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的土制地雷给侵华日军造成多大伤害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23 17:26 2

摘要:前行中,遇到山上的落石。落石滚下来,正好砸到越军布设的雷区,引起一枚地雷爆炸。侦察班战士三人被炸伤,其中受伤最严重的一位战士叫孙春荣,他来自鱼米之乡的宜兴。双眼当场被炸伤。送后方医院救治时,左眼球被摘除,右眼球也严重受伤,不久双目失明。为此,他被评为二等功臣和

海阳市地雷战纪念馆

文/周斌

拜访被地雷炸伤的二等功臣

1986年9月17日的夜晚,驻守在云南麻栗坡边境线上的解放军侦察班战士,正在执行侦察任务。

前行中,遇到山上的落石。落石滚下来,正好砸到越军布设的雷区,引起一枚地雷爆炸。侦察班战士三人被炸伤,其中受伤最严重的一位战士叫孙春荣,他来自鱼米之乡的宜兴。双眼当场被炸伤。送后方医院救治时,左眼球被摘除,右眼球也严重受伤,不久双目失明。为此,他被评为二等功臣和一级伤残军人。在陕西部队医院治疗期间,遇到了当地一位叫少丽的女孩,两人萌生爱意,终成眷属,并育一子。他自己也是自强不息的典范,婚后到武汉学习推拿技术,回到家乡宜兴市湖㳇镇上开设了一家叫青松的按摩店,为街坊邻居服务。虽然政府部队给他终身养老的费用,但是他依旧觉得需要依靠自己的劳动来充实自己的生活。

据资料分析,当时越军在山区采用的可能是苏制小型反步兵地雷,塑料外壳,很难探测到,每枚地雷装药量不超过100克,但是破片速度极快,很容易造成裸露外部身体的伤害。

他的故事被广泛传播,其中一位叫乐心的在地作家写的《春荣与少丽》读来最令人感动。

五月份,我在山东沿海自驾时,特意去位于海阳市下辖的赵瞳村,这里曾经在抗战时期发生过让日军闻风丧胆的地雷战。

从赵瞳回来,我就驱车赶去山清水秀的宜兴湖㳇镇,在镇上的一条小巷子找到了孙春荣的按摩店,和这位战斗英雄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的交流。孙春荣虽然已经做了爷爷,政府每月给他的抚恤金也有五位数了,儿子也很优秀,在当地一家科技企业就职,夫人少丽也早早退休了。他们完全是衣食无忧了,但是每天少丽还是雷打不动早中晚三次搀扶春荣到店里,有生意就做做,没有就听听视频节目。

与二等功臣一级伤残军人孙春荣合影

我询问他,当时越军布雷很多,侦察兵为什么没有防雷装备?他说装备是有的,是一个防雷炸面罩,但是当时的设计和工艺非常粗糙,如果戴上后影响视觉和呼吸,对于侦察是极其不方便的,所以,虽然配发了装备,但是大家基本不用。

在三个炸伤的战士中,他伤势最严重。幸运的是三位英雄没有一个威胁到生命,如今这些战友在家乡颐养天年。他们也在特定时期参加聚会。

实地走访地雷战发生地

我一直想去麻栗坡走访一下,去年十月自驾广西边境,因为行程临时调整就只是去了一趟广西龙硕边境口岸。这次到了海阳,就打算一定要去走访一下当年地雷战发生地。数年前,我曾自驾去了一趟河北保定的地道战发生地。当地已经将地道战变成了场景化文旅项目了。

海阳市在市区建有一座地雷战纪念馆,但是真正发生地是在赵瞳。“瞳”字在当地路牌上可以常见,就是“村”的意思。中国地缘辽阔文化不同,村的叫法也不同,在宜兴太湖边,村都叫“渎”。

走进赵瞳村,与河北的地雷战景区不同,这里丝毫没有一点景区开发的样子。村里最高处的信号山上,庄严肃穆地竖立这一块由迟浩田将军题写碑名的地雷战纪念碑。碑后建有一座纪念亭,纪念亭边上竖立者不少当年为抗战牺牲的民兵墓。

据资料记载:海阳的赵疃村是当年海阳地雷战的主要战场。1943 年,海阳推广了平度大泽山区民兵创造的地雷战战法,地雷战在海阳全面开花,从靠近敌人据点的小纪、行村、大山等地扩展到全县。海阳民兵创造了 10 多种地雷和 30 多种埋雷方法,从铁雷、石雷、拉雷、缮雷发展到飞行雷、马尾雷、防潮雷等,还发展出了村内的地雷宴等战术。从 1943 年到 1945 年,海阳县的地雷战共炸死炸伤敌人 1025 人,涌现出赵疃、文山后、小滩 3 个胶东特级模范爆炸村和于化虎、赵守福、孙玉敏 3 名全国民兵英雄及 11 名 “民兵爆炸大王”。

这段历史后来拍摄成教育片《地雷战》,和《地道战》一样当年是家喻户晓的电影。即便今天,电影频道还时不时地播放这些黑白老电影。

赵瞳村,村中心有一座小山丘,当地人管它叫信号山。村里的不少老房子都是用石块堆砌的建筑,很坚固,看上去至少五十年以上历史。虽然,如今村上绝大部分都是老人在居住,但是村子的环境卫生还是搞的相当干净的。

一位村民操着当地话告诉我说,我们汽车进村的路,当年就是民兵埋设地雷的地方。当地的土质比较松散,比较容易挖土和掩埋。

赵瞳地雷战给日军精神上重大打击

赵瞳村地雷战纪念碑

从资料记载,当年当地民兵自制的地雷,由于缺乏先进的材料,基本就是土制炸药,外壳以当地的石块雕刻而成,引爆后靠石块、陶片对敌人造成一定程度伤害。我请豆包对比自卫反击战时期的地雷和抗战时期胶东民兵地雷的伤害程度,豆包认认真真从装药量、爆炸速度、爆炸物、爆炸距离等多个维度进行了科学对比,他的结论是:

据《地雷战》历史记载,胶东民兵使用 “石雷”(石头凿孔装药)伏击日军,曾炸伤日军马匹、迟滞行军,但直接炸死日军的案例较少,更多是配合伏击战术(如炸响后民兵从隐蔽处突袭)。土制地雷对日军装甲车辆几乎无效,且需近距离人工触发,布设者需承担较高风险。胶东土制地雷虽杀伤力有限,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敌后战场、装备匮乏)发挥了重要作用,体现了人民战争的智慧;胶东土制地雷的价值更多体现在战略和精神层面,而非单纯的物理杀伤效果。

我觉得这样的分析是合理的。当年胶东地区的地雷战,更多是向侵华日军表现出我们国家和人民同仇敌忾与侵略者誓死斗争的决心和勇气。这一点对震慑日军和鼓舞我军民士气是有极大帮助的。

原日军独混第五旅团第十二独立警备队卫生曹长桑岛节郎,在他所做的战时回忆录《华北战纪》(日本图书出版社 1978 年版)中提到了相关内容。

“在 1943 年 5 月,桑岛所在的部队在转移过程中,在一个叫做郭家店的村子附近,发现路中央有写着 “山本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已在南太平洋战死” 的木牌,有经验的中队书记官桂曹长猜到木牌下有地雷,用绳子将其拉住从安全地方一拖,果然引发爆炸”。

赵瞳当年地雷战战场遗址

抗战时期,正是全国各地军民用各种形式对日军进行不断骚扰和抗争,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的士气以及对日军造成的威胁。

原创文章,欢迎点评、转发,引用注明出处

2025年5月23日

来源:阿斌视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