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历摘要摘要:患儿,女性,7岁,因“发热伴皮疹2周”入院。入院前2周患者不明原因出现高热,发热持续5天,伴斑丘疹,皮疹从躯干部位逐渐蔓延至面部、下肢,遂就诊于当地,考虑“细小病毒感染”可能,予以处理后(具体不详),患者体温下降,入院前3天患者再次发热,体温最高达40℃,遂至
患儿,女性,7岁,因“发热伴皮疹2周”入院。入院前2周患者不明原因出现高热,发热持续5天,伴斑丘疹,皮疹从躯干部位逐渐蔓延至面部、下肢,遂就诊于当地,考虑“细小病毒感染”可能,予以处理后(具体不详),患者体温下降,入院前3天患者再次发热,体温最高达40℃,遂至我院急诊就诊。
既往诊断为“慢性莱姆病”,已接受数个疗程抗生素治疗,6周前开始予以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治疗。其余病史无特殊。
体格检查:无中毒面容,躯干和背部出现弥漫性斑丘疹,不伴脱屑,四肢未受累。无面部水肿、结膜炎或粘膜受累(图1)。双侧颈部淋巴肿大,扪及一大于1.5 cm的淋巴结。弥漫性腋窝和腹股沟淋巴结肿大,伴压痛。
图1 患者就诊时的皮疹表现
诊疗过程
初探:马脚显露
入急诊后,停用患者既往家庭用药,予以广谱抗生素静脉输注。基于患者发热时间长、皮疹、颈部淋巴结肿大的临床表现,考虑诊断为“不完全性川崎病?”,予以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2g/kg),并完善超声心动图,结果未提示冠状动脉瘤。但患者仍持续发热。继续完善检查,结果示:全血细胞减少、高铁蛋白血症、转氨酶升高、凝血异常、异型淋巴细胞,红细胞沉降率(ESR)下降。骨髓活检未提示恶性肿瘤、噬血。细菌、病毒筛查提示:人疱疹病毒- 7型(HHV-7)阳性。胸部X光检查正常。结合上述检查,考虑诊断“噬血细胞综合征?”。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噬血细胞综合征?
图2 就诊期间的用药情况、体温变化、实验室检测指标变化
注:CRP:C反应蛋白,AS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Ferritin:铁蛋白
再探:揭秘幕后元凶
患者病情持续恶化,并出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多器官功能障碍(肝功能障碍、炎症性肠梗阻),随后转入儿科重症监护病房,并予以给予1剂阿那白滞素(3.7 mg/kg)治疗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连续4天静脉注射甲基强的松龙(30mg/kg/剂)后病情好转。此时,我们再次回顾病史,患者近期有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用药史(4周),以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为主要临床表现,病程中出现血液系统异常、内脏受损(肝脏、胃肠道),病原学筛查提示HHV- 7阳性,因此,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是由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药物反应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系统症状(DRESS)所致,而噬血细胞综合征则考虑为继发于DRESS。
惊险再次发生
甲基强的松龙(30mg/kg/d)连用4天后,减量为2mg/kg/d连用5天,在切换为口服强的松1天后,患者再次出现弥漫性皮疹(图3),炎症标志物恶化,伴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升高,进一步支持DRESS的诊断。在增加激素用量后,患者症状改善。之后强的松在3个月内逐渐减量,无症状复发。诊断DRESS后12个月,患者恢复良好,未出现DRESS相关远期后遗症。
图3 激素减量期间再次出现皮疹(入院第15天)
讨 论
DRESS是一种少见且可危及生命的药物不良反应,其特征是潜伏期较长,伴皮疹、血液系统异常和内脏损害,其确切发病率不详(其中抗癫痫药物及磺胺类药物约为1/10000),致死率可达10%。临床上具有药物过敏和病毒感染的复合特征,呈现多样化表现,易误诊误治。皮肤症状一般于服用致敏药物后2~6周(平均3周)出现。早期皮损多为泛发的麻疹样斑疹或斑丘疹,也可为湿疹样或荨麻疹样,少数可出现无菌性脓疱和紫癜等损害,严重者可出现类似剥脱性皮炎、Stevens-Johnson综合征(SJS)、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等皮损。约25%的患者可出现面部、眼睑和/或手部水肿,这些体征对本病的早期诊断具有一定意义。
临床实践中,在DRESS背景下发生的噬血细胞综合征存在明显的诊断不足现象。10-30%的DRESS患者存在血细胞减少,其中有部分患者可能合并了噬血细胞综合征。虽然停用可疑药物是DRESS的主要治疗方法,但可能无法阻止与噬血细胞综合征相关的潜在细胞因子风暴,故可能还需要使用皮质类固醇,必要时加用免疫抑制药物(即环孢素和IL-1阻断剂),以降低噬血细胞综合征发病率和死亡率。此外,鉴于本例患者在激素减量时出现疾病迅速加重,因此,建议缓慢减少激素用量以防止复发。
值得注意的是,约1/3的DRESS患者没有表现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尤其是合并DRESS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的患者,这些患者由于白细胞减少,更可能表现为正常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若DRESS及其触发因素未能被识别,患者可能会无意中再次暴露,导致疾病复发。常见的可能引起DRESS的药物包括抗癫痫药物、降尿酸药物、抗菌药、抗反转录病毒药物、解热镇痛药、镇静类药物、靶向药等,近年来一些新开发的药物也逐渐被报道。国内学者对45例DRESS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显示DRSS常见致敏药物包括别嘌醇、抗结核药及头孢菌素。在本案例中,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甲氧苄啶/磺胺甲甲噁唑是常用的口服抗生素,与DRESS的相关性不如其他药物(如卡马西平、磺胺类药物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强。然而,长时间的服用这些药物使患者易发生DRESS。故临床医生在处方时需要保持警惕,即使是需要常用的口服抗生素,也要认识到潜在的不良影响。
此外,需要重视并密切关注DRESS的器官损害情况。DRESS可能累及所有器官,但与噬血细胞综合征的其他病因相比,DRESS更容易累及胰腺和甲状腺。DRESS的长期并发症需要密切监测,患者更有可能出现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甲状腺疾病、I型糖尿病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参考文献:
1.Pope EI, Au H, Levy DM, et al. Case report: Drug reaction with eosinophilia and systemic symptoms (DRESS)-induced hemophagocytic disorder. Front Pharmacol. 2022 Nov 9;13:1023522. doi: 10.3389/fphar.2022.1023522.
3.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变态反应性疾病专业委员会. 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诊治专家共识. 中华皮肤科杂志,2018,51(11):787-790. DOI:10.3760/cma.j.issn.0412-4030.2018.11.002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来源:医脉通儿科一点号