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戏曲荟萃展演活动”掀起文化惠民春潮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3-27 08:46 1

摘要:春回大地,万象更新。2025年3月16日至29日,由中国戏曲表演学会、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天水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陕西、宁夏、青海、新疆等省(区)文化和旅游厅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共同支持的“跟着艺术游甘肃”西北戏曲荟萃展演活动在天水市伏羲广场

春回大地,万象更新。2025年3月16日至29日,由中国戏曲表演学会、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天水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陕西、宁夏、青海、新疆等省(区)文化和旅游厅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共同支持的“跟着艺术游甘肃”西北戏曲荟萃展演活动在天水市伏羲广场盛大启幕。

活动由西北秦腔汇演、西北地方剧种折子戏展演、戏迷争霸赛和戏曲快闪巡游四个板块组成。作为西北五省区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戏曲展演活动,主办方充分结合戏曲观众群体特点,首次实现所有演出全程户外化呈现,累计吸引线下超59.2万人次参与,线上观看量突破2152万人次,其中线下近三成观众来自陕、宁、青、新及兵团等省外地区。

这场以“传统与创新交融、艺术与文旅共生”为核心理念的盛会,是践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议》关于“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精神的生动实践,也是落实近期提出的“优化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部署的创新举措,为西北地区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1

以戏为媒,深耕厚植:推动秦腔普及与传播

秦腔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承载着西北人民的精神基因与文化记忆。本次展演通过多维度的创新实践,将秦腔从舞台延伸至街头巷尾,从专业领域辐射至普通民众,实现传统艺术的“破圈”传播。

一是经典重现,名团名角献绝活。活动集结陕、甘、宁、青、新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33家顶尖戏曲院团,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西安易俗社、西安三意社、甘肃秦腔艺术剧院、宁夏演艺集团秦腔艺术剧院等名团轮番献演经典剧目。宝鸡市戏曲剧院《杨门女将》以高亢激越的唱腔和精湛武戏震撼全场,“巡营”一折中长达20分钟的唱段屡获喝彩;青海西宁市艺术剧院《窦娥冤》凭借青年演员黄晴的细腻表演与“六月飞雪”的唯美特效催人泪下;甘肃秦腔艺术剧院《锁麟囊》由梅花奖得主苏凤丽领衔,婉转唱腔再现薛湘灵命运跌宕,令年轻观众惊叹“秦腔竟能如此唯美”;新疆兵团猛进秦剧团《铡美案》以粗犷豪放的“黑头”唱腔演绎包公铁面无私,观众直呼“过瘾”。

二是老嗓未歇,新声已起。活动首次实现西北五省区老中青少四代演员同台联袂。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青年演员吕江涛在《周仁回府》中以甩发、跪步等高难度程式动作展现“活周仁”功力;天水市西秦腔研究院原创剧目《麦积圣歌》以麦积山石窟为背景,古朴唱腔搭配美轮美奂的舞台,被誉为“千年丝路史诗”;甘肃铁堂秦腔艺术剧院与宁夏秦腔院团复排《忠烈杨家将》《狸猫换太子》,以“老戏新演”吸引戏迷“追剧”热议。青年演员郭鹏称:“看到台下乌泱泱的人群,让我感到压力倍增,天水是一个‘戏窝子’,观众懂戏爱戏,也会看戏,我们演员也以比平常更高的要求来对待每场演出。”

三是数字赋能,扩大传播覆盖面。活动通过“线下展演+线上直播”双线并行,由甘肃省文旅厅科技处与天水市融媒体中心联合打造网络直播平台,累计直播观看量突破2152万人次。短视频平台的实时互动、戏曲快闪的趣味传播,以及网络达人“边游边播”的创意形式,让秦腔艺术突破地域限制,触达年轻群体,实现传统艺术与Z世代的深度链接。

2

以艺惠民,“万人空巷”:数万民众共享文化盛宴

从伏羲广场露天舞台到天水古城街巷巡游,从名家经典到草根戏迷,本次活动以“人民的节日”为主题,精准践行“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要求,掀起全民参与热潮。

一是戏迷争霸,薪火相传。“人民保险杯”戏迷争霸赛吸引400余名民间戏迷报名,10强选手经激烈角逐,8岁小戏迷赵艺霖与76岁资深戏迷刘蕊萍同台竞技,童声稚气与沧桑老嗓碰撞出传承火花。甘肃秦腔艺术剧院院长马勇感慨:“小戏迷的登场,正是秦腔生生不息的希望。”这一机制不仅为草根戏迷搭建了展示舞台,还通过专业与大众的互动,成功打破了戏曲‘曲高和寡’的刻板印象。正如甘肃秦腔艺术剧院一级演员王鸿斌所言:“传统戏曲只有扎根人民,才能枝叶常青。”

二是文化浸润生活,场景全域延伸。除主会场演出外,“秦腔大巡游”沿伏羲庙至龙城广场行进,五省区演员身着戏服高呼“千山万水,只爱天水”,市民游客自发加入,形成“千人同唱秦腔”的壮观场景。快闪演出覆盖伏羲广场、启汉楼、天水古城等文旅地标,实现“一步一戏,全域皆舞台”。

三是非遗与市集联动,激活消费活力。伏羲广场周边设置非遗文创展销及“麻辣烫嘉年华”,带动旅游消费超1500万元。周边餐饮、住宿、交通等相关产业联动发展,“观演+消费”模式成效显著。

3

以旅彰文,创新实践:打造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新样板

本次活动深入贯彻“深化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优化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政策导向,通过“戏曲+旅游”模式,为西北文旅发展提供可复制范本。

一是戏曲赋能旅游线路,构建沉浸式体验。活动配套发布五大主题旅游线路,将戏曲展演嵌入天水全域文旅场景。例如“羲皇故里休闲一日游”线路,串联麦积山石窟、伏羲广场、龙城广场等景点,设计“白天观景·夜间赏戏”动线;游客日间游览自然与人文景观,傍晚逛市集,夜间看大戏,形成“艺术引流—消费转化—口碑传播”的良性循环。

二是文化IP与城市品牌共塑。通过“千山万水,只爱天水”等口号,活动将地域情感提炼为传播符号。西安三意社社长侯红琴在返场演出中热情呼吁:“欢迎全国朋友来天水吃麻辣烫、听秦腔!”这一“麻辣烫+秦腔”的文旅标签,成功将艺术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助力天水打造“戏迷精神家园”的城市名片。

三是区域协同,共筑文化共同体。活动打破西北五省区戏曲院团的“各自为战”局面,以“政府主导、群众参与、区域联动”的顶层设计,推动资源共享与协作。新疆兵团猛进秦剧团、青海西宁市艺术剧院等跨省参演,此举不仅扩大了演出规模,更极大激发了西北广大民众对于秦腔这一艺术形式的热爱和关注。

“跟着艺术游甘肃”西北戏曲荟萃展演活动,以秦腔为纽带,连接历史与当代,融合艺术与民生,生动诠释了“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内涵。未来,甘肃将持续深化“戏曲+文旅”模式,推动传统文化“活起来”、文旅资源“火起来”、区域经济“热起来”,为西北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文化动能。

来源:游者日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