前所未有的气势出海,试图在国际市场中谋得一席之地。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4 年 1 至 5 月,中国进出口商品贸易总值达到 175,042 亿元,其中出口总值达 99,501.6 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 6.1% 。从科技巨头华为、OPPO,到新能源汽车新贵比亚迪,再到快时尚品牌 SHEIN,众多中国品牌已在海外市场崭露头角。《2024 中国出海品牌 100 强指数》榜单里,100 家企业海外营收总额达到 8.8 万亿元,千亿规模的企业占了三成。
《2024中国出海品牌100强指数》披露,100家企业海外营收总额达到8.8万亿元,千亿规模的企业占了三成。从企业性质来看,民营企业53家,国有及国有控股43家,混合所有制企业4家。出海前三行业分别是:电子15个品牌,其次汽车13个,家电7个,消费品行业居多。
不过,出海之路绝非一帆风顺。其中,文化差异宛如一座横亘在面前的巍峨高山,让不少品牌折戟沉沙。
就拿语言和沟通风格来说,幽默在不同文化中的表达方式可谓大相径庭。在国内行之有效的广告语,到了国外可能让人一头雾水,甚至引发误解;
再如价值观和社会规范,在极为注重环保和可持续的国家,品牌若不能展示自身在这方面的努力和承诺,很容易被当地政府或消费者打入冷宫。如欧盟出台REACH 法规,对包材成份、环保等有严格规定,否则罚款或召回。
01 文化差异在品牌出海中的具体体现
语言与沟通方式差异
语言是品牌与消费者沟通的桥梁,然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语言习惯、表达逻辑大相径庭,稍不留意就可能引发沟通障碍。
以广告语翻译为例,直接的字面翻译往往行不通。
比如,某中国运动品牌的广告语 “让运动更有力量”,直译为 “Make Sports More Powerful”,在英语语境中就显得生硬且缺乏感染力。因为英语文化更强调个人的体验和情感,若改为 “Empower Your Sports Experience”(赋予你的运动体验力量),就更能引起当地消费者的共鸣。
再如,幽默和修辞手法在跨文化传播中也极易 “翻车”。在中国,一些谐音梗广告很受欢迎,像 “有痔之士,无后顾之忧”(痔疮药广告),利用了中文的谐音特点,既有趣又能准确传达产品功效。但这样的广告若翻译成英文,不仅失去了谐音的趣味,还可能让外国消费者一头雾水,甚至觉得莫名其妙。
在沟通风格上,东方文化较为含蓄委婉,而西方文化则相对直接坦率。在品牌宣传和客服沟通中,如果不了解这种差异,就可能造成误解。比如,向美国消费者介绍产品时,若像在中国市场那样,过多使用谦辞和委婉表达,可能会让他们觉得产品不够自信,缺乏竞争力。
价值观和消费观念差异
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不同国家的价值观对消费观念有着深远影响。在中国,集体主义观念深入人心,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往往会考虑产品对家庭、社会的影响,注重产品的实用性和性价比。像小米品牌,以高性价比的产品满足了广大消费者对品质和价格的双重追求,在国内市场取得了巨大成功。
然而在西方,个人主义盛行,消费者更注重产品的个性化、独特性,愿意为满足个人需求和彰显个性支付更高的价格。例如苹果公司的产品,凭借其独特的设计、强大的功能以及个性化的用户体验,在欧美市场备受青睐。
从品牌传递的综合价值来说,顾客价值配方设计——从功能到情感的立体价值体系;而品牌产品代表背后的文化、价值观、消费观念,很多就表现在功能价值中的体验价值、心理价值(情绪价值和表征价值,表征价值包括身份、个性、气质、信仰等)。
中国国内产品和品牌出海如何适应当地的文化习俗、价值观、消费观,下面欧赛斯顾客价值配方模型,从理论上为中国品牌出海提供了一个指导。
消费观念的差异
消费观念的差异还体现在消费行为上。中国人受传统 “储蓄养老”“量入为出” 观念的影响,消费相对保守,更倾向于储蓄,在购买大额商品时会谨慎考虑。而美国人则推崇超前消费,贷款买房、买车是常见的消费方式。此外,不同国家对产品的关注点也有所不同。在欧洲,消费者非常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对有机食品、环保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若中国品牌在欧洲市场推广产品时,不能体现出环保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的举措,很难获得当地消费者的认可。
审美与设计偏好差异
审美和设计偏好是文化差异的直观体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消费者对颜色、形状、图案等视觉元素的喜好截然不同。
以颜色为例,在中国文化中,红色象征着喜庆、吉祥,是婚礼、春节等重要场合的主色调。因此,许多中国品牌在春节期间推出的产品包装和广告,都会大量运用红色元素,如可口可乐的春节特别版包装,以红色为主色调,融入中国传统的剪纸、生肖等元素,深受中国消费者喜爱。但在西方一些国家,红色可能与危险、警示相关联,他们更倾向于蓝色、绿色等代表冷静、自然的颜色。
在图案和形状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文化差异。
中国传统的龙、凤图案,寓意着尊贵、吉祥,常用于高端品牌的设计中。但在西方文化中,龙通常被视为邪恶、凶猛的象征,若中国品牌在西方市场使用龙的图案进行品牌设计,可能会引起负面联想。比如越南对绿色的服饰帽子可以接受,而中国则因寓意不好无法接受。
再如,圆形在中国文化中有团圆、圆满的美好寓意,而在一些中东国家,由于宗教信仰的影响,对圆形的接受度较低。
在产品设计上,简约风格在北欧国家备受推崇,他们追求简洁、实用的设计理念,注重产品的功能性和品质感。而在亚洲一些国家,消费者可能更倾向于华丽、精致的设计风格,对产品的外观和装饰性有较高要求。
那么,中国品牌究竟该如何跨越文化差异这道鸿沟,赢得海外消费者的青睐呢?
