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交场合“最近忙吗”“我太忙了”的对白寒暄,朋友圈动辄出现“致敬努力的自己”等动态并配发凌晨办公大楼灯火通明的图片,忙得“闲不下来”仿佛成为年轻一代的常态。某新闻媒体进行的一项社会调查显示,77.8%的受访青年感觉自己忙,94.4%的受访青年坦言,快节奏的工作
你身边有“以忙为傲、以闲为耻”的人吗?
社交场合“最近忙吗”“我太忙了”的对白寒暄,朋友圈动辄出现“致敬努力的自己”等动态并配发凌晨办公大楼灯火通明的图片,忙得“闲不下来”仿佛成为年轻一代的常态。某新闻媒体进行的一项社会调查显示,77.8%的受访青年感觉自己忙,94.4%的受访青年坦言,快节奏的工作生活让人难以松弛下来。
今天就来聊聊,这届年轻人为什么“闲不下来”?越忙就越好吗?
一
“闲人是非多,一忙解千愁”“忙碌是治愈一切的良药”“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一直以来,忙碌都被认为是一种积极的生活和工作状态,而轻闲则恰恰相反,“请假羞耻”“休息羞耻”等话题一度冲上热搜,引发广泛关注。那么不禁要问,当代年轻人究竟为何而忙?
有的是“被迫忙碌”,为了生计而奔波。有人曾这样形容都市“打工人”的一天:早上8点被闹钟叫醒,火急火燎地奔向地铁站,沿途便利店随便买个早饭,在9点打卡机红光闪烁前,终于挤进工位,随即开启忙碌的一天,“两眼一睁、干到熄灯,还能呼吸、未来可期”。一些互联网大厂的“打工人”表示,严苛的考核与工作收入挂钩,为了生活,就算内心抗拒,也要佯装“热爱上班”。而一些灵活就业人员迫于生计,也常常忙得停不下来。
有的是“天选打工人”,把忙碌当作成长的“加速剂”。虽然加班文化遭受不少质疑,“强制下班”“反内卷”等话题频频引发好评与期待,但在职场中还有一类人群经常以自愿加班、主动放弃休假的“人设”出现,被网友形象地称为“天选打工人”。在这部分人看来,忙碌不仅意味着上进,而且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在这种观念的驱使下,不少人把忙碌当作一种价值追求,每天演绎现代都市版“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就连休息日也不忘提升自己。
有的是“空闲性焦虑”,一闲下来就会陷入“自我内耗”。对于一些长期处于忙碌高压状态下的“打工人”来说,闲着没事反而使他们感到焦虑不安,不断反思甚至责怪自己“不干正事”。比如,约上好朋友出门嗨了一天,晚上回家却暗自懊悔“这个时间用来学习该多好”;明明已经下班了,却强迫症般不时打开社交软件查看工作任务;无意识地刷了几十分钟娱乐短视频之后,感到深深的茫然和空虚……
图源:“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微信公众号
二
有观点认为,保持忙碌的确是现代人维持良好生活状态和生活品质的“必选项”,但过度忙碌也可能陷入“优绩主义”幻觉,匆匆赶路却鲜有时间停下来思考,越走越迷茫。当“闲不下来”在部分年轻群体中逐步蔓延的时候,就该想想深层原因了。在笔者看来,大概有三个词可以概括。
“竞争之困”。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现代社会,担心落后于他人而被淘汰,是年轻人迫使自己加大学习工作强度的重要动因,“宁可累坏自己,也要卷死别人”。比如,读书时忧心找不到好工作,上课、写作业、考研考证、在各种项目和竞赛中争取加分、参加社团活动、寻找实习机会,每天日程排得满满当当,还没毕业就已经成为“卷王”。步入社会之后,一方面被买房买车、生活成本攀升等压得喘不过气,另一方面还面临着如何在工作中快速脱颖而出、获取优势岗位等竞争压力,只得逼迫自己“比别人努力”,在种种“不确定性”中积累人生和事业的“确定性”。
