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浪”潮涌,年轻力量与工商联的“双向奔赴”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3 04:57 1

摘要:近几年,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工商联陆陆续续来了好多年轻人,原来的“毛头小伙”“青涩丫头”也让人逐渐感觉成熟沉稳。是单位改变了这群年轻人,还是这帮“小年轻”让工商联焕了新颜?

转自:中华工商时报

近几年,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工商联陆陆续续来了好多年轻人,原来的“毛头小伙”“青涩丫头”也让人逐渐感觉成熟沉稳。是单位改变了这群年轻人,还是这帮“小年轻”让工商联焕了新颜?

乔雨:从失落到“燃爆了”

乔雨刚来那会儿,心理落差大着呢。

国外名校回来的银行精英,参加“优才计划”想干大事,而自己却一头扎进了工商联。看着厚厚企业名单,她银行的专业本事一时不知往哪使,有点蒙。

“小乔,发什么呆?喝茶!”前辈递过热茶。“银行资源是你的武器,咱这儿就是给企业搭桥的。”乔雨眼睛亮了。她把银行的“朋友圈”搬进来:金融沙龙开起来,行长和企业家围桌谈融资;财税培训搞起来,专家教老板算明白账;谁家贷款卡壳,她拉着经理上门“会诊”。

“有事找乔雨”成了圈里暗号。

但乔雨很快明白,光解决“钱”的问题远远不够。企业要活得好,人才、技术、订单、市场,哪一环卡壳都难受。有了金融口的成功经验,她开始在全产业链上发力:招商引资跑起来,几个月就攒下40+在谈项目,总投资30多亿,其中6个过亿大项目落地,内资到账近亿。搭平台拓市场,帮愁订单的外贸厂搭上澳柯玛内销快车;运作中俄商贸出海活动;带企业赴京搞技术联姻、产业链融通。助企版图持续扩大,触角延伸至马来西亚、日本、韩国。

乔雨的到来,像一根精准的“疏导管”,给工商联打通了全链条“产业活水”,成了企业圈里疏通堵点的“百事通”。

王心宇:从“学生气”到“流量女王”

王心宇刚到工商联,那股子未脱的学生气,让她起初像颗运转精密的“螺丝钉”,安排啥就一丝不苟地干好啥。

平静在去年底被打破。科室里一半的人突然被紧急抽调,年度最重头的戏码“市长杯”创新创业大赛这个重要工作落在了她的肩上。深夜的办公室,灯常亮着,电话烫耳朵,小本本上密密麻麻,最愁的是报名冷清。那些充满活力的小微企业主、初创团队,总觉得这种“高大上”的赛事离自己太遥远。

焦头烂额时,王心宇眼珠一转,要不试试架起手机当“主播”?镜头前,她一点儿不怵,举着报名表喊:“大伙儿别怕填错!就当写快递单,把公司最牛、项目最亮地写清楚,评委才好‘签收’!”,带着点紧张的“大白话”和真诚,竟意外“圈粉”。大赛开幕那天,人声鼎沸。路演台上,创业者激情飞扬;台下,风投的目光锐利如鹰。王心宇在后台,手心紧紧攥着那支被焐热的翻页笔,直到指尖发白。当掌声如潮水般涌起,她才敢松开手,长长舒了口气。

王心宇用一部手机和满脑子新点子,愣是把工商联的传统大赛玩出了新花样,引爆了企业参与的“流量潮”。

由一迪:从“宝妈”到“保姆”

在工商联,由一迪身份“混搭”。论年头,她是“老人儿”;论冲劲儿,她跟新人一样爱琢磨;新晋宝妈的身份,更让她把“家”的暖意带进工作。她负责联系65家商会、6000多家会员企业,她整天琢磨:怎么让商会活起来?