02 成功打破文化差异的中国品牌案例剖析
案例一:某科技品牌
以小米为例,在进入印度市场时,充分考虑到当地的文化特点和消费者需求。
印度是一个人口众多、对价格较为敏感的市场,同时当地的网络基础设施和使用习惯与国内也有所不同。小米针对这些情况,推出了一系列高性价比的智能手机,满足了印度消费者对价格和性能的双重需求。
在宣传方式上,小米摒弃了国内常见的强调技术参数的宣传方式,而是采用更贴近印度文化的宣传策略。比如,在广告中融入印度的宝莱坞元素,邀请印度当地的明星代言,利用宝莱坞电影在印度的广泛影响力,吸引消费者的关注。
同时,小米还积极参与印度当地的社会公益活动,如支持教育事业、环保活动等,提升品牌在当地的社会形象和亲和力,成功赢得了印度市场。数据显示,小米在印度智能手机市场的份额长期名列前茅,2024 年第一季度,小米在印度智能手机市场的出货量达到 940 万部,市场份额为 20.3% ,成为印度市场最受欢迎的智能手机品牌之一。
案例二:某服饰品牌
国内服饰品牌URBAN REVIVO(简称 UR)在出海过程中,巧妙地融合了当地时尚元素,打造出符合当地审美的设计。以其在欧洲市场的表现为例,欧洲时尚产业发达,消费者对时尚有着独特的见解和追求,注重服装的品质、设计感和个性化。
UR 深入研究欧洲时尚潮流和消费者的审美偏好,在保留自身品牌特色的基础上,融入了欧洲流行的简约、复古等设计元素。
比如,推出的一些服装系列,采用了欧洲经典的格纹、碎花图案,结合现代的剪裁工艺,既展现出欧洲时尚的韵味,又不失品牌的时尚感和创新性。在店铺陈列上,UR 也借鉴了欧洲时尚品牌的陈列方式,营造出舒适、时尚的购物环境,让消费者能够更好地体验品牌的时尚理念。通过这些努力,UR 在欧洲市场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可,逐渐打开了市场局面。
截至 2024 年,UR 已在欧洲多个国家开设了多家门店,品牌知名度和市场份额不断提升 。
03 打破文化差异的策略与方法
深入的市场调研
市场调研是打破文化差异的基石,它能帮助品牌深入了解目标市场的文化特点、消费习惯和市场需求。在调研过程中,不仅要收集宏观层面的文化信息,如价值观、社会规范等,还要关注微观层面的消费者行为和偏好。
出海的市场调研,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焦点小组讨论、深度访谈等方式,收集一手数据。例如,想要进入欧洲市场的中国家电品牌,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欧洲消费者对产品的节能、环保性能非常关注,对产品的外观设计也有较高要求,喜欢简约、时尚的风格。在了解这些信息后,品牌在产品研发和设计上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推出符合欧洲消费者需求的产品。
除了消费者调研,还需要对竞争对手进行分析。了解竞争对手在当地市场的品牌定位、产品特点、营销策略等,找出市场空白点和差异化竞争的机会。
比如,在智能手机市场,苹果、三星等品牌已经占据了高端市场的大部分份额,中国品牌如果想要进入该市场,就需要通过调研找到自身的差异化优势,如OPPO独特的拍照功能、VIVO双引擎闪充快充技术等,以此来吸引消费者。此外,关注当地的政策法规、经济形势、社会文化动态等宏观环境因素也至关重要,这些因素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和市场的发展趋势。
本地化团队建设
组建本地化团队是打破文化差异的关键举措。本地化团队成员熟悉当地文化、语言和市场环境,能够更好地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心理,制定出符合当地市场的营销策略。
以字节跳动为例,旗下的 TikTok 在全球市场取得巨大成功,本地化团队功不可没。在进入不同国家和地区市场时,TikTok 组建了当地的运营团队,从产品设计、内容推荐到市场营销,都充分考虑当地的文化特色和用户需求。
在欧洲市场,TikTok 的本地化团队根据,推出了一系列与音乐、舞蹈相关的挑战活动,吸引了大量用户参与,欧洲年轻人对音乐、舞蹈的热爱迅速提升了品牌在当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本地化团队还可以帮助品牌更好地与当地供应商、合作伙伴、媒体等建立良好的关系。在与当地供应商合作时,本地化团队能够更好地沟通和协调,确保原材料的供应和产品的生产符合当地的标准和要求。
