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把握“五个必须”刚性要求 维护好文化安全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1 19:04 3

摘要:●文旅融合是实现文化精神具象化、贴近群众生活化的重要途径,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通人心、滋养文化心灵和活化文化资源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推动文旅融合已成为维护文化安全的新型战略支点

欢迎关注“方志四川”!

高水平统筹发展和安全,自觉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是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建设文旅强省的前置性要求——

把握“五个必须”刚性要求

维护好文化安全

苏茂林 李 军

●文旅融合是实现文化精神具象化、贴近群众生活化的重要途径,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通人心、滋养文化心灵和活化文化资源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推动文旅融合已成为维护文化安全的新型战略支点

●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应坚持正确导向,强化文化安全意识,加强文化内涵挖掘,提升群众文化素养,保护利用文化资源,筑牢文化安全防线,确保文化保护与传承并行不悖

文化安全是国家总体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文旅融合前景广阔,要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真正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聚焦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强调一定要把握好“五个必须”的安全刚性要求——文博旅游必须守住文物安全底线;红色旅游必须坚持正确导向;演艺赛事必须筑牢意识形态防线;生态旅游必须守住生态保护红线;乡村旅游必须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因此,高水平统筹发展和安全,自觉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是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建设文旅强省的前置性要求。

文旅融合肩负维护文化安全的重大责任

文旅融合是实现文化精神具象化、贴近群众生活化的重要途径,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通人心、滋养文化心灵和活化文化资源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推动文旅融合已成为维护文化安全的新型战略支点。

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精神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在具象化的文化实践中得以彰显、在具体化的文旅活动中得到传播。文旅产业不仅是经济活动,更是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通过文旅融合,能实现抽象性、精神性的价值观的具象化、具体化,让人们在生动的文旅体验中潜移默化地形成文化认知图式、完成精神价值的内化。文旅融合如桥梁,不仅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更要“以文育人,以旅铸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旅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让人们在体验中自然接受、自觉践行,构筑文化安全的坚实基柱。

提升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文化安全的根基在人民、在民心。民心同时也包括了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文化品位。如果一个国家、民族的精神家园荒芜,人民沉溺于感官娱乐、低俗文化泥沼,必然将逐渐丧失对高尚精神和理想的追求,损害民族的批判性、创造力和凝聚力。文旅融合不仅是产业融合、经济整合,更是理想与现实的结合、精神和物质的统一。通过多种多样的文旅活动,在领略自然之美、感悟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中丰富人民群众精神世界、提升文化素养、激发创新活力、唤醒文化自觉,让人民群众成为文化安全守护者。

传承发扬优秀文化资源。文化资源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积淀、历史记忆和价值理念的核心载体,是地方发展的深厚文化底蕴、文旅融合的根基所在,优秀文化资源更是中华民族固有文化积淀中的精华。但文化资源常为静态性、历史性遗存,倘若仅停留在静态展示区、封存于“保险柜”,便难以焕发活力,最终难免湮灭于岁月。文旅融合可激发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静态资源活态化,将抽象理念具象化为生动的文旅活动,让历史与现实对话、精神与生活链接,使沉睡的文化资源和遗产焕发新生,成为人们可感可知的文化力量,激发文化自信,为筑牢文化安全提供源头活水。

文旅融合处在防范文化安全风险的前沿

文旅融合作为复杂的文化实践,是历史与现代、感性和理性、保护和利用等多个方面的辩证统一,成为国家文化风险易发区、敏感区以及文化交锋的前沿阵地。

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风险。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意识形态安全是文化安全的核心,也是文旅融合中极易被表象遮蔽而疏忽的重要问题。如有些文旅项目对传统文化、宗教文化、民国时期文化等复杂历史现象缺乏唯物史观深刻剖析,容易模糊历史是非、立场,冲击主流历史叙事和集体记忆,消解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还有一些项目生造伪民俗,损害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根脉,削弱国家文化安全根基。