她先给商会搭“骨架”,琢磨出一套“西海岸经验”:新商会成立前,先看前景、摸人员底子;成立时,党支部同步建起来;年底考评,既看党建“硬指标”,更考服务“软实力”,干得好资源倾斜,后进的得“补课”。

但由一迪心里透亮,光有骨架不行,得有血肉,更得有温度。在统计会员信息时,通知刚发到群里,问题就砸来:“小由,账号和密码记不住了怎么办?”“身份信息填错了能改不?”这场景,那种面对新事物的无措,像极了她深夜手忙脚乱查育儿攻略的窘迫。她立刻放下文件,拉上同事:“大家稍等,我录个视频!”对着电脑屏幕,她一步步点,一句句讲,语速放慢,像教自家老人用智能手机,几分钟的“手把手”视频在商会群悄悄传开,像一股暖流。

由一迪给人员成分复杂、年龄学历差距大的商会,织进了一层厚厚的、带着人情味儿的“亲情网”。

杨雨墨:从“避风港”到“巡洋舰”

“路见企业不平事,该出手时就出手,原则之内,责无旁贷。”杨雨墨近两年成了“女侠客”。

这“侠气”的觉醒,源于一次特别的党组会。企业家列席讨论“省民营企业百强”申报。一位老板叹气:“信用记录有点小问题,消除需要时间,评优怕没戏了。”会议室沉默,有人嘀咕“政策改不了”。这时,书记沉稳拍板:“咱们能做到的,不遗余力!做不到的,向上争取!写清楚情况说明,问心无愧的事,不要怕担责。”这话像道闪电劈开杨雨墨心头的迷雾。写说明不难,难的是打破“怕担责”的枷锁。但真心为企业,合规合理,有何惧?她豁然开朗,立刻牵头深入企业,字斟句酌起草说明。最终,企业成功入选!这一仗让她顿悟:在规则内为企业据理力争、主动担当,是职责,更是本分。

杨雨墨用一股子较真儿的“侠客”劲儿,硬是把工商联“无权无钱”的短板,磨成了主动出击、为企业砍荆棘的“利剑”。

张永贤:从“犟驴”到“男神”

张永贤在工商联有个外号“犟驴”。刚开始很多人不理解他,觉得他做事一板一眼,就认死理儿,青年的优点是倔,缺点是太倔。但两年多下来,大家改变了印象。

为了解企业所思所盼,当时工商联党组决定每周举办一期政企交流平台“耦合汇”,结果引起了很大争论。每周一期,谁来办?谁能参加?谁来督导会上问题办理?经费谁出?一连串的问号都提出来,

结果在开办的过程中证明了这样一句话:“不敢”是成功的拦路虎;“去干”才是开启成功的钥匙。这项工作固然与很多同事的坚持有关,但与张永贤的“倔”密不可分。

两年来,他守着“耦合汇”,陪着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家坐一块儿,碰撞火花,促成合作。难的不是办一两期,而是风雨无阻,每周常态化举办,到现在已经办了133期。可企业家总是抛出各种各样的“难题”,他一一接招,默默坐角落,笔头“沙沙”响:搞外贸的老板说“运费低不赚钱”;搞纺机的老总抱怨“招工难留人更难”……连“园区道路一下雨就积水”这种小事都不放过。

在下一期开场前,张永贤翻开那本记载着一期期诉求难题的“天书”,逐条查看,办结的打个钩,没办完的画个圈,换个红笔记继续记。张永贤在无数次的诉求碰撞、纷争难解中,一遍遍地“捶打”现实,他依然“犟”,但更懂得在原则的航道里,找到务实的方向。

……

这几个年轻人,是西海岸工商联年轻人的样子,也是无数扎根基层、服务企业的年轻干部的缩影。

工商联改变了他们:让他们从银行精英、职场新人、新晋宝妈,变成了更坚韧、更有同理心、更懂企业冷暖、更能扛事儿的服务者。这片土壤给了他们施展的舞台,也磨砺了他们的担当。

他们改变了工商联:专业的金融“活水”,创新的传播能量,温暖的亲情网络,护航的担当之剑,庄严的承诺闭环。他们用各自的方式,深化服务职能,得到企业的认可和好评。

如今,“耦合汇”成了响当当的品牌,获全国工商联领导点赞;“双考双建一评比”成了商会规范化的好经验;一批批专精特新企业冒尖,数量冲上全市前列;多家商会捧回全国“四好”金字招牌……这些亮眼成绩,就是这群年轻人用汗水和韧劲儿,在工商联这个舞台上,和单位一起写下的“双向奔赴”的答卷。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