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天,看他们的西部“变身记”!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3-27 10:26 1

摘要:去支教前,我以为我是来“给予”的,但来到云南临沧蚂蚁堆村后,我发现,这里的点点滴滴也在治愈着我,伴随着我成长。在我疲惫的时候,孩子们会凑到我跟前给我打趣,让我提起精神;在我生病的时候,孩子们会心照不宣地更加听话懂事,关心我的身体状况;休息时,孩子们会与我分享自

“我从华科大来

站上三尺讲台”

支教已经200天

参加西部计划

(研究生支教团)的志愿者

在基层的工作状态如何?

听听华科大学子的

“变身”感悟!

云南临沧

去支教前,我以为我是来“给予”的,但来到云南临沧蚂蚁堆村后,我发现,这里的点点滴滴也在治愈着我,伴随着我成长。在我疲惫的时候,孩子们会凑到我跟前给我打趣,让我提起精神;在我生病的时候,孩子们会心照不宣地更加听话懂事,关心我的身体状况;休息时,孩子们会与我分享自己假期做的事情、玩的游戏,还会问许多关于大学生活的问题。


有一天,我为合唱团的孩子们带去了华中科技大学寄来的明信片,孩子们特别激动,争先恐后地找我合影。看到他们开心兴奋的模样,我内心也感到无比温暖。我在这里真切地感受到,我来到蚂蚁堆村并不是一场单向的奔赴,而是我与孩子们之间双向的治愈

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2024届毕业生

黄骏驰

从没想过,我在彩云之南会过上如此七彩缤纷的生活:是孩子们每天上课前飞奔到我身边,一边喊着“语文老师,语文老师”,一边抱着我向教室走去的粉色;是阳光下看到孩子们拿着五星红旗歌唱、舞蹈的红色;是课间我闲来无事弹奏着钢琴,而孩子们围在我身边轻轻哼唱起歌曲的橙色;是雨后蚂蚁满天飞,孩子们抓住还在扑腾的飞蚂蚁,向我“炫耀”自己战利品的绿色;是带着孩子们做电气小实验,看到孩子们眼里的光随着小灯泡一同亮起的蓝色;是明明小手早已冻得皲裂、发紫,却在涂上护手霜时笑着对我说“好香呀”的紫色……


我很幸运,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在群山间的乡村小学堂,收获一幅缤纷鲜亮的七彩画卷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2024届毕业生

周竞辰

广西乐业

刚来时,我满怀信心,但开学不久,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就狠狠地给我上了一课:上课睡觉、看小说、带手机……作为一名支教老师,我希望能尽自己的努力,帮助孩子们做出一些改变。“扶贫先扶志”,为了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我开始在每节课课前为他们讲述大学生活,告诉孩子们要心有远方,仰望星空;奋斗当下,脚踏实地。


“亲爱的潘老师,感谢您为我们带来了优质的教育,并借助视频带我们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对于我而言您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股令我奋发向上的力量。”这是一位学生在上学期放假前给我写下的留言。往届的学长学姐曾对我们说:“这将是你人生中最难忘的一年,好好珍惜,加油!”经过这半年的支教生活,我也想将这句话带给所有准备投身西部计划的同学们。

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2024届毕业生

潘噔

广西隆安

每一名大学生在毕业时都会面临就业升学的重要关口,“去哪里就业”“就业目标是什么”成为了摆在每一个毕业生面前的难题。工作是对人生信仰的实践,而“到西部去,到党、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这是每一位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的人生信仰和坚定选择。面对五十多双求知欲满满的大眼睛,作为班主任和数学老师的我在当地老教师的帮助下,在一次次听课与集体教研中,逐渐站稳三尺讲台。


在教学工作实践中,我们也学着在当地开展针对性的活动:开设“七彩假期”公益学堂,帮助孩子们探索世界;开展“云游华科大”系列活动,带领孩子们了解大学;举办“笔墨融情 见信如晤”书信交流活动,让信件跨越空间实现情感交互。作为一名支教老师,我想用这一年不长的时间,在孩子们心里种下一颗颗坚韧、向上、自信、乐观的种子。

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2024届毕业生

罗智文

贵州务川

从喻家山下到洪渡河畔,从台下学生到台上老师,我跨越近1000公里,来到贵州省遵义市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第四小学,成为700余名二年级小朋友的科学老师和100余名三、四年级学生的篮球及足球教练。四年前在心中种下的支教种子已经在西部的土地上茁壮成长半年。

这段时间对我而言,有刚来学校听不懂方言时的窘迫,亦有学生自愿当我的“翻译官”时的感动;有第一次站上讲台面对60多双眼睛的紧张,亦有下课学生追问“司老师什么时候再来上我们班课”时的快乐;有不知道自己能做些什么的焦虑,亦有和亲密战友们脚踏实地完成一次次活动时的满足……支教就是如此,酸甜苦辣都是我喜欢的味道。即使在心中曾无数次幻想过这里的生活,但当我真切地走进学生,望向他们纯真闪着光亮的眼睛,我只想化作一场无声的雨,将知识的碎芒化作千万透明触角,渗入每道渴望拔节的褶皱,那些被浸润的根系,自会在岁月里蜿蜒成歌

体育学院2024届毕业生

司佳林

恩施来凤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工作中,我努力把知识和生活实例相融合,组织案例讨论、开展角色扮演,看到学生们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思考,我心中满是成就感。但教学工作并非一帆风顺,一些学生可能需要更多的适应和引导,同时我们的教学资源还有待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可正是这些难题,让我学会了灵活应变,也更懂得倾听学生的心声。这段支教经历,是挑战更是成长,它让我真切领悟到教育的力量,也让我在奉献中找到了自我价值

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2024届毕业生

文清

新疆霍城

有学生问我:“老师,我经常害怕考试考砸。”我说,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重要的是一颗百折不挠的心。热爱学习的学生,无论分数高低,都是我心中的好学生。


其实学习如此,支教如此,人生也是如此,不必在意路往何方,勇敢迈出坚实的一步,路就在脚下,半年来我和我的队友们开展“兰薰书香”读书沙龙,促进书香校园建设;组织“织梦育人”书信交流,远方的文字承载起朋友的情谊;邀请“民族之星”共话成长故事,凝聚“石榴籽”的梦想;下基层开展科普宣讲,用实际行动回馈社会……跨越四千公里来支教,在新疆这片热土上,播撒着知识的种子,收获着生命的辽阔,这是我最无悔的选择。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2024届毕业生

翁锦程

新疆铁门关

从华中科技大学到新疆铁门关,从学生到老师,从象牙塔到社会大课堂……当我真正来到西部,才理解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内涵。落后偏远的地理条件、简陋缺乏的教学设施,是我要面对的第一重挑战;学生基础知识薄弱、理解能力较弱,是我在课堂上面对的第二重挑战。


办法总比困难多。一点点的请教与学习,让我明白了“教”不是一味的说教,更要有方法有技巧,有感情有温度,才能让课堂活跃又不失规矩。课堂上井然有序,课后其乐融融,用心支教,用情付出,终会收获成长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2024届毕业生

王昊

青春有千万种选择

而有一种叫 ——

到西部去,到基层去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22年薪火相传

870余名HUSTer青春接力

奔赴新疆、西藏、广西、云南

贵州、四川、湖北等地

接力服务脱贫攻坚、乡村振兴

西部大开发建设等国家战略

让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挺膺担当

团队先后获

第十三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

全国学雷锋“四个一百”最佳志愿服务组织奖

东盟国际合作青年志愿服务组织奖

用一年不长的时间

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

来源:华中科技大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