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大逆转!周三A股方向定了?创新药的大时代来了?(附股)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2 23:16 1

摘要:今天,长春高新再次封住涨停,2连板,同时百济神州股价突破300港元,年内涨幅超60%,创历史新高。

今天,长春高新再次封住涨停,2连板,同时百济神州股价突破300港元,年内涨幅超60%,创历史新高。

在昨晚我复盘之后,也分享了《创新药要强势归来?新热点?》主要从创新药的叙事逻辑,当前国内创新药到了兑现阶段,同时创新药目前处在什么位置?分享了对于创新药的看法。

这里我们就在赘述这个,今天我主要就从另外三个“底”来看一下,当前创新药板块的投资机会。

很多人还在用“亏损=不值钱”的老逻辑看创新药。

但如果你研究过百济神州、信达、荣昌生物的财报,就会发现一个趋势,

2024年起,头部创新药企的亏损收窄、收入增长、现金流改善,已经不是个别现象,而是行业性拐点。

2024年,超过50%的港股18A上市药企实现净利润正增长,部分企业扭亏为盈。

百济神州中国区收入突破100亿人民币,泽布替尼全球销售额超10亿美元,真正意义上成为“全球营收占比为主的国际公司”。

这说明什么?

说明国内创新药正在完成最关键的跨越:从“研发故事”走向“商业兑现”

更重要的是,我们的优势不是“便宜”,而是“快+准+性价比高”。

举个例子:

在美国,一款PD-1双抗,做一期临床可能要18个月、耗资上亿美金。

在国内,同一试验6-9个月就能完成,成本不到三分之一。

这是国内这系列积累的技术资源、执行力、管效率共同形成的“工程师红利”。

这种效率,让国内药企在全球BD(商务拓展)市场上越来越有议价权。

2025年上半年,国内创新药License-out总金额近660亿美元,超过2024年全年。

单笔超10亿美元的交易18笔(以前想都不敢想),其中百济、康方、君实均有斩获。

最夸张的一笔——7月28日行业龙头签了120亿美元大单(千亿),刷新行业纪录。

所以,商业底,不是说每家公司都赚钱了,而是整个行业或许开始形成“研发→获批→销售→反哺研发”的正向循环。

创新药的行业特征,研发周期动辄10年,成功率不足8%,一款新药平均成本超20亿美元。

而一旦专利到期,销售额一夜腰斩。

MNC(跨国药企)不傻,他们愿意付高价,是因为我们确实填补了他们的管线空缺。

要知道,2030年全球将有17款“年销超40亿美金”的重磅药专利到期,MNC面临“专利悬崖”,必须外部研发了,自己是来不及,因为从头开始需要10年周期。

而国内,正成为他们比较重要的“技术研发地”之一。

2025年上半年,MNC引进的创新药资产中,来自中国的占比已达42%,2019年这个数字是0。

这不是“技术输出”,是全球医药产业链的深度重构。

所以需求底,不是说全球市场变大了,而是全球药企的生存模式变了,他们必须依赖外部创新,而我们恰好能提供。

最后一个,也是最关键的:估值体系的重构

过去,A股和港股的创新药公司被当成“周期股”来定价,没人关心你有没有全球潜力。

但现在,逻辑变了。

以恒生创新药指数为例,2025年至今涨幅接近105%,跑赢绝大多数主流指数。

百济神州市值重回2000亿人民币以上,长春高新PE回到30倍以上,这些都不是靠国内销售撑起来的,而是市场开始用全球可比公司来重新定价。

ASCO 2025大会上,中国创新药入选73项口头报告,11项进入“Late-Breaking Abstract”(LBA),这是肿瘤学界的“奥斯卡提名”。

要知道,2015年我们只有1项入选。

更关键的是质量。我们已经开始提出新假设、验证新机制、挑战国际标准疗法。

在ADC、双抗、TCE等领域,我们已经有能力定义下一代治疗范式。

接下来的WCLC、ESMO、ASH大会,还将有一批关键数据读出。

一旦数据过硬,BD交易、海外上市、机构都会关注起来。

到时候,这些公司的估值锚,将从“国内预期”,切换为“全球销售峰值折现”。

这才是真正的“估值底抬升”。

写在最后

国内创新药的故事,从来不是那么简单。

它是一群科学家、创业者,在长达十余年的时间里,顶着各种技术压力、怀疑、舆论嘲讽,硬生生把研发体系、临床能力、国际竞争能力一点点搭建起来的过程。

现在,长春高新的两个涨停板,百济神州的新高,不是终点,而是一个信号,创新药行业或许走到了一个临界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绝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引导或承诺,仅供学术研讨。

如果觉得资料有用,希望各位能够多多支持,您一次点赞、一次转发、随手分享,都是小猎豹坚持的动力~

来源:股市小猎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