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截至今年7月份,搭载华为乾崑智驾的车辆达到100万辆,华为激光雷达的发货量超过100万台,华为辅助驾驶累计里程达45亿公里,智能辅助泊车累计使用2.3亿次。
智能汽车行业闯入了“外来者”,行外人反倒给业内玩家赋了能。如今,在中国智能汽车赛道,华为智驾几乎成为不可或缺的席位。
近日,在华为ADS 4即将大规模上车前夜,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靳玉志公布了华为汽车业务的阶段性成绩:
截至今年7月份,搭载华为乾崑智驾的车辆达到100万辆,华为激光雷达的发货量超过100万台,华为辅助驾驶累计里程达45亿公里,智能辅助泊车累计使用2.3亿次。
在技术路线选择上,当头部车企纷纷押注VLA之时,华为旗帜鲜明站队WA,将WA视为真正实现自动驾驶的终极方案。如今华为已经基于WA架构推出了WEWA模型,并在ADS4.0中部署。
是什么,让车企相信了“外来者”?
把时间拉回几年前,华为要赋能新能源汽车的想法还有些一厢情愿。
传统汽车集团怕失去“灵魂”,新势力愿意独立发展,而国际品牌则担忧技术主导权旁落,加之部分车企则自恃研发能力,对合作模式心存疑虑。
戏剧性的转型发生在近一两年中,最大的爆款来自问界品牌,随着搭载华为智驾技术的问界系列销量爆发,问界已经占用中国高端豪华市场。
人们逐渐认识到,华为做智驾,要硬本事,真功夫。
随后,其他几个界轮番配上华为智驾系统,鸿蒙智行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一道独特光影。渐渐地,豪华车阵营态度开始改变,最开始的是一汽奥迪,一汽奥迪此前宣布在其全新燃油车型A5L上全球首发华为乾崑智驾系统,成为德系三强中首个拥抱华为智驾的品牌。
随后奥迪后续的A4、A5、Q5等主力车型将全面搭载该技术。传统豪强的“转身”,标志着华为智驾完成了从“备选项”到“必选项”的质变。
7月中旬正式上市的岚图FREE+成为行业首搭华为乾崑智驾ADS 4与鸿蒙座舱HarmonySpace 5的岚图FREE+共推出3款车型。
这意味着,除了华为智选车模式下的几个界,华为智驾进一步扩大了朋友圈。
华为智能驾驶系统经历了从被主流车企谨慎观望到竞相争抢的戏剧性转变。而车企态度的集体转向,深层动力源于乾崑智驾技术代际的突破。2025年7月,最新一代ADS 4系统的推送,彻底重构了智驾能力边界。
华为智驾凭啥本事?
华为乾坤智驾的一大突破在于,WEWA技术架构的引入——云端世界引擎(World Engine)与车端世界行为模型(World Action Model)协同,使系统具备场景理解与动态决策能力。相比前代,端到端时延降低50%,重刹率下降30%,通行效率反升20%。
靳玉志表示,VLA不是真正实现自动驾驶的路径。走 VLA 技术路线的企业,其实是用各种语言大模型将网络所学转换成 LM 来掌握知识。华为更看重 WA,这个路径目前看起来非常难,但能实现真正的自动驾驶。
当多数竞品仍停留在“识别车辆+自动跟车”阶段时,华为已迈入“全场景贯通”的新维度:从车位到车位(P2P 2.0),覆盖50万个停车场,过闸机、缴停车费全程无需接管。
最先吃红利的企业
技术的领先迅速转化为合作车企的市场红利。赛力斯作为首吃螃蟹者,已筑起护城河。2024年问界贡献鸿蒙智行大部分销量规模,验证了“华为赋能+传统制造”模式的可行性。江淮同样没有落后,彻底重塑了中国品牌的价值边界。
市场的热烈反响推动华为智驾生态极速扩张。目前已有超过10家汽车集团、超过15个品牌采用乾崑方案,合作范围从电动车延伸至燃油车,从轿车覆盖到MPV、越野车。
岚图CEO卢放曾表示:“华为内部也在评估哪个项目成长性更好、团队匹配更高效。”这暗示车企间的“含金量”竞赛已升级为资源争夺战。
但繁荣背后暗藏挑战,当更多车型共享华为技术,如何避免内耗成为新命题。 华为乾崑智驾和鸿蒙座舱已经不是“界字辈”车型的专属。随着自主新能源品牌“All in 智能化”趋势蔓延,多家车企正积极拥抱华为,争抢最新版华为乾崑智驾上车先机。
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在大部分主流车企均将和华为合作的情况下,抢占最新版智驾系统上车先机也成为相关车企增强产品吸引力的重要手段。谁能利用智驾功能与品牌价值赢得更有利的市场盘面,还是未知数。
来源:汽车情报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