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文化记忆的“摆渡人”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3 00:08 1

摘要:在北京民俗博物馆内,700年的时光仿佛被凝固在这里的古建筑群中,每一通碑刻都藏着城市的记忆,每一处砖瓦都凝结着营造的智慧。作为博物馆社会教育科负责人,贾娟和同事们用日复一日的坚守履行着对文化遗产的承诺。对贾娟而言,这份工作不止是守护,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摆渡”

转自:劳动午报

在北京民俗博物馆内,700年的时光仿佛被凝固在这里的古建筑群中,每一通碑刻都藏着城市的记忆,每一处砖瓦都凝结着营造的智慧。作为博物馆社会教育科负责人,贾娟和同事们用日复一日的坚守履行着对文化遗产的承诺。对贾娟而言,这份工作不止是守护,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摆渡”——让古老的文化挣脱时间的束缚,真正走进人们的生活。今年,贾娟被授予北京市先进工作者称号。

700年古建的呼唤

让文物与百姓生活连接

在东岳庙的晨光中,110余通石碑静静矗立,它们是700年城市变迁的记录者。然而,对于十几年前刚到这里工作的贾娟,感受到的却是沉重。

贾娟回忆说,那时的展厅里,导游的讲解词机械地飘在空气中:“这是元代建筑。”“那是重要文物。”……游客们跟着匆匆走过,眼神里多是迷茫。最让贾娟难忘的是一个孩子的提问。那天,一个小男孩指着石碑好奇地问妈妈:“这些石头是干什么用的?为什么放在这?”妈妈支吾着没能回答,孩子很快失去了兴趣,拉着妈妈的手嚷着要去休息,要看动画片。

这一幕像一颗石子投进贾娟心里。她开始反复追问:“如果古建里的碑文只是石头上的冷漠文字,藏品只是玻璃柜里的冰冷盒子,传统节日只是日历上的符号,那日夜守护的意义究竟在哪里?”

“我们守护的不只是文物,更是文化与百姓生活的连接。”贾娟和同事们渐渐明白,“仅仅‘守护’文物远远不够,我们更要‘唤醒’文物。”于是,一场充满挑战的创新实践悄然展开。她想让碑林里的每一通石碑,不仅记载历史,更能讲述古建营造的智慧与变迁;想让屋檐上的脊兽,化身孩子们故事里的主角,在童话世界里活灵活现。

“这些700年的文物当然重要,但更深层的价值,是它们能为今天的生活做些什么。”贾娟说,让700岁的历史在当下发声,让传统文化真正深入人心,成了她和团队拼搏的方向。

让文化“活”起来

扎根实践进行创新探索

“传统文化传播绝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双向奔赴。”这是贾娟在多年实践中最深刻的领悟。如何让文化“活”起来?她和团队用创新实践找到了答案。

从“灌输”到“对话”的华丽转身,始于10年前的一个中秋节。当时,团队精心准备了一场为孩子们普及中秋文化的讲座,但现场的情景却让贾娟沮丧。孩子们在座位上如坐针毡,有的悄悄问家长“还要多久结束”。这次经历让团队愈发笃定:传播的核心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情感的连接。

后来的中秋节,博物馆变了模样。拜月场景被精心布置起来,兔爷山憨态可掬,桂花树暗香浮动。孩子们不再是被动的听众,而是亲手制作月饼,在动手体验中听故事、学文化。“你看这月饼的花纹,藏着古人对团圆的祝福。”贾娟和同事蹲在孩子们中间,用对话代替说教。孩子们的眼睛亮了,脸上的笑容里满是好奇,曾经枯燥的文化知识,变成了触手可及的快乐。

这样的“对话式传播”渐渐成了常态。在博物馆的活动现场,能看到年迈的观众拿起放大镜,仔细比对古法造纸的纹路,嘴里念叨着“原来古人是这么造纸的”;一群年轻人围着碑文热烈讨论,“你看这雕刻,能看出当时的营造技术多厉害。”在这里,文化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符号,而是流动在人们指尖与话语间的生命力。

“文化传承的成败,往往由细节决定。”这句话被贾娟刻在心里。去年端午节前,为了找到《荆楚岁时记》中记载的菖蒲,团队翻遍了十几本古籍,跑遍了北京郊区,最终在昌平找到了符合史料记载的正品。当观众看着这株青绿的植物惊叹:“这就是古书里的‘水剑’啊!”为了让观众见到最新鲜、品相最好的艾草,贾娟早起赶早市,转遍花卉市场,甚至跑到郊区的农货大集。活动现场,一位观众接过艾草时眼眶湿润了:“小时候奶奶家每年都挂艾草,我有20多年没见过新鲜的艾草了。”“手中的艾草早已超越了植物本身,成了打开记忆的钥匙,连接着几代人的情感纽带。”贾娟说。

“博物馆的一砖一瓦是古老的,但它也应该充满活力。”去年,贾娟尝试用现代技术为东岳庙的碑林注入新生命。观众用手机扫描石碑,沉睡的文字就会“跃”然眼前,化作一段段生动的历史片段,700年的故事就这样娓娓道来。

如今的东岳庙,成了年轻人的“文化打卡地”。常有汉服爱好者提着裙摆,在庑殿顶下数脊兽,踮着脚尖辨别它们的种类。阳光穿过700年的檐角,照在年轻人专注的脸庞上,古老的脊兽纹样成了他们服饰设计的灵感,碑文中的故事成了他们创作的素材。古建不再是静止的展品,而是活态的课堂。

薪火照前路

文化传承中的温暖回响

“文化自信的种子,往往萌发于那些看似微小的瞬间。”贾娟常常在活动中感受到这样的瞬间。

有一次,一位家长笑着告诉她:“孩子每个节日活动都来参加,今天出了地铁站就搓着小手说‘我已经迫不及待了!’”看着孩子眼里的期待,贾娟说,自己仿佛看到文化的基因正在稚嫩的心灵里生根发芽。

这样的温暖场景越来越多。孩子们在制作传统手工艺品时专注的神情、年轻人穿着汉服在古建中拍照时的自豪、老人们在体验传统习俗时回忆往事的微笑……这些细碎的光亮,正在汇成星河。

“我希望有一天,更多的年轻人会骄傲地说:‘我最爱的歌单是中国风,我最爱的打卡点是博物馆,我最爱的取景地是古建筑。’”贾娟说,这是她和团队最朴素的愿望。

在东岳庙的晨光与暮色中,贾娟和同事们依然坚守着。“做时光中的‘拾光者’,做文化记忆的‘摆渡人’。”这是贾娟对自己工作的定义。在她看来,文化真正的生命力,永远在下一个时代的人心里,在每一个人对文化的热爱与自信中。而她和团队的坚守与创新,就是要用今天的努力,点亮文化沉淀,让传统文化的星光,照亮更远的前路。

□本报记者 刘欣欣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