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一年,河西节度使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到边疆查访军情。长期生活在繁华都市的王维,亲身感受到了艰苦的军中生活和奇异的边疆风光,遂创作了包括《陇头吟》在内的许多优秀边塞诗。
01
陇头吟
唐•王维
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
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
身经大小百余战,麾下偏裨万户侯。
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落尽海西头。
《陇头吟》是王维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创作的一首边塞诗。
这一年,河西节度使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到边疆查访军情。长期生活在繁华都市的王维,亲身感受到了艰苦的军中生活和奇异的边疆风光,遂创作了包括《陇头吟》在内的许多优秀边塞诗。
当时,唐朝虽处于开元盛世的后期,但政治已逐渐腐败,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王维通过此诗,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表达了对像关西老将这样的失意者的深切同情,同时也流露出对朝廷赏罚不公的不满以及对国家前途的关切。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唐代著名诗人、画家,有“诗佛”之称,与孟浩然并称“王孟”,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其诗画兼长,苏轼曾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02
《雁门胡人歌》
崔颢
高山代郡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
解放胡鹰逐塞鸟,能将代马猎秋田。
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
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
这才是盛唐气象的边塞诗,不外许学夷评价《雁门胡人》实当为唐人七言律第一。
诗意浅析:
代郡高山与东北边境的燕地相连,雁门关生活胡人在附近安家守边。
秋日里放鹰追赶塞上塞下的飞鸟,跨着北方的骏马在秋草正肥的野田里射猎。
秋日寒气先至,霜威即将入塞,山头处处都有点燃野火的取暖的光亮。蒙蒙凄雨打湿远处的孤峰,晕成水墨画中松烟。
听说辽西近来没有战事发生,只要有空就到酒馆里,喝他个一醉方休。
03
送人之军
贺知章
常经绝脉塞,复见断肠流。
送子成今别,令人起昔愁。
陇云晴半雨,边草夏先秋。
万里长城寄,无贻汉国忧。
《送人之军》是首送别诗,也是一首边塞诗,全诗以时空传情,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全的关心和戍边之人的期望。
首联写边塞险要。“绝脉塞”指长城险塞,“断肠流”指陇头流水,分别以“绝脉”和“断肠”称之,使人感受到边塞的险要、荒凉、凄苦。首联颔联写送别。“常经”应“昔愁”,“复见”应“今别”,两相对照呼应,不仅加深了眼前的送别之愁,也可以看出当时战争的频繁。全诗以时空传情。今昔相映,“复见”了“常经”,使“今别”再添“昔愁”;塞内塞外对比,塞内尚夏而塞外就已经有了秋意。无不言愁。
尾联是勉励之辞,诗人寄望戍边的男儿应像万里长城一样抵御外敌入侵,保家卫国,让大唐不再有后顾之忧。“万里长城”既是写景,又是用典,妙在虚实之间。“万里长城”除写眼前景外,又暗用了檀道济的典故,在这里以长城比喻军队,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安全的关切和对之军戍边之人的期望。
诗写送人之陇西临洮戍边,并寄以厚望。“常经”应“昔愁”,“复见”应“今别”,是知所送之人乃两度赴长城西段戍防也。颈联之写边塞景物节候,是昔日所经见,亦是今日将经见。言外无限辛苦凄恻,然结联犹致以勉励之辞,寄望于国之长城。“万里长城”,是景,亦典,妙在虚实之间。
全诗语言清新,写景独到,寄情自然,朴实无华,不事雕琢,是一首有特色的赠诗。
04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首诗以辽阔的边塞风光为背景,首两句勾勒出黄河奔腾、远山巍峨,一座孤城矗立其间的壮阔画面,尽显边塞的苍凉与孤绝。后两句借羌笛吹奏的《折杨柳》曲调,巧妙抒发情感——古人折柳送别,羌笛的哀怨似在诉说思乡之情,但诗人以“春风不度玉门关”点出,并非杨柳无情,而是连春风都难以抵达这遥远的边塞,暗含对戍边生活的同情与对边塞环境的感慨。
