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微信这波操作真是寒了多少人的心!这几天刷热搜,“人没了微信朋友圈会消失吗”吵翻了天,点进去一看,好家伙,多少人看得眼泪汪汪。你说说,现在谁手机里没几个舍不得删的聊天记录?谁朋友圈里没存着点“见字如面”的念想?可微信倒好,冷冰冰一句“长期不登录就回收”,合着咱们
微信这波操作真是寒了多少人的心!这几天刷热搜,“人没了微信朋友圈会消失吗”吵翻了天,点进去一看,好家伙,多少人看得眼泪汪汪。你说说,现在谁手机里没几个舍不得删的聊天记录?谁朋友圈里没存着点“见字如面”的念想?可微信倒好,冷冰冰一句“长期不登录就回收”,合着咱们的回忆在人家眼里,就跟过期面包似的,说扔就扔?
那天刷到那个网友的帖子,我真是,心里堵得慌。就说她爸爸吧,走了快十年了。你想啊,十年啊,日子过得再快,心里那个坎儿也未必能过去。她平时想爸爸了,就翻翻以前的聊天记录,看看朋友圈里爸爸发的钓鱼照片,写的“今天天气好,钓了条大的”,或者转发的养生文章,末尾还加一句“闺女记得多喝水”。就这些碎碎叨叨的东西,在她心里,那就是爸爸还在身边呢,还在跟她说话呢。
结果呢?前几天想看看,一点开微信,嘿,通讯录里那个熟悉的头像没了!她以为自己眼花了,搜微信号,搜昵称,翻聊天记录备份,折腾了一下午,啥也没有。后来发帖一问,底下有人说“可能被回收了”,她赶紧找微信客服,客服回得倒是快:“超过6个月到1年不登录,系统可能自动回收,内容清空,无法恢复。”
无法恢复!这四个字跟刀子似的,扎得人心口疼。后来微信工作人员联系她,说试着帮忙找回,可结果呢?“账号已经被回收,找不回来了。”你说这叫什么事啊!那姑娘在评论区说:“我爸的声音我都快记不清了,就指着那些文字和照片念想呢,现在啥都没了……”哎呀,看到这儿我鼻子一酸,眼泪差点掉下来。这哪是丢了个账号啊,这是把人家心里最后一点念想给连根拔了!
冷静下来想想,腾讯这规则定得,可真是“有理有据”。客服说了,“为保障用户账号安全,长期未登录且没有零钱的账号会被注销”;微信安全中心也发文,“账号里有财产就不会回收,这是为了节省资源消耗”。听听,多冠冕堂皇!“安全”“节省资源”,这些词儿一套,好像我们要是不乐意,就是不懂事,就是阻碍科技进步似的。
可我就想问了:“安全”是给活人讲的,那逝者的账号安全谁来管?“节省资源”是没错,可那些承载着几代人回忆的聊天记录、照片视频,在你们眼里就只是“占用服务器空间”的数字垃圾?我奶奶去年走的,她那个老年机用了五年,微信还是我手把手教她玩的。她朋友圈就发过三条动态:第一条是我结婚那天,她穿红棉袄拍的合照,配文“我孙女嫁人啦”;第二条是重孙子出生,她抱着小家伙笑得合不拢嘴,写“太奶奶的宝”;第三条是她走前一个月,转发的一篇文章,标题是“老年人怎么预防感冒”。就这三条,我现在天天登录她的微信,生怕哪天一睁眼,连这点念想都没了。你说我容易吗?我这哪是登录微信啊,我这是在给我奶奶“续着”在这个世界上的一点点痕迹啊!
还有人说“有零钱就不会注销”,可问题是,不是所有人都用微信存钱啊!我爸那辈人,习惯了现金,微信就用来跟子女视频、发照片,钱包里常年就几块钱红包钱。他走的时候,微信钱包里就剩3块2毛1,你说就这点钱,够不够“不被回收”的资格?万一哪天系统判定“零钱太少不算有财产”,那他跟我妈视频时说的“老婆子今天做的面条好吃”,是不是也得被当成“无效数据”清掉?
我真是越想越气!这些年我们骂过多少APP“吃相难看”,可微信这波,比“吃相难看”更恶心——它是在“吃人血馒头”!吃的是人家的思念,啃的是人家的回忆!
你说你回收账号是为了“节省资源”,那我问问你:你微信用户十几亿,还差那点服务器空间?当年推出“拍一拍”功能,你咋不说“浪费资源”?搞那些花里胡哨的表情包、小程序,你咋不说“占用内存”?偏偏到了老百姓存念想的地方,你就开始“精打细算”了?这不是双标是什么!
你说“长期未登录会回收”,可“长期”是多久?6个月还是1年?客服回复“不等”,合着这个时间还是你们说了算?那要是子女在国外,疫情三年回不来,没法登录父母的账号,回来一看,账号没了,聊天记录全空了,你让他们找谁哭去?你让他们怎么跟自己说“爸妈的声音还在”?
