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抗日战争与中共崛起》以客观严谨的视角,重新梳理了抗日战争那段血火交织的岁月,以深刻笔触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之际,如何从艰难困境中突围,最终走向辉煌的历史进程。正如历史学家巴巴拉·塔奇曼所言:“书籍是文明的载体,而书写历史则是与逝去时光的对话”,这部作品
转自:劳动午报
《抗日战争与中共崛起》以客观严谨的视角,重新梳理了抗日战争那段血火交织的岁月,以深刻笔触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之际,如何从艰难困境中突围,最终走向辉煌的历史进程。正如历史学家巴巴拉·塔奇曼所言:“书籍是文明的载体,而书写历史则是与逝去时光的对话”,这部作品正是与抗战岁月的一场深刻对话。
全书以宏大历史视野搭建框架,八章内容层层递进,串联起完整的历史脉络。从“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机初现,到全面抗战爆发后的山河飘摇;从敌后根据地建立、持久战战略成型,到大生产运动与整风运动开展,直至抗战胜利的曙光降临,每一章都是历史拼图的关键一块。其中,第三章“山河破碎中的星火”尤为动人,详细记述了中国共产党在敌后开辟抗日根据地的艰辛历程——缺衣少食的困境、频繁的敌情袭扰、群众动员的不易,让读者真切感受到“星火”如何在绝境中顽强燃烧。
不同于许多学术著作的艰涩枯燥,该书语言兼具庄重与流畅,文学化表达让历史更具感染力。作者善用比喻与象征,将抽象历史具象化。正如描写抗日军民时写道:“他们如同黄土高原上顽强生长的枣树,根须深扎于岩石缝隙,却结出甘甜果实”。这样的文字没有削弱历史的严肃性,反而让读者更易共情,仿佛能触摸到那段岁月里军民的坚韧与希望。
史料运用的严谨与丰富是该书的另一大亮点。作者不仅引用大量官方档案、文献,为历史叙事奠定宏观框架,还融入亲历者的口述史料、日记与书信,为宏大历史注入微观温度。书中摘录的一位八路军战士的家书令人动容:“母亲大人:儿今在太行山抗日,生活虽苦但心中甜,因为儿知每多打一发子弹,就离家园解放近一步”。这平实的文字,让读者看到宏大抗战叙事下普通战士的家国情怀,也让历史更显真实可感。
这部著作获得了各界一致赞誉。历史学界认为它“填补了抗日战争史研究的若干空白”,政治学者称赞其“深刻揭示了民族战争与政治力量生长的辩证关系”。美国中国问题专家迈克尔·沙勒评价道:“这本书改变了西方对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角色的传统认知,是一部具有范式转换意义的著作”。
书中蕴含的哲思让它超越了普通历史著作的范畴。作者在序言中写道:“历史不是过去事件的简单堆砌,而是现实与过去之间永不停止的对话”,这一历史观贯穿全书,引导读者思考历史与当下的关联。后记中提出的问题同样引人深思:“一个政党如何在民族危亡中实现自身壮大?又如何将这种壮大转化为民族复兴的力量?”
书中诸多佳句凝练了作者对历史的深刻洞察。“抗日战争是一座大熔炉,既熔炼了民族的意志,也锻造了政治的力量”“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崛起,不是因为它掌握了权力的奥秘,而是因为它读懂了人民的心声”——这些语句不仅是对历史的总结,更蕴含着对政党与人民关系的深刻思考。
《抗日战争与中共崛起》的价值,不仅在于它还原了历史真相,更在于它从历史中提炼出智慧,为当下提供启示。书中写道:“抗日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但它留下的历史启示却永远闪烁在民族记忆的天空中”。对于每一个关心中国现代史、思考民族命运的人来说,这本书都值得细细品读。它既是对烽火岁月的回望,也是对未来征程的指引,让我们在苦难与辉煌的辩证中,读懂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不屈的精神力量。
□王志高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