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诊检查显示,其头皮、肚脐、躯干及四肢散布着大小不一的脱色斑片,最大直径达8厘米,伍德灯下呈现特征性亮蓝白色荧光,边界清晰但边缘可见色素沉着带。且头皮白斑区域的毛囊已出现成簇白发,提示黑素干细胞受损。
感谢你的阅读,友情提醒:本文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问诊。
26岁的小王踏入诊室,衣袖下若隐若现的瓷白色斑块是他五年来的困扰——混合型白癜风。
初诊检查显示,其头皮、肚脐、躯干及四肢散布着大小不一的脱色斑片,最大直径达8厘米,伍德灯下呈现特征性亮蓝白色荧光,边界清晰但边缘可见色素沉着带。且头皮白斑区域的毛囊已出现成簇白发,提示黑素干细胞受损。
实验室检测发现关键异常指标:血清硒浓度仅52μg/L,CD4+ T细胞计数560/μL,CD8+ T细胞偏高至700/μL,免疫失衡指数(CD4+/CD8+)低至0.8,远低于正常范围1.0-2.0。
患者母亲有白癜风病史,长期外卖饮食导致维生素B群及硒摄入不足,加之熬夜引发的氧化应激。共同导致了黑素细胞中酪氨酸酶活性下降,加速色素脱失进程。
医生结合检测指标和小王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治疗策略采取多靶点干预,除外用他克莫司软膏抑制局部免疫攻击、复方倍他米松缓解炎症外,重点通过硒酵母片提升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
治疗6个月后复查显示,血清硒恢复至98μg/L,CD4+/CD8+比值回升至1.2,白斑区域出现色素岛;12个月时,85%的皮损面积出现复色,毛囊白发比例从35%降至12%。
医生选择硒酵母片来为小王补充硒,提高免疫力,对抗白癜风。
87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具有良好的解毒功能,能拮抗多种有毒重金属物质和一些有害化合物,从而减少环境中有毒物质对肝脏的伤害提高身体免疫力。大部分人都忽略了硒的重要性,我国约32%人群血硒低于80μg/L的亚健康阈值。我们下面将来一起了解硒的重要性。
硒作为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在抗癌、抗氧化、免疫调节和甲状腺功能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Nature Immunology》中的一项研究实验数据显示,当血硒浓度≥100μg/L时,GPx4的活性提升38%,有效阻断脂质过氧化引发的癌细胞增殖信号。硒代半胱氨酸作为修复酶的关键组分,可使紫外线诱导的DNA损伤修复效率提升27%。《自然》中的一项研究还揭示,硒通过调节肿瘤微环境中CD8+T细胞的硒蛋白K表达,增强其对癌细胞的识别杀伤能力。
硒还能直接参与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防御系统,保护细胞膜免受氧化损伤。
研究表明,人体中约30%的硒储存在甲状腺,通过调控脱碘酶活性影响甲状腺激素代谢。当硒摄入不足时,可能导致抗氧化能力下降、甲状腺功能紊乱以及免疫功能受损。
这早在20世纪60年代便通过我国克山病的防治研究得到印证。这种以心肌坏死为特征的地方病,在黑龙江克山地区发病率曾高达6.05‰,科学家发现病区土壤平均硒含量仅0.075mg/kg,当通过硒盐干预后,克山病发病率显著下降。
轻度硒缺乏虽不易察觉,但仍可能引发健康隐患。硒能增强人体免疫力,当血硒浓度过低时,T淋巴细胞活性降低,机体抗病毒能力减弱,普通感冒等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和病程可能延长。
硒缺乏还会干扰甲状腺激素的正常代谢,增加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肿及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的风险。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低硒地区甲状腺疾病发病率可达非低硒地区的1.5倍以上。
近年研究还发现,硒缺乏可能影响生殖健康,男性精子活力下降与精浆硒浓度降低存在关联。对于孕妇而言,严重硒缺乏可能增加早产和子痫前期的发生风险。
现代人饮食精细化可能加剧硒摄入不足,例如过度加工的精米白面会损失谷物中70%的硒元素。
那么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硒含量丰富的食物呢?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三类富含硒的食物。
1.海鲜
浙江沿海胃癌发病率显著低于内陆,很可能与当地富硒环境与居民的日常饮食结构相关。宁波慈溪土壤硒含量达0.47mg/kg,居民通过海鱼、蛏子等海鲜日均硒摄入量达65微克,接近硒推荐值上限,而硒参与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系统能有效清除自由基,抑制幽门螺杆菌活性,降低胃癌的发生率。
可见海鲜可以作为人类补充硒营养素的重要途径,牡蛎、沙丁鱼、金枪鱼等海产品中硒含量尤为丰富。以金枪鱼为例,每100克可提供约90微克硒,接近成年人每日推荐摄入量(60微克)的1.5倍。硒在海洋生物体内通常以硒代甲硫氨酸形式存在,生物利用率较高。