还有那个被回收账号的网友,微信工作人员倒是联系她了,可联系了有啥用?“无法恢复”四个字轻飘飘一说,就把人家十年的思念打发了?你们倒是“主动联系”了,可这“主动”背后,是愧疚还是怕事情闹大?要是真愧疚,当初制定规则的时候,怎么就没想过“逝者账号保护”?怎么就不能加个“纪念账号”功能,让那些走了的人,在数字世界里留个“墓碑”?
我这几天刷评论区,看了太多让人掉眼泪的故事。有个小伙子说,他妈妈走后,他把妈妈的微信设成了“强提醒”,每天晚上跟妈妈说一句“今天工作顺利”,就跟以前妈妈在世时一样。结果有次出差半个月没登,回来账号就没了,他抱着手机在酒店哭了一夜,嘴里念叨着“妈,我再也不能跟你说话了”;有个阿姨说,她老伴走的时候,她不会用电脑备份,所有照片都存在微信里,想着“微信安全,丢不了”,结果一年没登,啥都没了,她现在天天对着手机发呆,说“连张照片都没留下,我好像都快忘了他长啥样了”。
你说说,这叫什么事啊!我们总说“科技向善”,可“向善”不是嘴上说说的!当年微信火起来,不就是因为它“连接一切”吗?连接亲情,连接友情,连接那些说不出口的思念。可现在呢?它倒是“连接”了,连带着把我们的回忆也“连根拔起”了!
我想起我小时候,我爷爷有个旧皮夹子,里面夹着我奶奶年轻时的黑白照片,还有我爸上小学得的奖状。爷爷走的时候,那个皮夹子被我爸当宝贝似的收着,现在还放在书柜最显眼的地方。那时候没有微信,可一张纸、一张照片,就能把念想留几十年。现在呢?我们以为数字能永存,结果呢?人家一个“回收”按钮,几十年的回忆说没就没了!这到底是进步了,还是倒退了?
唐朝崔护写“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那是遗憾;可现在,连“桃花”都被平台亲手拔了根,连春风都吹不回来了!我们这代人,怕是第一批“数字孤儿”——父母的声音、容貌、叮嘱,都存在手机里,可手机里的东西,说没就没了。
我不是说平台不能回收账号,毕竟确实有僵尸号占用资源。可问题是,规则能不能人性化一点?能不能给逝者账号留条活路?国外的Facebook早就有“纪念账号”功能,逝者家属申请后,账号会永久保留,朋友还能去留言缅怀;国内的一些社交平台,也有“账号守护”服务,只要证明亲属关系,就能冻结账号,永久保存内容。这些人家能做到,微信这么大的公司,做不到吗?还是不想做?
说到底,就是没把老百姓的“情感需求”当回事!在他们眼里,我们只是“用户数据”,是“活跃度指标”,是“可以被算法优化掉的数字节点”。可他们忘了,我们是活生生的人啊!我们有思念,有回忆,有那些“没用但重要”的小情绪啊!
气归气,哭归哭,日子还得过,念想也得想办法留。我琢磨了几天,有这么三个建议,不光是给腾讯的,也是给咱们自己的:
第一,数字遗产立法,不能再拖了! 现在都2024年了,人没了,房子、存款有法律管,凭啥数字账号、聊天记录就成了“无主之物”?人大代表们,能不能赶紧提案,把“数字遗产”写进法律?明确规定逝者账号怎么处理,聊天记录能不能继承,平台有没有权力随便删!不能再让企业自己说了算,他们眼里只有KPI,没有人心!
第二,微信,你给我立刻马上推出“纪念账号”功能! 别找借口说“技术难”,你连“拍一拍撤回”都能做,这个做不了?用户去世了,家属提供证明,账号就能变成“纪念状态”:不能登录,但能看朋友圈、聊天记录,头像加个小小的白菊花标识,告诉大家“这个人曾来过”。这很难吗?这是积德的事,比你搞那些乱七八糟的广告有意义一万倍!
第三,咱们自己也得长点心,备份!备份!备份! 重要的事说三遍!聊天记录定期导到电脑里,照片视频存到移动硬盘,最好再打印几本相册出来。别指望平台“有良心”,这年头,能靠得住的只有自己手里的硬盘和打印纸。我已经把我跟爸妈的聊天记录导了三个地方:电脑、U盘、云端,就算微信把我账号删了,我手里还有“证据”——证明我爸妈爱过我,证明他们来过这个世界,证明我们一家团圆过!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写这首诗的时候,大概没想到,千年后的今天,连“桃花”都能被人一键删除。可我们是人啊,我们不是冷冰冰的数字,我们记挂着那些走了的人,记挂着那些说过的话、拍过的照、发过的朋友圈。这些东西,比黄金还贵重,比钻石还坚硬,凭什么让你们说回收就回收?
微信,我劝你善良。你回收的可能只是一串数字账号,但你伤的,是亿万人的心。人心这东西,碎了就拼不回来了——你可长点心吧!
来源:玖屿听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