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次走班课,班长跑到我的办公室说:“老师,小辰同学没来上历史课,不知道去哪了。”我让班长回班上课后,焦急地在学校里寻找这个孩子。终于,在操场后台的帘子后面,我发现了正在和别班同学打牌的小辰同学。他看见我撒腿就要跑,我将他叫住,问他为什么逃课,他语气很不好地说:
在前两期的育人故事里
我们已经了解了八位教师的教育故事
这期我们再次走进四位教师
看看他们是怎么成为
引领学生成长的灯塔
01 做擦星星的人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永丰学校 王嫣
一次走班课,班长跑到我的办公室说:“老师,小辰同学没来上历史课,不知道去哪了。”我让班长回班上课后,焦急地在学校里寻找这个孩子。终于,在操场后台的帘子后面,我发现了正在和别班同学打牌的小辰同学。他看见我撒腿就要跑,我将他叫住,问他为什么逃课,他语气很不好地说:“老师,你别管我了,我不想学了。”说完他气冲冲地跑回教室,把头埋在桌上哭了起来。
下课后,我到孩子身边,打算和他掏心掏肺地聊一聊。孩子先是就逃课的事情承认了错误,然后低下头说:“老师我不想学习了,学不懂,也学不动了。”原来子辰初中的时候就没怎么学习,中考前一个月报班突袭考上了高中。他本想上了高中好好努力,可是两个月来,什么都学不会,也学不懂,期中考试又成绩垫底,他很气馁,想放弃了。我安慰鼓励他说:“别人付出三年的时间考上高中,可你用了一个月就考上了,这说明你是个非常聪明的孩子。高中的学习方法和初中不同,我们一起分析一下,看看是哪不足。现在才高一,还没到说放弃的时候,老师永远不会放弃你,你也不能放弃自己。”孩子听了点点头,在学习上列了计划,上课状态也做了调整。
每一颗星星上的尘埃都是在过往灰蒙蒙的日子里堆积起来的。经过上一次的劝说,小辰同学的学习状态好了很多,每天认真上课交作业。我时常鼓励他,哪怕他只进步了一点,我都不住地夸奖他。孩子不再像以前那么灰心丧气,我在他的眼里看到了光。
然而好景不长,一个月后的某一天,小辰同学突然又回到了过去的样子,上课睡觉,也不交作业。放学后哭着对我说,父母总是责备他,虽然他考试进步了,可是还是得不到父母的认可,父母只关心妹妹,对他一点也不关心等等。原来孩子心上的尘埃源自于家庭,源自于父母的不认可、不关心。后来我和他父母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沟通,家长也理解到孩子内心的需求,开始改变自己的教育模式,多关心孩子,不断认可孩子的进步。于是,我又在孩子的眼中看到了光亮,这一次更加灿烂。
除了小辰同学以外,班里还有很多这样“蒙尘的星星”。我觉得我有责任、有义务走进他们,亲近他们,理解他们。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热爱每一个学生。对于班主任来说,爱是对每个生命的尊重和善意,爱意味着要拥有一颗充满爱的心,能够包容无知和缺憾。我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一颗星星,通过不断的擦拭,总有一天,都会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02 于自然中守护童真
护航小幼更好衔接
中国科学院附属玉泉小学 杨玉莹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幼小衔接的关键期,不仅要完成作息、学习方式、人际交往的多重过渡,更要面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业压力。我在“承包”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以后发现:很多学生喜欢在校园中探秘,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发现也能让他们惊讶很久。
一年级下册无论是语文、道德与法治、科学、美术等学科都提及了大自然学习主题,这时正值春光大好时。我们通过小小的项目式学习的方式,和孩子们一起,制定春游方案,将思政课小讲堂,搬进了国家植物园,并让家长、科学老师、学生组成小组,自己选择喜欢的场所,汇报交流学习成果。
(一)捕捉春天的足迹——
感受自然之美
学生拿着镂空画去收集大自然不同的元素,并在校外辅导员和家长志愿者的帮助下了解不同植物的特性,以“特写”镜头的方式,寻找了有特点的自然之景。
“你们看我的小猴子多可爱啊!”
“你的小猪佩奇太有创意啦!”
……
孩子们进入植物园以后,瞬间变成了一个个小小的自然观察员,三三两两结对探索。
(二)听大自然的语言——
感悟自然之趣
学生在第一个活动中俯下身,感受到大自然的多姿多彩,原本的“漠视”逐渐变为了珍视,孩子们兴致盎然,侃侃而谈,快乐地分享着自己的发现和巧思,但孩子们走进的不应只是静态的大自然,更应认识到,自然不仅给我们物质馈赠,更有智慧的启迪。
于是我们引导孩子们:“大自然给了你们一种怎样的感受啊?”