深海鱼类因摄食浮游生物累积硒元素,但需警惕汞污染风险,建议每周食用2-3次,每次控制在150克以内。大型肉食性鱼类可能存在重金属蓄积风险,建议孕妇和儿童选择中小型鱼类并控制食用频率。烹饪方式上,采用清蒸或者低温烘烤的方式有助于最大程度地保留硒元素,高温油炸则会使硒元素流失。
2.全谷物
全麦类作物、燕麦及未精碾稻谷是天然的硒源,其硒积累量受土壤硒水平的影响。
东北黑土地种植的糙米硒含量约为5μg/100g,而陕西紫阳富硒区的糙米可达30μg/100g。硒含量也与谷物品种息息相关,其中杂交品种黑小麦在富硒土壤中种植时,硒含量可达 30-50μg/100g,显著高于普通小麦,在全谷物范围内属较高水平。
相较于精制米面,全谷物在提供硒元素的同时,还能补充人体所需的膳食纤维和B族维生素。将全谷物纳入主食结构可有效提升膳食营养密度。
3.坚果
日常食用的各种坚果也能为人体提供硒,不同种类的坚果硒含量有显著的差别。
其中巴西坚果是目前已知含硒最丰富的天然食物,单颗坚果(约5克)即可提供68-91微克硒。其硒主要以硒代胱氨酸形式存在,在人体内可转化为具有生物活性的硒蛋白。
但因其硒含量极高,过量摄入,一天超过4颗,可能导致硒中毒症状。但其他常见坚果如核桃(4.6μg/100g)、杏仁(4.1μg/100g)的硒含量相对有限。
坚果中的硒吸收率约为60%-70%,且高温烘焙会破坏部分有机硒结构,建议选择低温烘烤或生食方式。除直接食用外,还可以将坚果研磨成粉,方便老人及牙口不好的人群食用。特殊人群如甲状腺疾病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食用,避免干扰原有治疗方案。
通过合理选择富含硒的食物可有效提升血硒水平。然而,硒的摄入需遵循“适量有益,过量有害”原则。我们该如何在膳食中平衡安全性与有效性?
硒作为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其摄入需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根据《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明确指出,我国成年人膳食硒的安全上限为400μg/日,长期过量摄入可能引发中毒症状。
急性中毒多因单次摄入超过900微克,表现为头痛、恶心、指甲脆化;慢性中毒则常见于每日摄入超800微克,伴随脱发、皮肤病变及神经系统异常。
在20世纪60年代,我国部分土壤硒含量异常区域曾因地质因素导致农作物硒富集。
某居民因食用硒含量超标的玉米导致急性中毒,经测算其日均硒摄入量超过38毫克,临床表现为全身性脱发等严重症状。
调查还发现,该地区存在大量的慢性硒中毒患者,其典型临床表现主要有毛发异常脱落及指甲形态改变。过量摄入硒,除了会引起硒中毒反应外,还会增加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
《Environmental Research》中的一项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表明,硒的每日摄入量超过80微克就可能出现患2型糖尿病风险升高。
我们该如何科学地补硒才能降低风险,事半功倍呢?
科学补硒应遵循“膳食优先、精准控制”原则。依据《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指南》建议,18-65岁健康人群的硒安全摄入量界定为每日60-400微克。其中膳食补充是最安全有效的途径。如海产品、坚果、全谷物。
特殊人群补硒需遵循医学指导,甲状腺疾病患者建议维持血硒浓度在100-120μg/L区间,过量可能干扰左旋甲状腺素吸收;慢性肾病患者因排泄障碍,补硒量应控制在推荐量的50%以下。选择补充剂时,有机硒形式的生物活性较亚硒酸钠等无机硒高40%,且毒性阈值提升约3倍。
膳食搭配合理会帮助我们更加高效地补充硒。维生素E与硒具有协同抗氧化作用,食用坚果时搭配深色蔬菜可提升硒利用率;而高剂量维生素C可能将有机硒还原为生物利用率低的元素态,建议间隔2小时服用。
硒作为人体不可或缺的微量营养素,在维持抗氧化防御和免疫稳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其是把“双刃剑”。我们既不能盲目追求高硒,也不能忽视潜在缺乏风险。
当血硒浓度维持在70-150μg/L的生理窗口时,可发挥降低部分癌症风险、增强免疫监视功能的积极作用;而超出400μg/L的安全阈值则可能诱发硒中毒,对身体产生危害。
对于普通人群而言,通过膳食多样化获取硒是最佳策略,而不是追求硒补充剂。
[1] VINCETIM,FILIPPINIT,WISE LA,等.环境硒暴露与非实验性研究中的2型糖尿病风险:系统评价和剂量-反应荟萃分析J.环境研究.2021(197):111210。
[2] 国务院.(2023).中国居民膳食指南.G/T 1-2023.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3] 王立平,唐德剑,沈亚美,曾曼琳.硒的营养缺乏现状及补充方式[J].食品工业,2020,41(01):339-343.
来源:医者杂谈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