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2日晚,“胜利与和平”——辽宁省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群众合唱展演在辽宁卫视隆重播出。这场汇聚32支群众合唱团、1400余名老中青少参演者的艺术盛宴,以《烽火岁月》《铁血忠魂》《中流砥柱》《和平颂歌》四大篇章铺陈三十余
2025年9月2日晚,“胜利与和平”——辽宁省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群众合唱展演在辽宁卫视隆重播出。这场汇聚32支群众合唱团、1400余名老中青少参演者的艺术盛宴,以《烽火岁月》《铁血忠魂》《中流砥柱》《和平颂歌》四大篇章铺陈三十余首经典作品,将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和群众性深度融合,让厚重的抗战历史转化为直抵人心的时代强音。
一、史诗篇章:歌诗织就历史纵深感
整场演出以四大篇章构建宏大叙事框架。从《松花江上》的悲怆泣诉到《义勇军进行曲》的觉醒怒吼,从《保卫黄河》的奔涌咆哮到《歌唱祖国》的壮丽和声,三十余首时代金曲在交响化的结构中,完成了从奋起抗争直至和平复兴的精神史诗。正如观众留言所称:“旋律带领我们穿越80年时空,亲历从屈辱到荣光的伟大征程。”
《保卫黄河》
《歌唱祖国》
二、人民艺术:群众文化的高端表达
1400余名来自机关、企业、校园等各行各业的普通群众在交响乐团伴奏下,通过合唱载体赋予史诗般的感染力。不同年龄的合唱团员共同演绎时代经典、来自不同行业的群众演员共诵壮阔诗篇,整场展演以朴实深情的表演展现群众文艺的独特魅力。展演通过深情歌咏与情景表演的有机穿插,将历史场景艺术化呈现,使观众沉浸于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阔步新时代》
三、辽宁担当:抗战起始地的时代宣言
辽宁是“抗日战争起始地、新中国国歌素材地”,本次展演通过杨靖宇风雪密林浴血奋战的坚毅歌声、李兆麟《露营之歌》的凛冽诗行、赵一曼为国牺牲留给儿子的临终绝笔,将辽宁大地镌刻的抗联精神,升华为穿越时空的永恒丰碑。当来自装备制造、科技攻关、乡村振兴一线的奋斗者齐声唱响《团结就是力量》,“火烤胸前暖”的抗联精神与“决战决胜”的自信宣言在旋律中完成时代接力,深刻印证了“英雄的土地孕育英雄的人民,红色的基因铸就振兴的脊梁”。
《团结就是力量》
四、时代共鸣:经典旋律激荡振兴力量
三十余首跨越时空的经典作品,成功架设了一座连接历史与当下的情感桥梁。演出中,《五月的鲜花》以哀婉而充满希望的旋律,唱出了对烈士的深切追忆与民族不屈的信念,引发观众对当年东北大学师生爱国情怀与创作往事的深深景仰;《南泥湾》欢快明朗的节奏,生动再现了军民同心、生产自立的乐观精神,将观众再次拉回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团结就是力量》铿锵有力的合声,如洪流般汇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气势;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全场激昂合唱,更以最真挚的歌声宣告了历史的必然与人民的信仰。这些植根于民族记忆深处的旋律,不仅是对历史的深情回望,更是对伟大时代与和平生活的真挚礼赞。演出结束后,许多观众仍久久不愿离去,他们表示,歌声让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抗战精神的伟大,也更加坚定了传承红色基因、投身振兴伟业的决心。
《五月的鲜花》
《南泥湾》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五、薪火相传:伟大精神的接续传承
这场气势恢宏的展演,其最深刻的意义在于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舞台上的激情演唱与舞台下的热烈反响同频共振,伟大的抗战精神从未远去,一代代辽宁人通过心声与歌声,进行着跨越时空的传承。“我今年82岁了,来参加演出心情很激动。作为一名老兵,参加这个活动特别有意义。我为我们祖国取得的成就感到欢欣鼓舞。唱到关键时刻我热泪盈眶,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沈阳红星合唱团演员王瑾的感言,道出了老兵的澎湃心声。“我很荣幸参加这次活动。我很敬仰先辈那种精神。我还要感谢那些先辈们,向他们学习,长大报效祖国。”11岁的少先队员姜姿羽用稚嫩而坚定的语气,许下了新时代少年的誓言。从耄耋老者到莘莘学子,他们的真情流露共同诠释了“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伟大真理。这场展演,正如一个时代的缩影,清晰地昭示:伟大的抗战精神已在辽沈大地生根发芽,汇聚成奋力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的磅礴力量。
《胜利之歌》
当舞台上不同年龄段的演员携手谢幕,当台下观众报以经久不息的掌声,这场艺术盛宴所凝聚的精神力量已超越舞台本身,成为激励全省人民团结奋进的强大动力。正如许多参演者所言,排练和演唱这些经典歌曲的过程,也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让他们将历史赋予的感动,转化为立足岗位、建设家乡的现实行动力。此刻,伟大的抗战精神正通过激昂的旋律融入血脉,化作全省上下打好打赢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决胜之年决胜之战的坚定信念与磅礴动能——一曲新时代的奋进之歌正在辽沈大地昂然奏响!
总监制/王雪冬
审核/朱晓琳
主编/谭咏奇
编辑/王婧怡
●
●
●
来源:北斗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