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医学视角下的失眠治疗革命——从镇静到睡眠重建的多学科协作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3-27 09:59 1

摘要:睡眠困境与医学使命:每年3月21日的世界睡眠日,不仅是全球健康议题的聚焦点,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现代社会深层的健康危机。作为麻醉医生,我们深刻理解睡眠对人体修复机制的核心作用。随着麻醉医学与睡眠医学的深度交叉,一场以“精准调控”为核心的睡眠治疗革命正在展开。本

作者: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睡眠(麻醉)医学科 李启芳;重庆市黔江中心医院 徐顺祥

睡眠困境与医学使命:每年3月21日的世界睡眠日,不仅是全球健康议题的聚焦点,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现代社会深层的健康危机。作为麻醉医生,我们深刻理解睡眠对人体修复机制的核心作用。随着麻醉医学与睡眠医学的深度交叉,一场以“精准调控”为核心的睡眠治疗革命正在展开。本文从麻醉医学视角出发,结合精神心理学维度,探讨睡眠障碍的诊疗新策略,呼吁构建多学科协作的睡眠健康生态圈。

李启芳 教授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睡眠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注册中医师。2009年8月—2011年8月在美国华盛顿大学留学2年,2014年取得中医执照,中西医融会贯通。2012年获得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资助。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擅长结合当代社会特征,以减停安眠药的理念治疗顽固性失眠。

一、现代社会的睡眠危机

从个体症状到社会症候

世界睡眠协会2023年数据显示,全球约45%人群存在睡眠障碍,中国失眠患者已突破3亿。这一“隐形流行病”的蔓延,折射出了数字文明时代的社会结构性矛盾:根据中国睡眠研究学会的调查显示,近年来中国成年人睡眠障碍发生率高达38.2%,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失眠的发病率逐渐增加,65岁及以上人群大概65%会出现失眠问题。目前很多年轻人、学生也加入到失眠的队伍。特别是新冠后疫情时代我国约有3~4亿人存在失眠,睡眠障碍影响生存质量已成为日益严重的医学和社会问题。2025年两会期间,国家卫健委明确提出县市级医院需要开展睡眠心理门诊,因此,积极开展失眠治疗既是国家的大趋势,也是广大群众的迫切需求。

传统的失眠治疗主要以口服安眠药、抗焦虑抑郁药、中药或针灸为主,对于慢性失眠治疗效果欠佳。安眠药连续口服1个月以上极易出现耐药性、依赖性及成瘾性,即使口服无效也仍旧“欲罢不能”。迫切需要在疗效方面有新的突破。麻醉医师在神经调控方面有先天的技术优势,如果能够守正创新,在继承失眠经典治疗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征,发扬神经调控和意识调控的优势,必将造福广大的失眠患者。

1.生理机制紊乱

昼夜节律失调:智能手机蓝光抑制褪黑素分泌,人工照明环境削弱人体对自然节律的感知。

压力激素失衡:职场高压导致皮质醇水平持续升高,形成“失眠-焦虑”恶性循环。

2.社会环境异化

空间剥夺:城市光污染、噪音及高密度居住环境破坏睡眠物理条件。

经济焦虑:消费主义催生的房贷、信贷压力,使慢性焦虑成为睡眠障碍的催化剂。

3.文化心理断层

物质丰裕与精神空虚的割裂,导致失眠从生理失调演变为后现代社会的精神病理学根本。

二、传统诊疗困境

药物依赖与信任危机

当前失眠患者多就诊于神经内科或精神科,依赖苯二氮䓬类药物(如艾司唑仑)或非苯二氮䓬类药物(如右佐匹克隆)。然而,长期用药导致3大矛盾。

药物耐受性增强:患者需不断加量,陷入“剂量递增-疗效递减”怪圈。

戒断反应加剧:突然停药易引发反跳性失眠,加重生理心理双重依赖。

医患信任崩塌:单纯药物调整无法根治失眠,患者心理问题恶化,治疗依从性降低。

这一困境揭示:睡眠治疗亟需从“症状控制”转向“病因干预”。

三、麻醉医学的革命性突破

四大技术路径重构睡眠

现代麻醉学正从“术中镇静”向“全周期睡眠管理”转型,通过以下技术创新实现睡眠重建。

1.精准监测技术

多模态监测系统:整合BIS脑电双频指数、呼吸力学分析及PSG多导睡眠监测,动态评估睡眠结构。

人工智能预警:通过机器学习分析睡眠呼吸暂停(OSA)风险,实现早期干预。

2.药物干预新策略

右美托咪定:选择性α受体激动剂,诱导近似自然NREM睡眠的脑电模式,避免传统镇静剂的呼吸抑制。

瑞马唑仑:超短效苯二氮䓬类药物,半衰期仅15 min,显著减少日间残留效应。

3.个体化睡眠管理

围术期睡眠保护:术前筛查OSA并优化气道管理,术中采用ERAS(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减少节律干扰。

术后镇痛革新:多模式镇痛方案将觉醒次数降低40%,延长深度睡眠时长。

4.神经调控技术

星状神经阻滞术:通过调节交感-副交感神经平衡,改善顽固性失眠。

经颅磁刺激(TMS):靶向调节背外侧前额叶皮层,恢复睡眠-觉醒节律。

四、麻醉医生积极参与失眠治疗,精神心理维度的整合

打破“失眠-焦虑”闭环

临床数据显示,70%失眠患者伴焦虑抑郁,而90%精神障碍患者存在失眠。麻醉医生需要结合神经心理知识,身心同治。因此,麻醉医生成功开展失眠治疗的需要多种治疗方法的融合。

1.CBT-I的实践中升级优化,神经阻滞及其他神经调控手段的综合

生物反馈强化:利用麻醉深度监测仪量化放松训练效果,可视化提升患者信心。

睡眠效率再认知:通过PSG数据修正患者对“无效卧床时间”的焦虑认知,在CBT-I治疗过程中综合神经阻滞其他神经调控技术,达到疗效和依从性的大幅提高。

2.减停安眠药的心理适配

创伤后失眠:优先选用兼具抗焦虑作用的褪黑素受体激动剂(如阿戈美拉汀)。

围绝经期失眠:联合激素替代治疗与正念减压训练,降低潮热对睡眠的干扰。

在减停安眠药的过程中,采用麻醉的技术和药物,显著减少戒断反应和药物的心理依赖,增加患者信心,因为失眠患者的核心问题是对医生的不信任和对疗效的不满意。

多学科协作的未来图景

理想睡眠治疗需打破学科壁垒,构建“三位一体”协作网络。

技术层:麻醉科提供精准监测与调控技术,精神科负责心理评估与干预。

管理层:建立睡眠健康档案,实现从社区筛查到三级医院诊疗的全周期管理。

社会层:推动企业设立“睡眠友好”工作制度,城市规划预留“静音绿廊”。

麻醉医学的人文使命

在世界睡眠日之际,我们呼吁更多麻醉医生走出手术室,将术中积累的睡眠调控经验转化为临床治疗武器。通过多学科协作,我们不仅能帮助患者“入睡”,更能引导其重建自然的睡眠节律——因为每一次安稳的睡眠,都是对生命最温柔的守护。麻醉医学的终极目标,是让人工干预最终回归到人类与生俱来的睡眠本能。

来源:围术期医学论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