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痴呆”的重要原因被揪出:6个习惯,越早改掉越好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2 21:31 1

摘要:有时候人一上了年纪,忘性比记性还大。刚放下眼镜,一转身就找不到;饭菜在锅里炖着,出门遛弯回来锅都干了;孙子刚来过,转头就问:“他今天来没来?”

有时候人一上了年纪,忘性比记性还大。刚放下眼镜,一转身就找不到;饭菜在锅里炖着,出门遛弯回来锅都干了;孙子刚来过,转头就问:“他今天来没来?”

不少人一开始觉得这是“老糊涂”了,觉得正常,甚至还打趣说这是“岁月送的礼物”。

可真要查起来,有些忘事还真不是“岁月的锅”,而是脑子里出了问题。说白了,就是老年痴呆,也叫认知障碍症,一种会慢慢“偷走”人记忆、性格、方向感、语言能力的慢性病。

关键是,这种病不是突然来的,它是一步步“养”出来的。很多人直到症状明显了才发现,那时候往往已经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机。

很多人以为老年痴呆是“命里注定”,觉得谁老了都这样。其实真不是。大量研究发现,这病和生活习惯密切相关,甚至有人总结出一句话:脑子出问题,常常是平时“惯”出来的

日常里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毛病、小习惯,时间一长,就像一颗颗“地雷”,在脑子里悄悄埋下了隐患。

比如,有人特别爱吃咸的,觉得清淡没味道,一顿饭没酱油都过不去;有人长期睡眠不足,自夸“熬夜头等舱常旅客”;还有人退休后活动量骤减,坐着看电视一坐就是一天,连饭都是端到沙发前吃。

这些习惯,不只是伤肝伤肾那么简单,最可怕的是,它们对大脑的伤害是“隐形”的,等发现时往往已经晚了

有个广为引用的数据显示,我国六十岁以上的人群中,每十个人就有一个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八十岁以上更是接近三成。

而这其中,大多数人没有家族遗传背景,也就是说,他们原本可以不走到这一步。真相就是,老年痴呆不是注定的,而是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延缓甚至预防的。

关键在于,很多人对这个病的认识还停留在“老糊涂”、“记性差”等模糊概念上,忽略了它其实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脑部退行性疾病

说实话,这听着有点吓人,但理解了背后的原理,才能真正对症下药。

从医学角度讲,老年痴呆的核心问题,是脑神经细胞逐渐死亡,神经网络慢慢断裂而促使这种变化加速的“帮凶”,往往就是那些看似无害的习惯。

比如,长期高盐饮食会导致脑血管硬化,影响大脑供血睡眠质量差会让大脑“排毒”功能受阻,废物堆积缺乏社交和运动,会让大脑“闲置”,退化得更快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多个权威研究得出的共识。

举个简单的例子,睡眠这事大家都经历过。一晚没睡好,第二天就觉得脑子转不动,记忆力下降。

而如果连续几个月、几年都睡不好,大脑的“清道夫”——一种叫做胶质细胞的清理系统就会失灵,导致异常蛋白堆积,形成斑块干扰神经信号传递。久而久之,就可能发展成典型的老年痴呆。

同样的道理,运动也绝对不能忽视。不少人退休后觉得自己“该歇歇了”,每天的运动量就是从卧室走到厨房。

但研究发现,规律的有氧运动,比如快走、太极、广场舞等,可以显著提升大脑的血流量,促进神经生长因子的分泌,这对延缓认知退化有非常大的帮助。

大脑就像机器,越用越灵,越闲越锈。而饮食上的“重口味”问题更是常见。高油高盐的饮食会导致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而这些慢病都会对大脑构成持续伤害。

尤其是高血压,被称为“沉默杀手”,它会让脑血管慢慢变硬,变窄,最终导致脑供血不足、微小中风反复发生,这些小中风虽然当时感觉不强烈,但累积下来,就像蚂蚁啃大象,最后把大脑啃出“窟窿”。

更别提那些看起来“无害”的消遣方式了。比如长时间刷手机、沉迷短视频、整天窝在沙发上看连续剧,这些行为虽然短期内能带来“快乐因子”,但长期会让大脑处于一种“被动刺激”的状态,缺乏主动思考和逻辑训练,导致神经连接退化,脑子“越来越懒”。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习惯,就是长期处于孤独状态

不少老人退休后社交圈缩小,生活节奏变慢,子女又不常在身边,这种孤独感会让人产生抑郁、焦虑等情绪,而这些情绪本身就会影响大脑神经递质的平衡,从而加速认知能力的退化

有研究显示,孤独感强烈的老年人患老年痴呆的风险比社交活跃的人高出一倍以上

当然,也不是说只要有这些习惯就一定会得病。但风险在那儿,谁都不能掉以轻心。关键在于,知道了这些“坑”,能不能及时绕开。

想要守住脑子的“清明”,不是靠补脑药,也不是靠吃核桃,而是要从生活的点滴做起。

规律作息、良好睡眠,是给大脑“充电”的最好方式均衡饮食、控制盐糖油,是给大脑“减负”的关键一步坚持锻炼、动脑动手,是防止大脑“生锈”的法宝

多参加社交活动、保持情绪稳定,是让大脑“保持活力”的秘密武器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大脑属“髓海”,肾精充足则脑髓充盈,思维敏捷。肾精的消耗不仅与年龄有关,也与情志、作息、饮食等密切相关。

中医讲“精不养神,则神疲而忘”,这其实和现代医学讲的神经递质不足、神经元受损有异曲同工之妙

不得不说的是,认知障碍虽然目前无法彻底逆转,但早发现、早干预,完全可以延缓它的发展速度

很多人以为“记不住事”是老了的正常现象,其实只要细心观察,很多前兆是能被发现的。比如开始频繁重复提问、找不到熟悉的路、做菜时乱放调料、讲话词不达意……这些都不该被忽略。

说到底,脑子这东西,不怕老,就怕不用。就像家里那口老锅,天天用着,越用越亮;一丢进橱柜,年年不用,就生锈了。

老年痴呆不是命,而是种“惯”出来的结果。想要摆脱它,得从现在开始,管住嘴、迈开腿、睡好觉、动动脑,还得多说话、多交友,别把自己关在屋里念“往事如烟”。

人老了不用怕,怕的是活得糊涂。脑子是咱的本钱,守住它,比什么都值当。哪怕已经出现了一些小问题,也别慌,生活方式一调整,很多人都能“止损”,甚至“回暖”。

脑子这东西,不是非得等它坏了才去修,关键是别让它一直在偷偷“漏电”。习惯这玩意,改了难,但不改更难。越早发现,越早动手,脑子也就越有希望继续陪我们笑着过好每一天。

参考文献:

[1] 揭佳丽. 中老年人群睡眠时长和睡眠质量与认知功能的关联性研究[D]. 湖北:华中科技大学,2021.

[2] 李弈晴,程桂荣,许浪,等. 生活方式在心血管代谢性疾病患病时长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关联中的作用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2025,28(11):1329-1335. DOI: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225.

[3] 陈海超. 高盐饮食影响神经血管单元加重AD病理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甘肃:兰州大学,2022.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来源:朱大夫健康科普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