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20日,受援人陈某手持“怀爱民之心 办利民之事”的锦旗,来到株洲市法律援助中心,向工作人员致谢,“法律援助不仅不收一分钱,还帮我追回了血汗钱!”陈某说。
3月20日,受援人陈某手持“怀爱民之心 办利民之事”的锦旗,来到株洲市法律援助中心,向工作人员致谢,“法律援助不仅不收一分钱,还帮我追回了血汗钱!”陈某说。
这个为企业职工追回血汗钱的温暖场景,正是该中心近年来工作成效的生动注脚。数据显示,去年,全市共受理法援案件4659件,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2066万元,法治阳光照亮万千家庭。
△法援服务进村社区
织密服务网络:城乡处处有“法治驿站”
“不用出镇子就把法律问题解决了,心里特别踏实!”醴陵市村民老林在乡镇法援工作站的感慨,折射出全市“半小时法律援助服务圈”的建设成果。
通过构建“10个中心+160个站点”的立体化网络,法援服务已延伸至乡镇街道、看守所、劳动仲裁院等基层单元,全年提供法律咨询2万余次,真正实现“维权路上不迷航”。
在专业力量支撑方面,组建起“律师+基层法律工作者+志愿者”的三级梯队,以法律援助中心为主导,律师、基层法律工作者等法律服务者为主力,法律服务志愿者为补充的高质量服务队伍,不断夯实法律援助服务基础,针对农民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开展“靶向服务”。创新“法律援助+部门联动”协作机制。与公检法机关打通刑事案件协作通道,为困难当事人提供“侦查——审判”全程援助。联合民政部门、劳动仲裁部门建立困难群体数据库,实现困难群体“一键核查”、欠薪案件“快立快办”,全年全市办理涉及劳动争议类法律援助案件541起,大多数为追索劳动报酬类案件。
△开展法治课堂服务
创新服务模式:跑出法治为民“加速度”
“上午申请下午律师就上门,这样的速度太暖心了!”杨女士通过“经济困难告知承诺制”快速获得抚养费纠纷援助的经历,彰显着服务流程的持续优化。
针对农民工讨薪等12类民生案件实行“容缺受理”,市法律援助中心大力推行“减证便民”改革,不断优化办事流程,压减办理时限,加大便民力度,努力做到“应援尽援、应援优援”;刑事案件实现“当日受理、当日指派”,让正义提速。
质量管控体系同样亮点纷呈:市法律援助中心针对农民工、军人军属、老弱病残三类群体专门设立“绿色通道”,全年帮助各类受援群体挽回损失近80万元;12348热线接听量突破7300人次,持续发挥线上答疑解难先锋作用,真正做到让“群众少跑腿,数据多跑路”;通过质量评查、数据监测、庭审旁听、征询意见、回访受援人构建“全流程监管闭环”,推动全市法律援助案件质量提升。株洲市连续四年获评“全省法律援助案件评估优秀单位”,39名律师获评“全省优秀案件承办律师”。
△法治宣传进企业
普法润泽民生:法治种子生根发芽
在石峰区商业广场,一场寓教于乐的法律知识竞答吸引数百市民参与。“原来赠品质量问题也能维权!”居民罗大姐的惊叹,正是“法援惠民生”系列活动的缩影。
2024年,株洲市将法律援助与普法宣传深度融合,开展“法援惠民生”系列活动百余场,覆盖人群超1万人次。创新打造了“公交法治课堂”“反诈法援指南”等特色项目。
立体化传播矩阵,让法治理念深入人心。创新在智慧文化岛终端滚动播放法治宣传短视频,延伸宣传辐射范围;反电诈宣传中嵌入法律援助指南,提高法律援助公众知晓率;党群服务中心设“法律明白人”,充分发挥阵地优势,切实提升为民服务效能。荷塘区某企业职工陈某说:“以前觉得法律冷冰冰,现在知道它是老百姓的‘护身符’。”
守护万家灯火:让法治温暖直抵人心
翻开2024年法援工作日志,桩桩件件映照为民初心:为务工群体追回工伤补助,帮助长期困守家庭的妇女重获新生,帮残疾人打赢劳务合同纠纷……这些闪耀法治温度的案例,连缀成“法治为民”的生动图景,是法援人“把群众急难愁盼扛在肩上”的担当。
“让每份期待都有回响,是我们不变的追求。”市法援中心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深化“法律援助+调解”多元解纷机制,以更专业的服务、更温暖的举措,书写新时代法治惠民的株洲篇章。
编辑:李毅哲
二审:胡文洁
三审:高晓燕
来源:湖南网信办代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