学生:美丽、好玩、精彩……
“其实,大自然还在和我们说悄悄话呢,让我们一起去找一找吧!”
孩子们重新组成观察小队,借助探究材料,和家长们一起探索、分享大自然有什么有趣的语言,记录读懂这些语言的过程中有什么感受,读懂了这些语言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帮助。
各小组形成了自己的观察手册,他们在回忆生活经验和联系所学内容后还发现:
“看到蚂蚁搬家、燕子低飞、天上出现炮台云,要下雨了,出门要带雨伞。”
“看到一行大雁往南飞、叶子开始变黄,就是秋天要来了。”
“年轮可以告知树的年龄、太阳教我们辨别方向。”
……
学生们逐渐感悟到大自然就是我们的老师,是一个永不枯竭的智慧大宝库。
小学阶段思政课中对于自然的解读突出“审美第一性”。把“自然是美的、有趣的”放在“自然是有用的”之前。比如植物、动物首先是可爱的、灵动的,是和孩子们一起生长着的,而非可以采摘、利用,把人和自然放在对立面。
在活动前,我在执教一年级的道德与法治的过程中就发现,有些孩子对花粉过敏,有些害怕小昆虫,有的觉得泥土很脏,没有真正地亲近过自然,他们对于自然的认识停留在花草树木、猫狗等宠物上,对于大自然究竟有什么元素、他们都是什么样的,美在哪里,有什么好玩的现象……知之甚少,家长对于孩子自然感情的培养也非常有限,觉得带孩子去海边、大山才叫亲近自然,却忽视了身边最容易看到的自然资源。
本次活动后,我在年级中举行了一个“我与自然交朋友”主题展示,孩子们将在自然中捕捉到的美丽元素展示出来,并为他们的作品起了名字,讲述背后的故事,作为本次一年级思政课项目式学习的收尾。
孩子们在感受自然之美的过程中,净化了心灵,也展示了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自由关系,在联结家长资源的过程中,家长对于学生进入小学后的表现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也在家校社多方资源的联动下,更好地促进了幼小衔接,让孩子们对上学这件事充满美好的记忆。
03 慢性子老师与急性子学生
北京市海淀区航天图强小学 王雪
第一次见面时,我还不是一个“慢性子” ,学生小航也不是个“急性子”。转变出现在开学第一周的天文课上,小航掀了自己的桌子,理由是别人说话吵到他上课了;美术课上,他没有经过老师的同意拿了剪刀,表示自己需要剪东西了;体育课上,离开队伍踢标识桶,说自己太生气了。
作为班主任,发现问题及时与家长沟通,我总希望能尽快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然而,经过沟通与交流,我发现形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家庭教育中的言传身教。比如:我问他为什么生气要掀桌子的时候,小航回答爸爸在家生气了就掀桌子。随着年级的升高,小航急性子行为的表现也逐渐加重,他生气时出现过:扔老师的水杯、用桌子撞同学、用手抓伤老师、用书砸同学等行为。
在和小航的对话中我了解到,他所有行为背后的原因都是他太生气,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与行为,而又找不到正确处理情绪的方法。了解到这一点,我教给了小航如何在课堂中发泄情绪,又不影响别人的方法。比如:拿出一张纸,把自己的坏脾气都画出来,然后撕掉,扔进垃圾桶里。
撕纸法
首先准备好一叠纸,然后把心里不舒服的事情用笔写下来。接下来,你可以撕下一张纸,将其一点一点地撕成碎片;也可以同时拿起几张纸,有规律地每次对半撕,或者毫无规律地随手撕。
撕纸法的原理是将负面情绪转化为可视化的纸张,通过记录和不停地撕纸,能快速地发泄各种负面情绪,从而达到宣泄情绪的目的。
然而出现了这样的一幕:小航把自己在班里最不喜欢的同学画在了纸上,周围又添加了很多难听的字眼。课上非但没有撕,反而在课后给同学们传阅。
我的解决方法是,首先夸赞他在课堂中忍住了生气,同时又批评了他随便编排同学的“撒气”方式。小航欣然接受了。就这样,课堂上小航渐渐减少了随意说话与生气拍桌子等问题行为。随着三年级上半学期的结束,他已经渐渐能用这样的方法控制自己在课堂中的情绪了。
孩子在学校问题行为的背后与他在家庭中的教养方式有着密切关系。于是,我再一次联系了小航的家长,在家长的配合下,我们一同为孩子制定了个别化教育计划——“二十一天养成小航行为习惯”。
在班级中,我们会利用班级优化大师软件进行表现性评价,促进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同时,我也会制定激励方案,每天给不随意发脾气的小航进行加分。家长也会根据他每周的得分情况在家进行相应的奖励。
刚开始小航还能控制住脾气,没多久就又发了脾气,原来是因为,他那么珍惜分数,却被老师扣了很多分,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了。我带着小航一起做了一张思维导图,将课上他的行为表现以及每一条可以反应情绪的路径都画了出来,让他重新思考与选择更适合的情绪反应路径。又带他找到老师,对自己的错误行为进行了道歉。慢慢地,他已经能够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也与一个月前的他有了很大的改变。
小航能够成为现在的他,和老师的教育方式有关、和家长的配合程度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与同伴的支持有关。一个充满爱意的班集体,可以发现问题,主动帮助,接受每一名不同“尺寸”的学生。我不止一次看到同学拍着小航的后背,安抚他情绪的场景;也不止一次听到同学们口中发出的真心赞扬:“小航,好样的!你控制住情绪了。真为你高兴,继续加油!”
