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宋朝的边塞诗不如唐朝?凉州词:被时代封存的大唐印象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5-23 17:05 2

摘要:王之涣能写“羌笛何须怨杨柳”,是因为他体验过边塞生活。高适、岑参、王昌龄,要么当过兵,要么出过塞,所以字里行间都是实实在在的风沙和热血。

#为什么宋朝的边塞诗远不如唐朝?#

平台推荐的话题,现成题材,信手拈来分享几个观点。

王之涣能写“羌笛何须怨杨柳”,是因为他体验过边塞生活。高适、岑参、王昌龄,要么当过兵,要么出过塞,所以字里行间都是实实在在的风沙和热血。

没有相当的见识,就不会有相应的气度;不曾见过大漠黄沙,就无法体会雄浑壮丽。

而宋朝的书生,只会坐在书斋里春恨秋悲,他们甚至连长城都没到过,妄谈什么边塞?所以,他们的边塞诗,要么靠抄袭,要么靠脑补。

范仲淹在延安城头憋出一句"塞下秋来风景异",读起来还是娘们唧唧的,无关血性;李煜介于唐宋过渡期间,有佳作传世。但"塞雁高飞人未还"的句子,显然充满了惆怅,全然没有唐时的气势和力量。

没有闻过血腥气的笔杆子,自然写不出刀枪剑戟的霸气。

唐人写边塞,提着刀,蘸着血。王昌龄喊“不教胡马度阴山”时,唐军正把突厥往贝加尔湖赶。岑参写“轮台九月风夜吼”的时候,安西军正在中亚开疆拓土。边塞对他们而言,是建功立业的战场。他们的字里行间,透着你死我活的狠劲,激荡着征服者的自信。

但是到了宋朝,画风突变。“马瘦毛长”的年代,让文人写边塞诗,英雄豪气变成了焦虑。

陈与义的“庙堂无策可平戎,坐使甘泉照夕烽”,分明就是会议讨论怎么割地赔款。

苏轼摆出“西北望射天狼”的架势,转头就自嘲“老夫聊发少年狂”。

豪放如辛弃疾,也要在 "醉里挑灯看剑" 后,发出 "可怜白发生" 的叹息。

岳飞一声怒吼:"靖康耻,犹未雪",秦桧的十二道金牌已到帐外。

范仲淹写下"浊酒一杯家万里",意思再明白不过了:我想回家。

边塞诗的基因已经弱化或变异。

诗风的变化,对应着国运兴衰。不是宋人写不出好的边塞诗,而是那个孕育雄浑诗篇的时代已经远去。

唐人写“大漠孤烟直”,用的是胡商带回的狼毫;宋人写“山外青山楼外楼”,用的是江南宣纸。文化重心南移,改变了审美。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后,武将地位一落千丈,文人不再兼具武士身份。诗歌从 "言志" 变为 "说理",边塞诗的豪迈便让位于婉约。

当整个国家都蜷缩在临安喝龙井的时候,凉州在哪里?玉门关长什么样?他们早忘了。边塞诗的土壤,在江南的湿气中发霉。

《凉州词》能成绝唱,是因为它诞生在国土扩张期,盛唐边塞的磅礴气象一览无余:丝绸之路车水马龙,葡萄美酒源源不断。"战士军前半死生"的背后,是游牧民族的骁勇,亲历过刀光剑影,写出来的诗自有血腥味。

轮到宋人,玉门关的春风吹不到江南,这个民族最生猛的灵魂,已经被阉割掉了。

大宋的边塞不是向外扩张的跳板,而是流血的伤口。宋朝的 "孤城" 是防御工事,而且常常守不住。他们靠送钱换取和平。

辛弃疾在北固亭遥望长江,连怀旧都带着无力感。陆游也只能在梦里 "铁马冰河",自然空洞。

王之涣笔下的万仞孤城,在唐朝是向外的起点,在宋朝成了回望的终点。

唐诗如酒,宋词似茶。前者是英雄梦,后者是家国愁。

边塞诗的兴衰,不是文学风格的选择,而是两个时代精神的镜像 。一个向外开拓的时代,才可能会在荒原写下壮丽的诗行;当脚步开始退缩,笔尖的光芒终将黯淡。

所以,我们至今仍在唐诗中寻找边塞的壮阔,却只能在宋词里品味岁月的苍凉。

来源:醉美的诗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