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辛纳刚在温网踩着阿尔卡拉斯捧杯,转头就被布勃利克堵在新科大满贯冠军最难迈过去的16强门口。
“再赢一次,算不算爆冷?
”
阿瑟·阿什球场今晚的灯比平时亮得更晃眼。
辛纳刚在温网踩着阿尔卡拉斯捧杯,转头就被布勃利克堵在新科大满贯冠军最难迈过去的16强门口。
有人翻出两年前的哈雷:布勃利克2比1让世界第一提前回家,还顺手拿走了那座500赛冠军。
今晚,故事像按下重播键——只是赌注更大,背景更闹,观众更多,连风都吹得比哈雷那天晚上更凉。
第一盘打完,布勃利克像一辆突然挂到S档的老皮卡,起步就轰油门。
辛纳的底线节奏被他切碎成短平快,球不是走直线的,是拐着弯往边线溜。
现场解说员嗓子喊劈:这哥们儿连球拍角度都带假动作。
布勃利克在红土刚把鲁布廖夫打成筛子,6-1、7-5、6-0,一条毛巾都没用湿。
草地、硬地,到他手里像同一根橡皮筋,想怎么弹就怎么弹。
可辛纳也不是温网回来飘了。
第三轮打沙波瓦洛夫,27号种子被他磨到第三盘直接蹲下去干呕。
那场比赛看台上有人起哄:“冠军才配喝纽约的夜风。
”辛纳回更衣室连水都没喝,先在战术板上画了三条线:一条压着底线,一条贴着发球线,一条留给布勃利克。
教练在旁边补了一句:“别忘了哈雷,别忘了他左手突然抽起来的那记小斜线。
”辛纳点头,把记号笔往桌上一扔,笔盖滚了两圈才停。
镜头回到昨晚。
第二盘,辛纳开始把节奏往回收,像把蹦迪音乐突然切成蓝调。
布勃利克几次想提速,球却撞进更深的底线,弹起来高到胸口。
观众席有人开始掰手指——这俩人,一个刚打完五盘大战,一个刚在温布尔登跑完马拉松式决赛,怎么还有力气对拉18拍?
答案是:布勃利克靠上一轮的托米·保罗练成了铁肺,保罗拖着半条伤腿硬撑五盘,最后一盘布勃利克干脆把对面当移动靶,6-1收工。
辛纳呢?
他练的是如何在逆风时把心跳调到60以下。
第三盘,布勃利克又掏出他的“抽风式发球”——球速195公里,落点却像蒙着眼扔飞镖。
辛纳愣是被逼出两次破发点。
可就在这节骨眼,布勃利克突然开始打月亮球。
对,就是那种小时候在公园被大爷嫌弃的“高飘慢”。
全场哄笑三秒后,辛纳回球出界。
布勃利克耸肩,朝看台做了个“我也没想到”的鬼脸。
那一刻,比赛从技战术变成了心理互掐:你敢不敢陪我玩心跳?
决胜盘,辛纳终于把那条战术板上的线画成了现实。
他不再追求一拍打死,而是每球都把布勃利克往底线外推半步。
布勃利克喘得像刚跑完800米,最后一记正手挂网,球滚回脚边,他拿拍子轻轻戳了两下,像戳一只泄气的气球。
比分定格在6-4、3-6、6-3、6-4。现场DJ放起辛纳的意大利国歌,镜头扫过布勃利克,他冲看台咧嘴一笑,仿佛在说:这次没偷到,下次再来。
散场通道里,有个小孩举着辛纳的签名球,冲他爸喊:“他刚才那个反手穿越线,比漫画还离谱!
”他爸回了句:“离谱的不是球,是那个哈萨克斯坦人敢在卫冕冠军面前耍魔术。
”旁边的工作人员补刀:“魔术师的帽子今晚空了,但道具还在。
”
辛纳的采访只有一句:“我知道他会玩花样,所以我先把自己变成一张白纸,任他画,反正最后我要在上面签名字。
”说完他把话筒递回去,球鞋在地板上蹭出一道新印子,像给纽约的夜加了个逗号。
至于布勃利克?
他拎着球包往球员通道深处走,背影一耸一耸,像在哼歌。
歌没调,但旋律谁都懂——下次见。
来源:欢快跳跃山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