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诸葛亮会不会打仗?这好像是句废话,没人会拿这么大历史人物开玩笑吧!可李世民偏偏敢说,他不觉得丞相是个大战略家。过去大家习惯讲诸葛亮是三国最聪明的人,什么事都能料到头。谁知道,唐太宗就直接来了一句:“诸葛亮只会治理国家,不会打仗。”如此直白,有点让人愣神。这个评
诸葛亮会不会打仗?这好像是句废话,没人会拿这么大历史人物开玩笑吧!可李世民偏偏敢说,他不觉得丞相是个大战略家。过去大家习惯讲诸葛亮是三国最聪明的人,什么事都能料到头。谁知道,唐太宗就直接来了一句:“诸葛亮只会治理国家,不会打仗。”如此直白,有点让人愣神。这个评价现在还挂在不少军事爱好者的嘴边。历史上究竟有没有夸大诸葛亮军事水平?往下看,可能得重新想想。
李世民为什么有资格这样说?身为大一统王朝的皇帝,他打过东、西、南、北,灭掉过几十个政权,人才也多,看过不一样的兵法。诸葛亮那个时代,蜀汉地理位置不优,兵员少,他北伐时连后补都难抽出来。有人说这是诸葛亮没本事,可时代不同,资源不同,又该怎么比?
说诸葛亮“擅长治理国家”,这点是真的。他在蜀地推行屯田,稳定民心,经济慢慢恢复,百姓安居。他的法令很严,这在历史书里有记载。蜀汉在诸葛亮死后还能撑几年,很大一部分是他打下的基础。可治国与打仗,不是一个路数。治理要考虑长远,打仗要为眼下效益,计较迅速胜负,有时还要做点冒险选择。诸葛亮一贯稳健,这种处理国家的手法,到战场上可能不够大胆。
李世民看到这一点,觉得丞相保守。北伐五次,未得胜,反而把国力透支了。诸葛亮每次出征前都准备充分,兵力分配谨慎,没有冒险,连总攻都很少。他依赖后勤,每动一下都要确认粮草。这样做没错,不过敌人是司马懿,熟悉防守,不主动作战。蜀军陷入对峙,消耗很大。有人认为,这显示了诸葛亮缺乏破局的勇气。所以李世民评价他是治国能手,非战争高手,用的是现实的军政分野。有没有道理,人各有说法!
但这么想,肯定也不绝对。史书没写过诸葛亮指挥的大败仗,反倒把五次北伐讲得很详细,比如祁山之战、街亭之败,这些都是具体的战例。街亭的失败,其实是马谡违令,不听丞相安排,诸葛亮听到消息大哭,反而显示他点兵用将的清明。诸葛亮常用兵精细,粮草供给上算计得很周全,能把蜀汉掂量着“用小子打大人”。他没犯太多军事错误,只是没得胜利,说他不会打仗,像是只看结果不管过程。
诸葛亮用兵还有高明的地方,比如他非常重视民心。五次北伐,动员百姓、关中战线维持数年,这种韧性本身也是战术。他每次大军进驻,地方不骚动,军事同政务结合。现在讲战争,也看重以战养民、稳定后方,这些手法在他手里都实现了不少。他主要对付的是魏国,司马懿坐镇,双方几乎没有太多奇袭的机会。你能怪诸葛亮不冒险吗?也许换个脾气暴的,反而早就被打了退回来。
说到实用价值,大家能从诸葛亮的治国和用兵里学到什么?有一条很明显:把战争当成国家的一项长远任务,不急功近利。现在企业做战略规划,也是按这逻辑。提供稳定的后备资源,设置弹性应对方案,把风险最小化。诸葛亮用兵如用刀,稳扎稳打,能守能攻。你不喜欢他没有大捷,但他没让蜀汉一败涂地,撑了一个时代。
当然,对比世民的点评,大家说诸葛亮“不会打仗”,也不是一点都没有道理。唐太宗李世民喜欢敢于冒险、主动进击的谋臣,他看重速胜和大兵团作战,评价诸葛亮,带有唐朝的军事价值观。三国和隋唐不是一回事,野战、补给、战略纵深完全不一样。诸葛亮没发动与关中大决战,是因为条件限制。李世民能一战平定四海,是因为唐军资源多。谁优谁劣,怎么比,是有很多盲点存在的。
也有观点说,诸葛亮其实是个顶级的军事家,有不少后世兵法家支持,比如宋代的军事学者。有人统计,《三国志》列了诸葛亮的数十次作战,无一全军覆没,他用“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套路,影响了中国后世兵法。还有一个实际的案例,不少企业在制定年度计划时用诸葛亮兵法,比如分批推进、资源整合、风险把控。战场和官场,有时本来就难分界线,不信你问问管理学专家?
但要说诸葛亮一点短板也没有,显然不是事实。他不舍得冒险,每逢关键时刻老是选择保守方案。有些人甚至说他北伐后期太过固执,导致蜀国国力耗尽。这样的做法是不是值得,现在企业界也常有人争执。有的认为战略要懂得及时止损,有的觉得知难而上有意义。诸葛亮的模式到底适不适合现代战争,和现代企业管理,众说纷纭。
有一点又要说回来,其实李世民的点评很有意思。他不是贬低诸葛亮的全部,而是将治国和用兵做了划分。唐太宗自己懂得急攻,懂得用人抢先,但他也经历过国力衰弱时的无力感。对诸葛亮,他羡慕但不全认同。两人的路不一样,正如说有的企业要快,有的企业要慢,各有法门。
要是再细抠细节,街亭失守、祁山僵局,这些其实有很多历史现场的变数。当时的蜀军都用的是防守阵型,魏军也是迟迟不主动,不难猜落入持久战泥沼。历史书笼统说诸葛亮不懂打仗,或许只是后人根据结局倒着推论。他到底是不是打仗高手,没参加过那个时代的人很难完全准确定性。
不过还有个说法,诸葛亮实际更像中国传统智囊里的“九品中正”,他把治国和用兵看成一体,不太喜欢只看胜负。丞相留下的“出师表”,全篇都是以忠心为主,未必愿意拼命赌一把。李世民的评价,是否准确?历史现场已经过去了,谁敢说一定就明白。
诸葛亮是不是既会治国又会打仗?李世民说分开算,还真没什么毛病。我们今天看到的细节,结果明显,过程却复杂。一体两面,难说谁更靠谱。历史就是这样,不完美也不全错。
到了这里,诸葛亮的形象其实已经超越了某一个评价。李世民的话有道理,但不是全部。无论是治理国家的稳健,还是战争中的谨慎,他都让那个时代变得不一样。结局悬着,细节还不明,看得人总觉得还缺句实话。
来源:1颗訫只为你而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