在与当地媒体合作时,本地化团队能够了解当地媒体的特点和传播规律,制定出更有效的媒体宣传策略。此外,本地化团队还可以在品牌危机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当出现文化冲突或负面事件时,本地化团队能够迅速做出反应,采取合适的措施进行公关处理,维护品牌的形象和声誉。
跨文化营销传播
跨文化营销传播需要根据不同文化背景,调整营销传播方式,以确保信息能够准确传达并被接受。社交媒体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为品牌提供了与消费者直接沟通的平台。品牌可以根据目标市场的社交媒体使用习惯,选择合适的平台进行营销推广。例如,在欧美市场,Facebook、Instagram、YouTube 等平台非常受欢迎;在东南亚市场,TikTok 的用户群体庞大。品牌可以在这些平台上创建官方账号,发布有针对性的内容,与用户进行互动。
与当地的 KOL(关键意见领袖)合作也是跨文化营销传播的有效方式。KOL 在当地拥有大量的粉丝和影响力,他们的推荐和评价能够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如中国美妆品牌花西子在进入日本市场时,与日本当地的美妆博主合作,通过博主的试用、推荐和分享,并设计了符合日本审美的宣传海报手册,让日本消费者更好地了解花西子的产品特点和品牌文化,提高了品牌在日本市场的知名度和认可度。在与 KOL 合作时,品牌要确保 KOL 的形象和价值观与品牌相符,同时要尊重 KOL 的创作自由,让他们能够自然地融入品牌信息,避免生硬的广告植入。
花西字的日本宣传海报
产品创新与文化融合
将中国文化元素与当地文化需求结合,开发具有特色的产品,是打破文化差异、赢得海外消费者青睐的重要途径。
在产品设计上,可以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中国的传统图案、色彩、工艺等,同时结合当地的审美和功能需求,进行创新设计。例如,中国的丝绸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某丝绸品牌在进入法国市场时,将中国传统的丝绸工艺与法国时尚的设计理念相结合,推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国风情又符合法国时尚潮流的丝绸服装和饰品,受到了法国消费者的喜爱。
除了产品设计,产品的功能和服务也可以根据当地文化需求进行创新。比如,在一些西方国家,人们注重健康和运动,中国的健身器材品牌可以针对这一需求,开发具有智能监测、个性化训练计划等功能的产品,并提供线上健身课程、健康咨询等服务,满足当地消费者对健康生活的追求。
如中东国家很多富豪对越野车非常感兴趣,比亚迪全地形越野高档仰望U8车销售爆火。欧洲发达国家一般将车视为代步工具,且街道狭窄,因此比亚迪紧凑型电车BYD ATTO 3(元PLUS)受到欢迎。
比亚迪的仰望U8 越野车
而海尔的大容量卡萨帝冰箱,则受到欧美发达国家很多民众欢迎,符合当地民众大多数居住在城市郊区、一般一两周购物1次的生活习惯。
在产品创新过程中,要注重文化元素的运用,避免出现文化误解或冲突,确保产品能够被当地消费者接受和认可。
04 总结与展望
在全球化的激烈竞争中,打破文化差异对于中国品牌出海至关重要,它是品牌能否在海外市场扎根、成长的关键因素。从语言到价值观,从审美到消费观念,每一个文化差异点都可能成为品牌出海的阻碍,也可能转化为独特的竞争优势。
通过深入的市场调研、本地化团队建设、跨文化营销传播以及产品创新与文化融合等策略,众多中国品牌已经在海外市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为其他品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未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国品牌出海的步伐将不断加快。尽管前路充满挑战,但只要我们积极应对文化差异,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去了解、尊重和融入当地文化,不断创新和优化自身的策略,就一定能够跨越文化鸿沟,赢得海外消费者的信任和喜爱,在国际市场上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让我们期待更多的中国品牌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书写属于中国品牌的辉煌篇章!
来源:欧赛斯品牌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