全诗意境雄浑,语言凝练,将自然景象与人文情感交融,既展现了边塞的壮美,又传递出深沉的无奈,成为流传千古的经典。
05
《渔家傲·秋思》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向衡阳飞去的雁群,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黄昏时分,号角吹起,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啸声、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起来。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城门紧闭着。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都难以入睡,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都被霜雪染白了头发,只好默默地流泪。
06
和张仆射塞下曲
唐•卢纶
其二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其三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这组诗描绘了边塞军旅生活的场景,展现了边关将士的英勇善战和豪情壮志。第二首通过描写将军夜猎误射石头的故事,表现了将军的勇武;第三首则刻画了雪夜追击敌人的紧张画面,凸显了战斗的艰苦和将士们的果敢。
07
送人东游
温庭筠〔唐代〕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
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
何当重相见,樽酒慰离颜。
译文
荒弃的营垒上黄叶纷纷飘落,你心怀浩气、远志告别了古塞险关。汉阳渡水急风高,郢门山朝阳之下景象万千。江东亲友有几人正望眼欲穿,等候着你的孤舟从天涯回还。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再次相见,举杯畅饮以抚慰离人的愁颜。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送别诗,所送何人不详(或为鱼玄机,鱼有《送别》相和)。看诗中地名都在今湖北省,可知这是温庭筠唐宣宗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贬隋县尉之后、唐懿宗咸通三年(公元862年)离江陵东下之前(应为咸通二年秋)的作品,很可能作于江陵,诗人时年五十左右。
简析
《送人东游》是一首五言律诗,此诗写送别,由于离人意气昂扬,就使得黄叶飘零、天涯孤棹等景色显得悲凉而不低沉,虽在秋季送别,却无悲秋的凄楚,而是慷慨动人,透露出诗人依依惜别的情怀。全诗意境雄浑壮阔,慷慨悲凉,有秋景而无伤秋之情,与人别而不纵悲情。
08
《紫骝马》
唐代 卢照邻
骝马照金鞍,转战入皋兰。
塞门风稍急,长城水正寒。
雪暗鸣珂重,山长喷玉难。
不辞横绝漠,流血几时干。
这首《紫骝马》堪称卢照邻边塞诗的杰作。开篇便以"骝马照金鞍"这一雄壮的意象抓住读者的眼球。骝马本就是上等的战马,配以金光闪闪的马鞍,这种视觉冲击力极强的画面立即营造出一种威武雄壮的氛围。
"转战入皋兰"一句颇有深意。"转战"二字体现了战争的激烈和持续,而"皋兰"这个地名则暗示了战场的险峻和遥远。这不仅仅是地理位置的描述,更是心理距离的体现。
接下来两句"塞门风稍急,长城水正寒",诗人巧妙地运用了环境描写来烘托气氛。边塞的风、长城的水,这些看似平常的自然景观,在特定的语境下却充满了肃杀之气。"稍急"和"正寒"这两个词汇的使用,精确地传达了边塞环境的严酷。
"雪暗鸣珂重,山长喷玉难"这两句最见诗人的功力。"雪暗"不仅指天色昏暗,更暗示了环境的恶劣;"鸣珂重"则通过听觉描写,让我们仿佛听到了马蹄在雪地中艰难行进的声音。"山长喷玉难"中的"喷玉"是对马匹奔跑时口鼻喷气的生动比喻,"难"字则强调了前进的艰辛。
最后两句"不辞横绝漠,流血几时干"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不辞"体现了一种无怨无悔的态度,"横绝漠"则展现了超越困难的决心。"流血几时干"这个反问句,既表达了对牺牲的无惧,也透露出对战争残酷的深刻认识。
这首诗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对战马的赞美,更是对军人精神的讴歌。通过对紫骝马的描写,诗人实际上是在塑造一个英勇无畏的军人形象。
来源:静墨守心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