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25日,清晨的薄雾尚未散尽,经过春风细雨滋润的田野已散发着沁人心脾的泥土芬芳,旋耕机的轰鸣声在山谷间回荡,村民们三三两两散布在田间,整地、播种、覆膜的忙碌身影与远山新发的嫩绿交相辉映,奏响了乡村振兴的春日序曲。
春归大地万物苏,农事催人勤作时。在靛水街道古文村,一幅生机盎然的春耕图景正徐徐展开。
3月25日,清晨的薄雾尚未散尽,经过春风细雨滋润的田野已散发着沁人心脾的泥土芬芳,旋耕机的轰鸣声在山谷间回荡,村民们三三两两散布在田间,整地、播种、覆膜的忙碌身影与远山新发的嫩绿交相辉映,奏响了乡村振兴的春日序曲。
村民正在育苗。
古文村 4组村民毛茂云和老伴正在地里忙碌着,晨露沾湿的裤脚沾着新翻的泥土,两人配合默契的动作宛如经过精密计算的流水线——一个用特制的模具将混合农家肥的泥土捏成拳头大小的肥球,一个随即精准投入两粒金灿灿的玉米种。
“捏肥球育苗工序有点复杂,玉米播种完之后还需要覆土、盖膜,天气不错的话,预计10天左右就可以移栽了。”毛茂云一边播种一边介绍,这种方式出芽齐整且出芽率高,自己辛苦一点,可以节约玉米种子,降低种子成本。
在村里的另一边,村民毛云平一家也在培育玉米苗,他们家采用的是直接点播的方式育苗,有的打窝、有的播种、有的施肥,分工明确、配合默契。
“我买了五包种子,种了五亩地,大概产量有两三千斤。”毛云平告诉记者,直接点播比捏肥球育苗更加省时省力,种下去之后就只需要后续管护,节约了人工成本。
记者了解到,古文村近年来在保持传统农耕模式的同时,积极探索“因户施策”的多元化发展路径。村民根据自家需求选择种植方式,收成之后一部分用来当作养殖的饲料,一部分销售出去增加家庭收入。
靛水街道古文村党支部书记唐小波介绍,古文村基本上家家户户都种植玉米,今年预计有400多户,其中有 10余户种植大户,种植面积都达10余亩。
为保障春耕备耕生产的有序进行,下一步,靛水街道古文村将增强稳粮扩种政治责任意识,建立春耕春种进度台账,组织农技专家深入基层一线,对玉米、红薯、马铃薯等农作物的播种、育苗、移栽技术进行现场服务和指导,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
来源:山里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