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有八九是身边某个“热心肠”朋友跟你掏心窝子,说完还可能甩给你几条“医学劝退”小视频,背景音乐循环播放“为啥不学点轻松专业?”。
“听我一句劝,别学医!天天熬大夜不说,还得对着各种病人,工资没见多高,前途看着就迷茫。”
这话你是不是特耳熟?
十有八九是身边某个“热心肠”朋友跟你掏心窝子,说完还可能甩给你几条“医学劝退”小视频,背景音乐循环播放“为啥不学点轻松专业?”。
但说真的,要是人人都按这思路选专业,再过几年,咱们生病是不是只能对着AI医生的电子屏幕找安慰了?
总不能真指望机器能摸准你哪儿疼、能懂你心里的慌吧?
最近这段时间,2025年临床医学专业“遇冷”的事儿,成了不少家长和学生聊天的焦点。有人甚至开始琢磨:医学这行干了这么多年,难不成真要像老树掉叶子似的,慢慢进入寒冬了?
看着像是个小话题,可往深了想,里面藏着的教育趋势,其实特别值得琢磨。
现在“劝退医学”的阵仗,说夸张点,跟娱乐圈流量明星突然宣布退圈似的热闹。
一方面,谁都知道学医门槛高,高考分数得往死里卷,进了大学还得啃厚厚的专业书,工作后值夜班、应对医患矛盾更是家常便饭,工资在金融、IT这些行业面前,也没多少优势;另一方面,网上讨论“学医多苦多累”的声音越来越多,连家长都加入了“反向劝退”阵营。
嘴上跟孩子说“别学了,太累了”,背地里却悄悄帮孩子规划职业,恨不得直接定死未来的路。
有时候真忍不住想,现在的教育哪儿还是家长和孩子一起商量着来?倒像家长单方面操盘的“生意”,只看行情好不好,不管孩子喜不喜欢。
不过你发现没?
从2025年开始,临床医学的分数线确实有点“扛不住”了。
就说南通大学吧,临床医学专业扩招了197人,分数线直接从600分降到595分。就这5分的差距,突然让人觉得,学医好像不再是以前那种“高高在上”的选择,反倒有点像供大于求的普通职业了。
其实扩招本身就是个信号:
医学可能没大家想的那么火热,至少供需关系没以前那么紧张了。
你可能会问,这是不是说明医学真的变冷了?还真不一定。
因为医学这行,从来都是“热一阵冷一阵”的循环。就像家里那台老电视,就算某段时间没人看,也不会随便扔掉,毕竟关键时刻还得靠它。
医生这职业也一样,只要有人会生病,就永远需要医生,这点总不会变吧?
要搞清楚“医学不火”的真相,得先从扩招说起。
大家都知道大学扩招的背景吧?国家为了缓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才推出了扩招政策。
随着政策推进,医学专业也跟着扩招,慢慢就成了现在这局面。
可问题也跟着来了:
这么多医学生毕业进入市场,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学医不再像以前那样“稳赚不赔”。
你再看看其他专业,生化环材早就被吐槽“天坑”,土木工程也没了以前的风光,连不少985院校的土木工程专业,分数线都一路走低。
还有些分数中等的学生,干脆抱着“冲学校”的想法,选了这些热门院校里的冷门专业,要么是图学校名气,要么是实在没别的合适专业,只能将就。
但医学不一样,它一直是“国控专业”,大家总觉得招生得按社会需求来。
可扩招政策一推进,这种“按需招生”的原则就松动了。一方面,医疗行业的就业市场慢慢饱和;另一方面,扩招直接拉低了分数线,有些学校甚至得靠“反向调剂”才能招满学生。
有时候我真琢磨,这种“降分招人”的模式,难道真要把医学推向“寒冬”吗?
明明是跟每个人健康息息相关的行业,怎么就落得要靠降分吸引学生的地步了?
反正我是想不通。
其实医学遇冷,不光是因为医改的影响,也不只是医生工作累、待遇一般。
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扩招政策的“长尾效应”——它不是根据行业实际需求来调整,而是跟着政治和教育大环境走。
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医学的供求关系已经变了。国家想让更多人接受医学教育,出发点是好的,可偏偏忽略了市场的真实需求,最后只能看着分数线一点点往下掉。
要是你问我,未来医学分数线还会继续降吗?
我只能说,波动肯定少不了。
毕竟医学这行,再特殊也逃不过“供需关系”的规律。虽然医生是刚需职业,但每年招这么多人,难免让人怀疑:“是不是已经供过于求了?”
就目前来看啊,以后的医学分数线,可能不会再像以前那样“高不可攀”,会慢慢趋于平稳,某些地区或学校甚至还会继续降。
说不定有些成绩拔尖的学生,会直接选那些不那么累、赚钱还多的专业——毕竟谁不想工作轻松点,收入还高点呢?
没必要非得在医学这棵树上“单恋一枝花”。
说到底,医学会不会真的“必冷”,不是简单的“是”或“不是”就能回答的。
一个传统行业“变冷”,不代表它会“消失”。就像你不能凭一两年的热度,去判断一个职业几十年后的前景。医学跟每个人的生活绑得那么紧,只要有人需要看病、需要有人救死扶伤,医生就永远有存在的意义。
但如果扩招一直这么搞下去,可能会看到更多医学生毕业后转行,甚至有些医生因为扛不住压力辞职。
医学也许不会因为经济形势波动就彻底“凉透”,但它的“热度”确实在降温,而且未来怎么走,很大程度上要看这次“供过于求”的局面能不能缓解。
或许,医学真该从“人人都来学”的热潮里退出来,回归到真正符合社会需求的状态——不用靠降分招人,也不用靠“劝退”泼冷水,学生选专业是因为热爱,而不是因为分数够不够、前景好不好。
这样的医学行业,才是健康的,才有可能走得更远,你说对吗?
来源:教育思享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