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凤刚:破智能化两大谬论,以融合发展迎“换挡时刻”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2 17:54 1

摘要:提到汽车智能化,许多人第一时间想到应是造车新势力,或者自主品牌,但在近日由《汽车观察》和成都国际车展组委会联合主办的2025汽车先锋思享荟上,时任一汽奥迪销售有限责任公司执行副总经理李凤刚表示:“在燃油车智能化方面,四环奥迪也是开创者。”

提到汽车智能化,许多人第一时间想到应是造车新势力,或者自主品牌,但在近日由《汽车观察》和成都国际车展组委会联合主办的2025汽车先锋思享荟上,时任一汽奥迪销售有限责任公司执行副总经理李凤刚表示:“在燃油车智能化方面,四环奥迪也是开创者。”

“一汽奥迪在中国市场创造了多个‘从零到一’的里程碑,37年前在其他人还不看好中国的时候率先本地化生产,率先为中国用户做产品的适应性开发。如今,奥迪也率先拥抱中国科技力量,成为首个搭载高阶组合驾驶辅助的国际豪华品牌。”李凤刚站在行业发展高度,与在场嘉宾分享了豪华品牌智能化转型的“奥迪路径”。

破除两大误区,燃油车智能化势在必行

长期以来,行业内都存在一种固化认知:智能化是新能源汽车的专属标签,燃油车难以在智能领域深入布局。由此,“燃油车堪比诺基亚”“三年内淘汰燃油车”“燃油车只剩‘汽油味’优势”等声音层出不穷,似乎燃油车与智能化之间隔着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

李凤刚在思享荟上为燃油车“喊冤”,并逐一拆解了背后的认知误区。

有一种观点认为,智能化功能耗电量大,只有新能源汽车的大电池才能满足供电需求,而燃油车的小电池“力不从心”。对此,李凤刚给出了明确的技术解读:“其实一套组合辅助驾驶系统的用电量并不大,也就是1kW左右,而空调系统的压缩机功率一般都在2kW左右,燃油车也有空调,也能带得动。”他进一步补充,燃油车的小电池核心功能是为发动机打火储备能源,一旦发动机启动,整车用电便主要依靠发动机驱动发电机供应,“电力供应是完全没问题的”,电量绝非燃油车智能化的阻碍。

另一种观点则聚焦于控制精度,认为驾驶辅助系统对控制精度要求极高,而发动机的控制精度远不及电动机,因此燃油车无法搭载组合辅助驾驶。“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但也不绝对。”李凤刚客观分析道,汽车驾驶的核心操作无非是加速、减速、转弯,而对应的发动机、制动系统、转向系统早已实现电控,“线控制动、线控转向早就在燃油车上应用起来了”。即便发动机在加速工况下的控制精度略逊于电动机,也并非无法突破的瓶颈,“开车不是开精密机床,控制精度够用就好”。

“其实,真正制约燃油车智能化的最大因素是电子电器架构。”李凤刚解释道,智能化依赖大量数据的采集、处理、交互与通讯,而传统燃油车普遍采用的分布式电子电气架构,数据传输与交互速度不足,难以接入高算力集中计算控制器,无法实现对整车的统一控制,自然无法满足组合辅助驾驶系统、实时人机交互、OTA等智能功能的需求。

李凤刚以奥迪举例道,为彻底解决电子电器架构这一核心问题,奥迪针对PPE豪华纯电平台与PPC豪华燃油智能平台,研发了全新的E³1.2电子电气架构。该架构通过五个可高效协同的高性能计算中心HCP(HighlyComputingPlatform),实现对整车所有功能的统一控制。“HCP1-5分别对应底盘域、驾驶辅助域、座舱娱乐域、车身域及联网与网关,通过集中整合优化了原本分散的零件控制,让整车分散的机械零件变成‘会思考的整体’。”李凤刚介绍。

坚守安全第一性,造车没有捷径可言

“智能电动车就是一个大号的智能手机加四个轮子”——这一说法在行业内曾一度流行。但造车真的这么简单吗?在有了智能手机、pad、个人电脑之后,大众对汽车智能化的真正需求到底是什么?

面对这些问题,李凤刚给出了坚定的答案:“我认为汽车的第一性永远是安全、舒适、好开、可靠的交通工具。智能化很好很重要,但牺牲了车的第一性的智能化,不是客户需要的智能化。”他拿汽车与手机的区别打了个比方:“手机不涉及安全,手机与智能化集成时,打电话的重要度低于智能化,第一性已让位于智能化。但汽车不行,安全永远是底线。”

李凤刚认为,汽车的第一性永远是安全、舒适、好开、可靠的交通工具。

在李凤刚眼中,造车是一条需要长期坚守的百年赛道,没有捷径可言,奥迪的百年发展历程,也始终围绕汽车第一性而展开:“116年来,奥迪始终坚守初心,看重长期主义,不说大话、不过度营销,专注造安全、舒适、好开、可靠的车。”

客观看待行业格局,李凤刚认为传统造车企业与科技公司新势力各有优劣:“对于用户来说,传统车厂熟悉汽车的规律、有上百年的成熟经验,经历足够多,因此对合规守法更加敬畏,造出的车更安全、可靠,但劣势是思维固化、创新不足;而科技公司充满创意和变革的动力,用户意识更强,造出的车充满乐趣和卖点,但在安全、可靠上缺乏敬畏。”

回顾行业发展历程,传统车企与科技公司新势力曾长期独立发展、互相竞争。但如今,李凤刚判断,智能汽车已进入“换挡时刻”:“第一步解决了‘有’的问题,下一步要解决‘优’的问题。客户需要兼顾传统车企的百年造车底蕴硬科技、又兼有科技公司的智能化软科技的车,这也标志着行业进入了百年专家造车和科技公司新势力造车‘融合发展的3.0时代’。”

一汽奥迪正是“融合发展”的积极践行者。李凤刚介绍,一汽奥迪选择与国内驾驶辅助技术领先的华为合作,深度定制华为乾崑智驾®技术,并且由CARIAD中国的工程师深度参与,在全球既有的组合驾驶辅助系统方案之外,为中国用户提供了更加智能的版本,这在奥迪品牌内部也是一次极具历史意义的尝试。

值得注意的是,一汽奥迪与华为的合作并非简单的技术嫁接,而是基于各自核心优势的深度融合,彼此间有着清晰明确的分工:“在辅助驾驶技术的整个感知、决策、执行三个层面,由华为来负责感知和决策,奥迪负责最后的执行落地,各自做自己擅长的部分,而不是整个系统完全交给华为。”

从破解燃油车智能化的认知误区,到坚守汽车安全第一性的本质,再到以融合发展拥抱行业“换挡时刻”,一汽奥迪正以百年品牌的积淀与开放创新的姿态,为豪华汽车智能化转型探索出一条兼具技术深度与用户温度的新路径。

写在最后

发稿前夜,最新消息传来:根据工作需要,经中国一汽研究决定,自9月1日起,李凤刚调任一汽富华生态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公告对李凤刚任职一汽奥迪期间的成果表示认可,评价其积极践行“油电共进”战略,坚持“以用户为中心”,在服务提升和销售模式上持续创新变革,提升用户信任与渠道效率。

在2025汽车先锋思享荟上的演讲成为了李凤刚在奥迪任上的最后一次公开发言,其关于燃油车智能化转型的深度思考,为行业提供了宝贵参考。

来源:汽车观察AO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