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经济“开门红”:1-2月数据亮眼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3-27 11:54 2

摘要:2025年开年以来,自治区党委提出“六个行动”为全区定调谋势。其中“重大项目谋划行动”作为“六个行动”之首,承载着引领经济发展、积蓄和增强发展新动能的重要使命。

关键之年,关键部署。

2025年开年以来,自治区党委提出“六个行动”为全区定调谋势。其中“重大项目谋划行动”作为“六个行动”之首,承载着引领经济发展、积蓄和增强发展新动能的重要使命。

从黄河之滨到草原深处,从产业园区到交通动脉,内蒙古以“开春即决战”之势,掀起重大项目攻坚浪潮。各地依托重大项目这一“发展引擎”,在新时代的画卷上挥毫泼墨,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早字当头

擘画发展新蓝图

“工程冬歇人不歇,开春即开工”——这就是内蒙古全区上下抓项目、促投资的生动注脚。

截至3月16日,全区34个续建重点公路项目全部进场复工,S43呼和浩特机场高速、G5511集阿联络线等13个项目率先按下“加速键”。

在G1015绥满高速铁科联络线施工现场,复工号角嘹亮;纳龙高速项目部署会上,参建单位誓言铮铮;阿拉善通勤机场升级支线机场的开工仪式,更如春雷般振奋人心。从优化审批流程到冬季备料攻坚,从要素保障到技术革新,内蒙古以超常规举措层层推进,为全年243亿元公路投资目标筑牢根基。数据显示,2025年内蒙古计划实施交通基础设施重大项目72个,总投资3353亿元,年内完成投资480亿元。

项目为王

激活增长新动能

在数字背后,是内蒙古“早谋划、早启动”的战略定力,更是“以项目之进,促经济之稳”的务实担当。

2025年,内蒙古政府工作报告将“实施重大项目谋划行动,坚定不移抓投资”列为年度首要任务。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投资突破万亿元大关的目标,绝非纸上谈兵,而是以“谋”为先、以“干”为要的系统工程。

内蒙古深谙“项目等资金”不如“资金等项目”之道,围绕国家战略机遇,推动基础设施与产业项目“双轮驱动”。规划建设的“六网”工程,确保基础设施投资超3000亿元;瞄准烯烃、新材料等领域招大引强,力争工业投资增长10%以上。从包银高铁的钢轨延伸,到远景零碳电池项目的技术突破,一幅“铁轨纵横连南北、产业集聚兴百业”的壮阔图景跃然眼前。

这样的产业变革正在全区上演:

在鄂尔多斯乌审旗苏里格经济开发区,总投资255亿元的卓正煤化工项目现场,27个单体装置同步施工。该公司副总工程师陈秋生介绍:“2025年是我们卓正化工施工的土建年,从2月12日开始,卓正煤化工全面进入复工,目前进场人数达到450人左右,从人员准备、机具准备等全面步入正轨,预计投资额会突破70亿。”

在包头,达茂旗的风电叶片制造基地实现“隔墙供应”;白云鄂博的稀土永磁材料生产线突破纳米级加工技术;南京瀚深材料的“稀土基近零排放系统”让柴油车尾气处理成本降低40%;华电通威的“绿电制氢+储能”模式,开创了新能源消纳新路径……

在通辽市科尔沁草原深处,蒙东风电装备制造基地的焊接车间火花四溅。这个累计投资超百亿元的基地,已形成从铸件生产到整机组装的完整产业链。

2025年,内蒙古谋划实施近1400个重点工业项目,工业投资预计增长10%以上,现代煤化工、稀土新材料、新能源装备等产业集群加速崛起。在此基础上,内蒙古计划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2000家,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力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多点突破

绘就发展实景图

“开门红”带动“全年红”,“施工图”化为“实景图”。呼和浩特“动起来、干起来、跑起来”的号角,包头“双招双引一优化”的冲锋,赤峰“紧抓快干”的誓言……北疆大地,一场高质量发展的“竞速赛”在各个领域争相上演。

