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黄山要通地铁直达杭州?"这则突如其来的"好消息"近日在网上疯传,正当黄山市民兴奋不已时,警方一纸通报揭穿了这场精心策划的流量骗局。造谣者王某怎么也没想到,自己随手编造的"地铁梦",竟会招来法律的铁拳。
"黄山要通地铁直达杭州?"这则突如其来的"好消息"近日在网上疯传,正当黄山市民兴奋不已时,警方一纸通报揭穿了这场精心策划的流量骗局。造谣者王某怎么也没想到,自己随手编造的"地铁梦",竟会招来法律的铁拳。
一场自导自演的"地铁闹剧"
8月27日,王某看着家门口的修路工地突发"灵感",用手机拍摄视频配上"屯溪地铁施工中"的字幕发布到网络平台。为增加可信度,他更在评论区信誓旦旦宣称"这条地铁将连接杭州"。短短几天内,这条"重磅消息"引发大量转发讨论,直到警方介入调查,这场闹剧才戛然而止。
记者调查发现,王某的造谣视频运用了当下最典型的"三件套"话术:模糊的施工现场画面、言之凿凿的标题、似是而非的专家口吻。这种操作手法精准踩中了网民对基建利好的期待心理,再加上长三角一体化战略背景,使得谣言披上了合理化的外衣。
流量生意背后的法律红线
在审讯室里,王某坦言造谣动机:"看到别人靠夸张视频涨粉,就想试试。"这种"试试"的心态,恰恰折射出部分自媒体人法律意识的淡薄。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5条规定,散布谣言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可处5-10日拘留并处500元以下罚款。
更为严重的是,若谣言造成重大社会影响,还可能触犯《刑法》第291条,面临刑事处罚。2024年浙江就有一例类似案件,造谣者因虚构"地铁规划"导致周边房价波动,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法律专家指出,网络谣言已形成黑色产业链,部分账号通过制造争议话题获取流量后,再通过带货、广告等方式变现。
清朗网络需要全民共治
这起事件暴露出三大治理难题:平台审核机制对区域性谣言灵敏度不足;部分网民缺乏信息甄别能力;造谣成本与收益严重失衡。黄山网信办工作人员透露,目前正建立谣言数据库,对反复出现的谣言模板进行智能识别。
我们每个人都是网络环境的塑造者。下次看到"爆炸性消息"时,不妨多问一句:消息来源是否权威?有无官方证实?关键数据是否完整?记住,手指在点击转发前停留的三秒钟,可能就是阻断谣言传播的关键防线。
真相永远跑不过谎言,但法治的铁轨终将铺就信息的坦途。当流量狂欢撞上法律红线,留给投机者的只有悔恨的苦果。建设清朗网络空间,不仅需要监管部门的利剑出鞘,更需要每个网民戴上理性的"防护罩"。
来源: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