04 猗猗嘉禾 今盈我仓
中国农业大学附属中学 王军
“应农时、顺禾性”,让每一株青苗在园中茁壮生长成他应有的样子,这是我对教育最本真的理解,它也是一粒种子,需要有一块田地,去耕种、去生长;它更是一个梦想,需要有一场浇灌,去开花,去结果。
学校初中楼后拆除违建的空地上,长出了一棵丁香。风刮来了蒲公英的种子,开出了一片金黄的小花朵。我看见了老师和学生们眼中的欣喜。这里,应该从昏暗、杂乱、破旧的犄角旮旯,成为一座花园、一个农场、一个乐园,我在脑海里开始勾勒它应有的样子。
一天中午,学生们在午餐,两个初一的孩子因为“土豆是长在地底下还是结在枝头上”争执得不可开交。孩子们的争执不由得让我沉思:在我们这个人口大国,决定着民族未来的孩子们,如果连最基本的粮食、蔬菜等生长作物的基本常识都不了解,大国粮仓何以为继?再联想到曾经带着几个城里长大的青年教师外出学习,他们也不认识地里的庄稼是韭菜还是麦苗,是未成熟的玉米还是没长大的高粱。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不务本,哪来的依循节律、浇水施肥,哪来的因材施教?我的“农·人”情怀办教育哪有立锥之地?
让每一株青苗长成它应有的样子,就是一场对生命成长的见证。营造一片天地,共同去传承我们的农耕文化、感悟大地哺育生命的真谛、领略生命成长的节律。我的脑海里,越来清晰地浮现出一个连接历史与未来、关联知识与实践、承载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机勃勃的田园图画。
于是,古代农耕文明以诗歌与图画的形式呈现在了篱墙之上;爬犁风车、石碾磨盘、杆秤蓑衣、犁头扬叉从博物馆走进了师生生活;翻地春种、夏耘间苗、秋收冬藏成了最开心的劳动体验。播什么种结什么果,何时浇水何时施肥,深耕浅种、光照温度如何左右收获……“农·人”教育有了最富有生机的体验场。
什么学段开展什么样的教育教学活动,什么样的学生适合放手、什么样的学生应该时刻被关注,什么样的老师适合放在什么样的岗位,什么样的课程能够发展什么样的能力,这些何尝不是教育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
当幼苗萌芽,当向日葵绽放笑脸,当麦穗闪烁着金色的光芒,当白胖胖的萝卜顶着长长的叶羽骄傲地把头探出地面,当豆角悬挂在藤蔓随风摇曳……当我跟孩子们一起了解京西稻种植的前世今生,把沉甸甸的稻穗捧在手上;当我手把手教会身边的孩子们如何挥舞镰刀收割,如何捆扎麦草,如何握住锄头翻动泥土、撒下种子,我看到了他们眼里的光芒;当我们的党徽、团徽、队徽一起闪耀在这嘉禾园中,我的心中莫名地生出一份感动——生命成了汗水浇灌下的动人旋律,“农人”耕耘中猗猗嘉禾正盈盈满仓。
我想这就应该是教育的样子。于无声处听惊雷,在四季轮转的变换里,感受和体验生命的美好、感悟劳动与收获的真谛。我们在猗猗嘉禾园,静待每一株青苗以蓬勃的姿态诠释成长的规律和意义。
注:每篇学生的名字均为化名
往期链接
素材来源:各相关学校
编辑:黄依依
投稿邮箱:hdjywx@126.com
海淀教育内的文章,大部分是海淀教育记者的原创以及征集资料的整合,除海淀教育授权外,禁止转载,否则将追究相关责任。本公号荣获2017年度、2018年度“首都教育新闻宣传策划创新力奖”和“首都教育新媒体传播影响力”大奖,2020年度“首都教育融媒体建设先锋奖”和“首都教育新媒体最具影响力”大奖!
来源:海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