群众文化认知风险。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旅活动的群众性、生活性特点,倘若偏离正确方向,易使群众陷入文化误区,动摇精神根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如一些项目内容粗鄙、审美低俗,误导群众沉浸于浅表“快乐”,削弱思想深度。再如一些地方生硬移植异地文化误导公众认知,恶搞历史歪曲青少年历史观,崇洋媚外导致文化主体性模糊,民族凝聚力根基受损。

优秀文化资源损坏风险。坚持保护优先一直是文旅融合的原则要求,同时也非常考验文旅工作者的智慧和责任担当。迫于市场压力,一些文旅项目急于求成、过度开发,容易导致珍贵遗产受损、文化价值流失。如一些古镇严重同质化的商业开发,忽略了本土文化价值挖掘;一些历史文化名村盲目拆旧建新,破坏地方特色建筑美学和历史文化生活空间;甚至有地方编造低俗噱头、破坏文化原真性,影响文化自信。

推动文旅融合维护文化安全的重要原则

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应坚持正确导向,强化文化安全意识,加强文化内涵挖掘,提升群众文化素养,保护利用文化资源,筑牢文化安全防线,确保文化保护与传承并行不悖。

坚定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在文化实践中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文化建设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原则、实现什么目标等根本问题,是新时代文旅融合开创新局面的根本遵循。文旅融合要坚定站稳人民立场,以鲜活的文化形式和内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续发展壮大主流价值夯实人民群众精神支柱,壮大主流舆论引领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壮大中华民族主流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确保文化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统一、文化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相辅相成,筑牢国家文化安全根基,助力民族复兴伟业。

坚定以科学世界观方法论为武器。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文旅融合要坚定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理论武器,深刻把握文化的历史性特点,准确剖析复杂历史文化现象,坚持批判吸收和“扬弃”的辩证统一,旗帜鲜明批判传统文化中的消极落后因素,理直气壮弘扬先进文化;深刻洞悉文化发展规律,坚持文化传承与创新、坚守文化主体性与交流互鉴、文化指导思想的一元性和文化表现形式丰富性的辩证统一,确保文旅融合始终彰显先进文化,引领文化发展趋势,避免误导群众认知。

坚定以中国话语和叙事为根基。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事关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局高度提出的重要战略任务。文化的价值具有抽象性、内隐性等特点,需要恰当的话语和叙事予以外化表现。文旅产业本身是一种体验产业、具象产业,发展动力和活力根源于以鲜活生动的话语和叙事,将抽象、深层的文化精神具象化、生活化,更需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的支撑,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准确传递核心价值,构筑时代文化图像,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提升国际文化影响,筑牢文化安全基石。

4.【特稿】四川日报社论:持续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

13.【治蜀兴川】“锦绣”和“安逸”,是四川省域文旅品牌点睛之笔丨锦绣天府·安逸四川 聚焦省委新闻发布会③

14.【治蜀兴川】推进文旅产业全域全业态发展,四川重点抓好这三项工作丨锦绣天府·安逸四川 聚焦省委新闻发布会④

15.【治蜀兴川】用小店经济点亮四川安逸生活的“百城烟火”丨锦绣天府·安逸四川 聚焦省委新闻发布会⑤

16.【治蜀兴川】支持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四川财税金融政策将从四个方面发力丨锦绣天府·安逸四川 聚焦省委新闻发布会⑥

17.【美丽四川】“锦绣天府·安逸四川”,这里有你的诗和远方!

18.【时政】中共四川省委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 征求对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文件的意见建议

19.【治蜀兴川】四川: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20.【时评】喊响擦亮“锦绣天府·安逸四川”品牌——一论深入学习贯彻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精神

21.【美丽四川】锦绣四川到底有多秀?有没有人来夸一下!

22.【时政】施小琳主持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 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 研究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精神举措等工作

23.【时评】推进文旅产业全域全业态发展——二论深入学习贯彻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精神

24.【美丽四川】从“锦绣天府”到“安逸四川”

方志四川部分图片、音视频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图片、音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

来源:方志四川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