“社会比较”。有社会心理学家提出“社会比较理论”,认为人们倾向于在与他人比较中评价自己的社会和个人价值,从而建立自尊和自信。人并非生活在真空中,“社会比较”时刻存在,影响着你我的心态。当看到周围的人升职加薪,自己难免也会暗下决心;当看到身边的朋友在社交平台尽情展现“努力的样子真美”,而自己却显得轻闲时,便会产生一种深深的“羞耻感”和“苛责感”。于是,“比谁更拼”成为一种无形的社会压力,“迫使”人们忙碌起来。
“自我实现”。理想、梦想、成功这些词,就像隐藏在人们心中的“鲶鱼”。每一项任务的完成,每一个目标的达成,总会带来令人愉悦的“成就感”,激励人们继续努力、勇往直前。“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划分为五个层次,其中自我实现是人类最高层次的需求。正是这种自我实现的冲动,让许多人渴望通过忙碌的工作,证明自己的能力,从而获得正向反馈。比如,当一个人同时处理多项复杂任务并且应付自如时,他的疲劳感很快就会被成就感取代,转而为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感到骄傲。
图源:视觉中国
三
我们真正需要反对的并不是忙碌本身,而是盲目攀比且无意义的“闲不下来”,甚至“总是在忙、越来越忙”。怎样助力年轻人重拾生活的“松弛感”?笔者有几点想法与大家分享。
保持高质量的“忙碌”。许多“打工人”笃信,只要自己“忙忙忙”,就能叩开成功的大门,却常常忽略了一个事实——忙碌并不必然带来成果,低效的忙碌甚至可能阻碍发展与进步。一方面,长期处于过度忙碌状态是不可持续的,会使人身心俱疲,降低工作效率,加重情绪焦虑。我们所追求的理想状态应该是“做有价值的事情、以自然的速度工作、专注于质量”,那就应该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上,减少对忙碌状态的执着,更多关注“投入产出比”。
另一方面,方向比努力更加重要。避免低质量的“忙碌”,让自己能够静下心来复盘经验教训,思考“工作的深层价值”“接下来该往哪里去”等核心、长远问题,及时调整方向,不断改进提高,才能更好地前行。
允许自己“不如别人成功”。部分年轻人之所以“忙得不可开交”,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很容易受到周遭环境影响。看到别人事业家庭双丰收,便忍不住“逼迫”自己奋力追赶;看到别人考公考编,自己也不甘人后……仿佛只要不符合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标准,就是一个“失败者”。但事实上,真正的强者是能够守住自己“节奏”的人。
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需要我们专注自身,想清楚自己希望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擅长什么、热爱什么、目标是什么。有的人向往悠然自得的生活,那么高压的工作并不适合他。即使有了明确的目标之后,还要耐住性子,稳扎稳打,不因一时陷入低谷而“怀疑人生”。当王阳明被贬谪到贵州蛮荒之地,他的同僚则大都身居要位,但他并不受影响,始终专注自己,创立的“心学”名传千古。
多一些反“内卷”的举措。年轻人“忙得停不下来”,职场“内卷”、“别人不走我不走”的表演式忙碌也是诱因之一,且在职场由来已久。比如,凡工作汇报必做PPT,导致大量时间投入到PPT制作上;动不动开会、写材料、做报表。凡此种种,让年轻人“瞎忙”却得不到收获和成长。对此,社会各界都该积极推动“反内卷”,呼吁良性竞争生态回归,有关部门和用人单位要用心用情关爱年轻人,多给他们搭建平台,给年轻人更多施展才华、崭露头角的机会;多为他们提供有力保障,省去年轻人奋斗打拼的后顾之忧。
在这个节奏不断加速的现代社会,如何让年轻人“闲得下来”,保持一定的“松弛感”,绝非一日之功。哲学家罗素说,如果一个人没有充分的闲暇,便会同生活中许多最好的东西失之交臂。希望我们都能张弛有度,“忙中有闲、闲中有忙”,轻盈而又坚定地迈向未来。
来源:济南时报-新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