交通先行

贯通发展“大动脉”

3月6日,包银高铁内蒙古段最后一孔箱梁精准落位,标志着这条“京兰通道”关键段落桥隧全面贯通。作为我国桥隧占比最高的高铁之一,建设中应用物联网、智能张拉等技术,攻克黄河特大桥、甘德尔山隧道等控制性工程难题。通车后,京包客专、包银高铁、银兰高铁将串联成网,带动沿黄经济带腾飞。这一里程碑,正是内蒙古“交通强区”战略的缩影。

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在2025年,大力推进各大项目建设,行业审查采用“两审合一”方式推进,前期工作采用“三交叉一提前”方式推进,即工可审查与用地预审报批交叉推进、初设审查与工可报批交叉推进、征拆磋商与用地报批交叉进行、对路线和技术方案明确的项目提前启动用地组卷,缩减项目前期工作办理时限。鼓励盟市对有中央资金支持的项目先干后补,积极争取社会资本投资项目能开尽开。

绿色转型

点燃产业“新引擎”

包头市卧龙电驱永磁电机产业园内,储能集装箱生产线高速运转。48个电池块组成的储能单元,可满足普通家庭4年用电需求。该项目从开工到投产仅用9个月,背后是政府“店小二”式服务护航。与此同时,达茂旗风电吊装、白云矿区稀土永磁材料生产等场景,共同勾勒出包头“3+5+N”产业集群的蓬勃气象。

包头市发改委重大项目办负责人赫芳表示,“我市聚焦做大产业增量,深入推进重大项目谋划行动。立足现有产业优势,以‘两新’导向谋划、严选项目,持续做优做强‘3+5+N’产业集群,加快把产业项目抓成‘新增量’。此外,我们坚定落实‘把现代能源经济这篇文章做好’重要政治任务,聚焦系统集成,一体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继续做强晶硅光伏、风电装备两个旗帜产业集群,加快推动氢能、储能两个朝阳产业全链条发展。”

创新驱动

开辟增长“新赛道”

在呼和浩特天皓新材料车间,煤矸石变废为宝,年产35万吨玻璃纤维基材微粉项目以节能20%的工艺,为“绿能内蒙古”增添新注脚。企业负责人感慨:“开年即冲刺,我们要以技术革新抢占市场先机。”

在中环产业园展厅内,闪闪发亮的单晶硅棒和晶莹剔透的石英坩埚格外引人注目。硅材料是光伏行业广泛使用的材料。多晶硅料通过化料、拉晶等工艺,生长成单晶硅,经过切割生产出硅片。硅片再经过加工制成太阳能电池,一块块组装成不同规格的太阳能组件后,广泛使用于光伏发电项目。

呼和浩特正基于当前“六大产业集群”间的深度耦合,特别是新材料产业发展需求,推动现代化工、未来材料产业深度耦合联动发展,打造以碳基、硅基材料为基础的新材料产业集群。

春潮澎湃处,扬帆奋进时。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启航的交汇点,内蒙古以重大项目为笔,以实干担当为墨,在新时代的考卷上奋笔疾书。

数据显示,目前内蒙古全区已谋划重大项目3337个,总投资3.7万亿元,年度计划投资9680亿元。截至2月底,开复工项目1649个,完成投资1010亿元,同比增加180亿元。发展改革部门表示,将变“猫冬”为“忙冬”,以“四季攻坚”推动项目全周期提速。

从黄河岸边的智慧工地到兴安岭下的创新工场,从草原深处的风电矩阵到城市群中的产业新城,内蒙古正以重大项目建设的“硬支撑”夯实高质量发展的“软实力”。此刻,北疆大地机械轰鸣声与春天拔节生长的声音交响共鸣,奏响着奋进新征程的壮美乐章,为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注入磅礴动能!

来源:活力内蒙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