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2日,比亚迪公司法务部对外宣布,其起诉知名汽车自媒体“龙猪-集车”及其关联账号的名誉权侵权案一审、二审均获胜诉。该案历经多轮审理与执行,最终法院判决被告赔偿比亚迪经济损失及合理维权费用共计201.87万元,相关侵权内容已被删除,被告实控人也已向比
2025年9月2日,比亚迪公司法务部对外宣布,其起诉知名汽车自媒体“龙猪-集车”及其关联账号的名誉权侵权案一审、二审均获胜诉。该案历经多轮审理与执行,最终法院判决被告赔偿比亚迪经济损失及合理维权费用共计201.87万元,相关侵权内容已被删除,被告实控人也已向比亚迪提交书面道歉。该案的圆满执行,不仅彰显了企业依法维权的决心,也为网络空间中日益猖獗的恶意诋毁行为再次敲响了警钟。
据比亚迪法务部披露,自媒体“龙猪-集车”长期在其多个平台账号中发布大量针对比亚迪的不实信息,内容涉及产品质量、技术实力、企业诚信等多个方面。这些文章往往以“测评”“爆料”为名,实则夹带主观臆测、断章取义甚至恶意编造,严重影响了比亚迪的品牌形象与市场信誉。
面对持续的舆论攻击,比亚迪选择以法律手段维权,向法院提起诉讼。经过司法审理,法院认定该自媒体行为已构成对比亚迪名誉权的严重侵害,依法判决其承担赔礼道歉、删除侵权内容及经济赔偿等法律责任。判决后,因被告未主动履行义务,法院启动强制执行程序,最终将赔偿款项执行到位。
该案的判决再次明确了一个基本法律原则:网络平台虽具开放性,但绝非可以肆意妄为的“自由王国”。自媒体虽享有言论自由的权利,但这一自由并非无边界。一旦言论构成对他人合法权益的侵害,如诽谤、侮辱、虚假宣传等,就必须依法承担相应责任。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判决不仅涵盖了直接经济损失,还包括了合理维权成本,这体现了司法机关对网络侵权行为“零容忍”的态度,也鼓励更多企业依法维权。
近年来,随着自媒体行业的快速发展,部分账号为博取流量、吸引眼球,不惜制造“黑料”、煽动情绪,甚至形成“造谣—洗稿—变现”的灰色产业链。此类行为不仅扰乱了正常的舆论生态,也严重损害了企业的合法权益。
此次比亚迪胜诉案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一方面是因为其赔偿金额较高,显示出法律对侵权行为的严厉打击;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公众对“造谣式营销”的普遍反感与警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意识到,某些看似“中立测评”的内容背后,可能隐藏着利益驱动与恶意抹黑。
比亚迪此次维权成功,也为更多企业提供了宝贵经验。在信息传播高度碎片化、情绪化、快速化的当下,企业不仅要注重产品质量与技术创新,更应建立完善的舆情监控与法律应对机制。面对不实信息,不应沉默或被动应对,而应主动出击、依法维权,以维护品牌声誉与市场竞争力。
此外,该案也提醒广大自媒体从业者,内容创作应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避免盲目追求流量而丧失底线。
从“龙猪-集车”案的执行结果来看,我国在网络空间治理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正逐步走向成熟。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在网络空间中都应秉持理性、客观、守法的原则。此次比亚迪的胜诉,不仅是一次企业维权的成功案例,更是一次对网络生态的正向引导。
唯有让法律成为网络言论的底线,让真相成为舆论场的主角,才能真正构建一个健康、理性、清朗的互联网环境。
来源:故檐听雨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