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央视、地方卫视,甚至一些地方台,AI主播的身影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屏幕上,零失误、全天候在线、成本低廉,这些标签如同一个个重锤,砸向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和从业者的心脏。
文:豆莱说
编辑:豆莱说
曾经播音主持专业是无数怀揣“金话筒”梦想的年轻人的首选,录取通知书几乎等同于通往星光大道的门票。
而如今,这扇门似乎正在缓缓关闭,一股名为“AI”的力量正从门缝中渗透进来,带来前所未有的寒意。
央视、地方卫视,甚至一些地方台,AI主播的身影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屏幕上,零失误、全天候在线、成本低廉,这些标签如同一个个重锤,砸向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和从业者的心脏。
焦虑、迷茫、危机感,这些情绪在行业内部蔓延,播音主持专业的至暗时刻真的来了吗?
DeepSeek,一个国产顶级AI模型的横空出世,成为AI技术全面爆发的导火索。各行各业都在经历AI的洗礼,新闻行业自然也不例外。
2023年,国内多家媒体开始试水AI主播技术,到了2024年,AI主播已经不再是新鲜事物。
从《杭州新闻联播》春节期间的全数字人主持,到央视在重大会议报道中引入虚拟主播,再到利用知名主持人形象创作AI主持人进行科普。
AI主播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技术也日趋成熟,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进步,更是对整个新闻行业生产模式的颠覆。
传统的“人力密集型”运作模式正在被“技术赋能型”所取代,这对于习惯了传统模式的从业者来说,无疑是一场巨大的挑战。
AI主播的“魔法”是如何实现的?其背后是计算机图形学、语音合成等技术的深度融合。
通过对海量音视频数据的学习,AI可以合成出高度逼真的数字形象,并流畅地播报新闻稿件,其语音语调甚至可以做到与真人主播难以区分。
这种技术优势使得AI主播在新闻生产中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
AI主播可以每天24小时不间断工作,无需支付加班费,也无需考虑请假、病假等问题,大大降低了人力成本。
其次,AI主播可以批量生产、快速部署,无需像真人主播那样需要长时间的选拔、培训和包装,AI主播在应对突发新闻事件时,反应速度更快,可以第一时间将新闻传递给观众。
除了新闻播报,AI技术在新闻领域的应用还在不断拓展,AI驱动的虚拟主播已经开始走出播音室,进入更多样化的应用场景。
例如,一些媒体尝试用AI虚拟主播来解说财经、军事、科技等专业性较强的新闻内容,通过图文并茂的视频解说,降低理解门槛,提高观众的接受度。
此外,AI虚拟主播还可以根据观众的年龄、文化程度等特征,调整解说的详细程度和语言风格,实现个性化定制。
一些博物馆、科技馆也开始尝试用AI虚拟解说员进行展品讲解和导览,提升参观体验。
虽然这些尝试大多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已经展现出AI技术在新闻领域巨大的应用潜力。
信息来源:上观新闻2025.2.10——《杭州新闻联播》AI主持人播报逼真零失误,“播音专业学生碎了”?
人类主播应当如何应对
AI主播的崛起是否意味着人类主播的末日?答案并非绝对,尽管AI主播在某些方面展现出优势,但其局限性同样明显。
情感共鸣、临场应变、伦理判断等方面,AI仍然难以望其项背。
例如,在突发事件报道中,记者需要在现场进行快速判断、信息核实和价值取舍,这些都需要人类的智慧和经验,而AI目前还难以胜任。
同样,在深度访谈中,记者需要根据嘉宾的回答进行追问和引导,捕捉嘉宾的真实情感和思想火花,这需要极强的临场应变能力和人际沟通技巧,也是AI难以复制的。
面对AI的冲击,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和从业者该如何应对?
“转型”和“融合”成为摆在他们面前的两条道路。一部分学生选择跨专业考研,转向法律、数据分析等领域,以规避职业风险。
而另一部分学生则选择与AI共存,学习人机协作技能,例如学习使用AI工具进行辅助创作,提升信息整合和处理能力,并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深度报道、即兴采访等AI难以替代的领域。
对于新闻从业者而言,掌握人机协作模式将成为未来竞争的关键。利用AI快速生成新闻稿件初稿,再由人工进行润色和优化,可以大幅提高工作效率。
此外,从业者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例如深度内容生产、舆论监督、调查报道等,这些是AI难以取代的领域。
媒体机构也需要积极调整战略,适应AI时代的新形势。在人才培养方面,可以增加AI技术解析等相关课程,帮助学生理解AI的工具属性,并将其应用于新闻实践。
同时,强化调查报道、跨文化沟通等“高门槛”技能培训,培养适应未来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2025.2.10——AI主持人播报零失误,但也“零感情”
AI的引入让我们看到,人们必须从“人力密集型”向“技术赋能型”转变,才能重塑整个行业的格局。
未来,新闻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将不再仅仅是信息采集和传播,而是信息的深度解读和价值判断。
AI可以作为强大的工具,辅助人类完成更复杂、更高效的内容创作,形成“人机协作”模式,AI和人类主播将各自发挥优势,共同完成新闻的生产和传播。
AI可以负责程式化的新闻播报、信息整合等工作,而人类主播则可以专注于深度访谈、现场报道、舆论监督等需要人类智慧和经验的领域。
这场变革也对传媒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传媒院校需要调整课程设置,增加AI技术相关的课程,培养学生的人机协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同时,需要更加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未来新闻行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AI技术在新闻领域的应用还在不断拓展,未来,AI可能会提供更加个性化的资讯解读服务,根据用户的兴趣和需求,推送定制化的新闻内容。
AI也可能会在新闻事实核查、虚假信息识别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提升新闻的可信度和公信力。
结语
AI的到来,为新闻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这场AI革命并非简单的岗位替代,而是对整个行业生产模式、人才需求和从业者能力的全面重塑。
面对这场变革,恐慌和焦虑无济于事,主动拥抱技术、积极学习新技能、持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是应对挑战的最佳策略。
未来,新闻行业以及各行各业的竞争,将不再是“人与机器”的对抗,而是“人借助机器”的进化。
正如摄像机没有让文字记者消失一样,AI主播也终将成为新闻生产工具链中的一环。在这场转型中,主动拥抱技术、持续学习创新的个体和机构,才能在AI时代立于不败之地。
来源:情感大师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